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8-12-12 10:07朱海夫王德平庄天微邓卫红李思瓯王彤彤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甘精用量胰岛素

朱海夫,王德平,庄天微,邓卫红,李思瓯,王彤彤#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牡丹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1]。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2],其发病与遗传及饮食结构异常有关[3],肥胖患者发病率较高,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多样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向年轻化发展[4]。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5]。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稳定率<70%[6],而血糖的长期升高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7]。本研究探讨了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7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无明显肝、肾衰竭;配合治疗与复查随访。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者;合并严重肝、肾衰竭者;精神病及不配合治疗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35~75岁,平均(43.57±10.29)岁;病程2~12年,平均(6.57±1.93)年;体质量54~76 kg,平均(68.54±1.33)kg。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30例;年龄36~75岁,平均(44.24±11.07)岁;病程2~11年,平均(6.15±1.86)年;体质量55~77 kg,平均(69.21±1.23)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血糖及体质量情况,给予对照组患者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规格:3 ml∶300 U)三餐前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早餐前8~12 U,午餐前6~8 U,晚餐前6~10 U;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规格:3 ml∶300 U),睡前皮下注射,1次10~18 U[0.2 U/(kg·d)];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步调整门冬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用量直至血糖控制平稳。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规格:0.5 g,以C4H11N5·HCl计)口服,起始剂量为0.5 g,晚餐前口服1次,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步调整剂量及次数,最高日剂量不得超过2 g;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规格同上)皮下注射,起始剂量11~18 U[0.2 U/(kg·d)],并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步调整用量直至血糖控制平稳。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连续3 d餐前(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可判定为血糖控制情况平稳,治疗达标。于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总用量、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后3个月,复查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为(5.37±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52±2.56)d;观察组患者平均胰岛素总用量为(15.21±3.36)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36±6.13)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before and after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cases(%)]

3 讨论

2型糖尿病由于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若控制不及时,将会引发严重并发症,而口服降糖药对血糖的控制并不理想,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8]。目前,临床上可供应用的胰岛素种类繁多,甘精胰岛素是新型人工DNA重组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24 h,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作用机制相似[9]。研究结果表明,甘精胰岛素作用较为平缓,无明显胰岛素作用高峰期,吸收性及药物利用率较好[10]。因此,应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血糖控制效果较好[1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短效门冬胰岛素联合长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但由于门冬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较短,每日需皮下注射3~4次,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治疗依从率较低,影响了对血糖的控制。因此,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临床应用较多的方法,也是患者最期望的方法。

在口服降糖药中,临床最常用的为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等)、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等)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等)[12]。不同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降糖机制,但双胍类药物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13]。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人体肝细胞膜G蛋白,降低胰岛素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进而减少肝糖原糖异生,降低糖原在肝内的输出,促进糖酵解,最终提高机体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还可增加胰岛素受体、降低血脂水平,并有微弱的抗血小板作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用量,防止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餐前、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赵茜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甘精用量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方案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
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复方制剂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发明速递
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