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那些国人引以为傲的古代发明

2018-12-12 10:53悠悠
小演奏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象牙

悠悠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项项科技成果如井喷般涌现,除了被外国人称之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更有墨子“传信”、“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受到世界的瞩目。其实,你知道吗?发明创新的传统我国自古有之,运用现代机械陀螺仪结构的香炉、内藏利刃攻防一体的伞、历时千载不锈且具备金属记忆功能的剑……这些听起来充满科技感的物品竟然都是我国千年前的发明,着实令人惊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逆天的古代发明吧!

香熏球

古人在铜制容器内放入火炭于被中使用,就成了古代用于冬天取暖、熏香的“香囊”。这种香熏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使得炉体可以自由转动,同样的原理,内环支撑在外环上,外环又支撑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力的作用,不论球壳如何滚转,炉口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炭火因此绝对不会漏出。

被中香囊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美人赋》中。1963年,在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银质被中香熏球,球体外径约50毫米,制作精细,镂刻雅致。1987年,唐代法门寺地宫也曾出土类似的器物。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要使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不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采用支点悬挂,香熏球就用了这种现代机械的陀螺仪结构,这比西方达芬奇类似的发明早了1000年。

雁鱼铜灯

西汉时期出土的雁鱼铜灯的设计堪称时髦:两灯罩可自由转动,能随意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又能防御来风,雁腹内还可盛入清水,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以减少油烟污染,可谓是古代最环保的灯。

雁鱼铜灯整体为鸿雁回首衔鱼站立状,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且彼此相连。照明时,燃料燃烧形成的烟雾先由鱼形灯罩导入雁颈造型的烟管,再经烟管进入盛有水的雁腹被水溶解,同时灯罩为两片弧形铜挡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亮度和照明方向,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烟雾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既艺术又环保。

雁鱼铜灯不仅造型生动、设计精巧,而且装饰华丽。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又用墨线、红彩分别勾出瓴羽、鳞片,雁额顶施以红彩为冠,与河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将实用功能、优美造型与科学环保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古人的全新发明,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与高雅的生活情趣。

象牙席

象牙席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西京杂记》中就有汉武帝“以象牙簟赐李夫人”的记载,其中“象牙簟”就是象牙席。用象牙丝编织的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

象牙席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其中最难、最繁琐的工序在于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最后劈成丝编织而成。据悉,这种传统的象牙编织方法早已失传,现仅存世三件。

据文献记载,象牙席制作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是广东地方官员进献朝廷的贡品。据老技师介绍,这种制品只能在南方制作,因为北方气候干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除此之外,古人当时很可能配制有一种特殊药水用来浸泡象牙,以使其软化。另外,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料,因要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所以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总之,象牙席的工艺相当复杂,造价非常昂贵,所以一直以俭朴自居的雍正皇帝曾一度下旨禁止制作。

青铜卡尺

卡尺是一种相当精密的测量工具,据说19世纪英国数学家约尼尔·比尔发明了最早的卡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卡尺,而且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卡尺惊人的相似。

青铜卡尺是汉代王莽时期一种相当精密的测量工具,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现代的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标架、活动卡爪、游标尺、千分螺丝、滑块等部分组成,而青铜卡尺则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要构件来看,青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而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则是游标架。虽然与现代的游标卡尺有一定的区别,但青铜卡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其设计理念之现代,有人甚至戏称其为“王莽穿越的证物”。

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一半大小,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年至210年间。

銅车马的逆天之处在于伞柄:伞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机关,通过推拉组合,可以灵活控制伞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动,从而使伞盖可以根据太阳方向的不同而调整合适的倾斜方位。不固定的连接使得铜伞打开机括后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为歇息于野外路边的主人遮阳避雨。在有刺客袭击的时候,伞盖亦可作盾,伞柄和内藏的利刃可自卫反击,可谓巧夺天工。

铜车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我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剑体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专家通过对剑身“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其剑身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铬是一种极耐腐蚀、耐高温的稀有金属。

数据显示,越王勾踐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践剑的剑脊含铜较多,这使得其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分又因含锡量高,不但增加了宝剑的硬度,也使得其异常锋利。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的金属配比,这要求金属器物在铸造过程中必须分两次浇铸才能使器物复合成一体,专业术语称之为“复合金属工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着实令人惊叹。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最精美、最复杂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其中,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连为一体,尊体上装饰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铜盘盘体上还装饰有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有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有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有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且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其铸造上的高超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也证实了早在2400年前的战国,我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象牙套球

象牙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三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后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清乾隆时期套球层数甚至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到了清末更达到了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层,确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一项特殊技艺。

清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高15.5cm,球径5.2cm,球体共分为7层,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象牙套球球体从外到内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层叠叠套连相含,其中的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有同一圆心,其工艺成品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美、制作构思之巧妙远远称绝于其他工艺品种,从中可见古人雕刻技巧的奇特与玄妙。

猜你喜欢
象牙
象牙是个“土特产”
象牙长啊长
跟踪导练(三)
日本成中国象牙黑市供给源
盘玩象牙果可养生
象牙战争
香港进一步打击象牙贸易
中国再次公开销毁一批执法查没象牙
非洲的“大象之王”死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