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悟情 读中得法

2018-12-12 21:27葛晓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养自然段小猫

葛晓华

【课堂实录】

一、明确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振铎的《猫》,学习本文,有两个目标:

1.运用标画和批注关键信息的方法,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2.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内涵。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边默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我”家养过的三只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和它们在我家中的地位。现在请3位同学依次朗读课文的三部分。我边听边板书易读错的字词,同学们边听边结合自己标画的内容,准备用一段话来介绍“我”家养猫的经历。

师:三位同学读得都很投入,“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这句话不能丢。为什么呢?交代的是写作时间,暗示背景。我们读准这三个词:怂恿、血、咪呜。

生:

师:“血”读“”,没有的音。我们看看文中是怎样的“怂恿”和“咪呜”。

生1:“三妹便怂恿着她拿一只来。”

师:联系语境,想象一下,三妹是怎样怂恿姐姐的呢?

生2:她可能总是在二姐身边求她: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快给我要一只吧。

师:哦,你可以找一位姐姐“求一求”,体会一下,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3:(摇着同桌的手臂,央求着)好姐姐,快要来一只吧。(渴求地看着同桌的脸)你要来一只,(嗯嗯)以后有什么好吃的我都给你留着,昂~

(师生笑,鼓掌)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再回到文中,“咪呜”这个词该怎样读?它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怎样的遭遇中发出这样的声音?传达它怎样的感受?看谁能读出“咪呜”的内涵来。

生4:很委屈。

生5:很悲楚。

师:请再联系15~34自然段读出这一声。

生6:(凄惨地)咪呜——

师:有点味道了。这就告诉我们,哪怕是微弱的叫声,也要放在句中、段中,去理解一个词的含义,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语气、语速的变化。像第一位同学,你把第1自然段的第⑥句就读得很享受:“我坐在藤椅上看着……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⑩句读得很动情:“有一天中午……‘哥哥,小猫死了”。第二位同学读12自然段“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明晓得它是我家的!”读出了三妹不高兴的情绪。第三位同学读第30自然段,读得语气很恰当。“我心里十分地难过……刺我良心的针!”你的朗读感染到了我们。

师:请同学们梳理一下自己标画的内容,准备介绍一下我家养猫的经历,介绍得越详细、越全面越好!聆听的同学准备评价和补充完善:哪一点说得很详细,哪一点还可以更生动,哪些需要再补充。

(一分钟后,学生6主动介绍了“我”家养猫的经历)

生7:第一、二只猫的故事讲得都很好。你还没有说第三只猫的结局,第三只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描述一下结局,故事会更完整。

生6:是的,我疏忽了这一点,谢谢你!

生8:我来纠正一下,后来发现第三只猫是在露台板上,不是屋瓦上。

生9:我想补充第三只猫在家中的地位,它在“我”家是“若有若无”的。要突出它卑微的地位。

师:有必要吗?

生6:有必要。这样更加突出了我对它的不尊重,突出后来我良心受伤的程度之深,更能突出我的愧疚之情。

生10:前两只猫备受家人喜爱,第三只猫在家里“若有若无”。

师:这三只猫出身不同,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不同,情感也不同,结局也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刺我良心的针。同学们很会听,讲述得也很全面,品味得很细腻。我们还可以以“我”的口吻来讲,再动情一些,语速缓急再处理一下,那样,我们就会共同进入一個画面、一个情景,去感受“我”家养这三只猫的经历。这里边阅读边标画关键的要素的方法值得在以后阅读中借鉴。

三、品味细节,体悟情感

师: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生11:“我”冤枉了第三只猫。因为“我”始终不喜欢它,就错误地断定是它吃了芙蓉鸟。事后觉得“我”没有判断明白,不是第三只猫吃了鸟,所以“我”很难过。

师:嗯,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生12:“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作者很愧疚。

生13:作者对第三只猫很同情,第三只猫好可怜,被“我”冤枉了,却不能辩诉,被屈打,也只是悲楚地叫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去了。

生12:“我”给自己补充,表达了作者对前两只猫的喜爱和对第三只猫的自责。

师: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回顾作者家养猫的全过程,用()标出“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同时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再思考这个问题。

生14:第一只猫死了,作者“心里也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这两个月相伴的小伴侣!”;第二只猫,被一个过路人捉去了,“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里把猫说成“东西”;第三只猫因芙蓉鸟事件,被我冤枉,被我追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对自己冤枉和追打第三只猫感到无比愧疚。我觉得作者“更难过得多”的原因更有作者对自己良心的反思,动物和人的生命一样,都仅有宝贵的一次,它不是供人玩弄的“东西”,人应该善待它,而不是去伤害它。

生15:人和猫都是大自然这个大家庭的一员,猫又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人应该尊重它,善待它的生命。作者可能反省到这一点,才“更难过得多”。

师: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人和事来想想,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16:作者可能想到了受压迫的是弱势群体。

生17:作者同情弱小无辜的第三只猫,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生18:妻与张妈是主仆关系,妻表现得很霸道,张妈是弱势群体。

生19:人不应该歧视弱小动物。

生20: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和人;用知错就改的态度完善自己;珍惜生命;不要妄下断语。

师:很好!阅读要善于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才能读懂文本的主旨,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最初立意是想改变语文课 “教主学从”的模式,只抓住课后任务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这个学习的重点、难点,立足于学情,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再串解关键句,体悟出文本内涵,即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得法。反观课堂,其中有立足于学情的真实发生,亦有超乎学情的过度解读。

一、立足于学情的真实发生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读出深切感受

《课标》中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却往往只理解到词或句的表面含义,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的含义。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引导,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乐趣。如:

(1)感受“怂恿”的急切,演出“怂恿”情态

“怂恿”的课中注释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那么三妹为什么要“怂恿”?怎样地“怂恿”?“怂恿”的结果又怎样呢?需要学生回读第1、2自然段,再现第一只猫的外形、性情,以及与家人相伴时快乐的情景;再体会到小猫病了,三妹想方设法地让它精神起来,结果小猫还是死了,三妹难过的心理感受;体会三妹听姐姐说舅舅家的小猫很有趣,对再要一只小猫的渴求程度。联系到这些情境来理解“怂恿”一词,学生经历了一个有序、可见、完整的思维过程,才会生成很享受的课上演读“怂恿”一幕。这一幕恰恰体现了学生与“三妹”的心声共鸣。

(2)置身于语境,读出那一声悲楚的“咪呜”

“咪呜”是第三只猫被屈打而发出的一声惨叫。学生最初并未读出其中的悲楚。当学生深入具体的语境,体会它的处境和遭遇,体会“咪呜”传达它怎样的感受,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6联系15~34自然段终于读出这一声微弱胆怯的委屈的痛苦的叫声。在这“咪呜”的过程中,学生已综合了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这些因素,无意间进行了“移情”和“共情”,仿佛是自己被歧视、被冤枉、被追打,终于体会到第三只猫的不公待遇和悲惨命运。

理解“怂恿”、品读“咪呜”的过程蕴含着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词语的方法。即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方法,把一个词或一句话放在句中、段中,或整篇文章中来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期间启动了学生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甚至还有“移情”和“共情”,进行了情境的再造想象,从而引发阅读共鸣。

(二)串解关键句,悟出文本思路与内涵

本单元要求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这是把握段意、厘清思路、体悟文本内涵的有效方法。

(1)标注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理出“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和感受。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学生初读课文时,按要求用不同的线条和符号,分别标画出“我”家养过的3只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学生在标画中,自然对相关信息都一一的、层次分明的联串起来进行了对比体会。才会有学生7条理清晰的讲述、评价和补充,以及学生8的纠正,在合作交流中完善了全班同学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串析抒情句,品悟文本主旨。

学生最初对“我”却“更难过得多”的理解,只停留在“我”冤枉了第三只猫的表层原因上。当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回顾作者家养猫的全过程,标出“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后,对这一问题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学生14串析抒情句,理出小猫在“我”生活中的角色依次是“相伴的小侣”“可爱的东西”,随意处置的“东西”;学生15在前者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出:人应该尊重猫,善待猫的生命,因为作者可能反省到这一点,才“更难过得多”。

透过学生14、15的言语,看他们思维过程,是把“我”家养过的三只猫的亡失后抒情句串联起来,感悟出了我难过的深层原因。

二、超乎学情的过度解读

“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备课时见《教师用书》介绍本文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治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课上借此暗示和诱导学生终于说出“以强凌弱”“公道、民主、博爱”的感悟,而且由“人与猫”扩展到“人与动物”,再上升到“人与人”的关系,还由个体上升到群体,由家中的小事上升到社会的大问题上。还堂而皇之地想让学生从中获得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冷静地想想,真如孙志毅老师所言:“作者就写了猫的一点琐事,没有想借古讽今,没有想阶级斗争,没有想民主、博爱,与五四运动毫无瓜葛!”的确如此!学生即便说出了“高大上”的感悟,又有何益?无非是满足了教师的“过度发挥”!这样过度发挥会破坏学生阅读的兴趣,会造成学生阅读的畏难情绪或感悟的“假大空”。

猜你喜欢
家养自然段小猫
会叫的泥鳅
美丽的秋天
鸡吃石子的秘密
我家的小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