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与“四个自信”的关系研究

2018-12-13 02:44郝明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郝明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四个自信”的内涵,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四个自信”为依托,要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关键词】 四个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四个自信”的内涵

1、四個自信的内涵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从而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变化,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更是对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映着实践,“文化自信”的提出是理论不断丰富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自信”的补充、“四个自信”的完整提出,激励了社会发展士气,为社会发展奠定了文化底蕴,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

2、“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

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人一直坚持并丰富“改革开放”的政策,体现在其具体内容的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提出就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丰富和发展,相对“改革开放”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全面”和“深化”,这正是对中国当下发展现状的反映,对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反映,是适应当下时代、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2]这不仅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同时也强调了在当下政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丰富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不仅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和“四个自信”,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战略,二者的关系也是互为基础和动力。应该坚持将二者合理结合,共同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四个自信”为依托

1、道路自信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命运的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3]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坚持“道路自信”为基础,即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为坚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动力。

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唯一性和正确性,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种种成就就是最直接的依据。自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纳了西方模式。与此相反,中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既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又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走出了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独特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其一直坚持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因此必须坚持道路自信。

对于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指出: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将被时代所淘汰。[4]在“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的同时,保障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成为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方向偏了,那改革的进行无异于南辕北辙。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落实过程中,必须以坚定“道路自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2、制度自信

所谓制度自信,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的,“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保障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其最终的落实必然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的。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5]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强调全面和深化,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范围内的改革。脱离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谈“全面深化改革”,是空洞且无意义的。

全面深化改革在多领域进行更加深化的变革和创新,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更大可能性,为更加坚定对制度的自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客观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推动改革范围的扩大、推动改革程度的深化。改革开放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社会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将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目标都应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其核心点。作为前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保障和要求,因此,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将两者相结合。

3、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就是习近平同志所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7]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这都是对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与科学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都是党的各代领导人在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立足于当时国情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战略的总结。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具有实践性和真理性,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理论指导着实践,在当下新时期改革十分复杂、艰巨的状况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化解各种新矛盾。然而,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决定了在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时必须以其为借鉴和指导,新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反之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同时,不断总结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经验知识,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与时俱进,彰显其时代性。

4、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中国提倡的“文化自信”,有着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这就来自于“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即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深厚的底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孕育出新的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务必时时刻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与灵魂,用时代发展的步伐引领文化自信,确保其正确的方向。[8]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强调文化自信是重要且必要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当下的一项新战略,其直接目的是推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和克服,从而推动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文化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在推动中国发展中两项政策,其本质性目的是相同的,两者的关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作为指引其方向的保障。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不断克服改革阻力、解决改革问题,从而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文化自信”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应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推动“文化自信”的发展和丰富,为“文化自信”提供更坚实的可能。

三、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提出,对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设置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改革”的内容之所以会与时俱进,无非是因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问题和矛盾是层出不穷且时刻变化。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更好地解决各个方面不断出现的问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必须坚持不断推进“改革”、推进改革“与时俱进”,为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而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同时,“四个自信”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发展,为“四个自信”的丰富和不断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和充足的动力。在推动改革开放更加深化和全面的过程中,不断彰显“四个自信”,不仅为“四个自信”的发展拓宽道路,同时为“四个自信”的深入人心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还是要靠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提供,就依赖于“改革”,依赖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对改革的发展,其直接目的仍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进步。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正确性和先进性,然而,其正确性和先进性只有在改革地不断推动中才能彰显出来。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四个自信”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新时代总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不断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四个自信”融合互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习近平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载新华网,2013-01-01.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17.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出版社,2016.13.

[8] 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J].政策,2016(9)16-18.

[9]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3(1).

【作者简介】

郝 明(1995.3—)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