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

2018-12-13 02:44高宇翔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政府主导,做好领头羊;教育主体联动,落实教育内容;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教育效果;借鉴教育经验,创新参与模式。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现状;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当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到城市务工,留下他们在农村生活。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一方,或者与祖辈、父母的其它亲戚、朋友、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从而形成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近亲监护以及同辈监护这四种监护类型。[1]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只是他们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却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今,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即使是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深受影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是媒介传播的主体

随着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政府“家电下乡”的政策支持,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在增加收入后都会购置电视、电脑等。无论是家中的电视电脑还是乡镇上的网吧,都说明了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成为媒介传播的主体。

1、需求性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还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选择媒介的能力。他们在选择媒介时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并非是单纯的信息被动接受。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对媒介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性需求和个体性需求两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圈较为狭窄,没有过多的外出机会,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同时这也会成为他们与人交流的话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心理的困惑和烦恼无处诉说,媒介正好扮演了精神慰藉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的满足了他们的某些心理需求。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使用媒介的动机就是他们的需求。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媒介的使用者,就是媒介传播的主体。

2、自主选择性

农村留守儿童在使用媒介时,会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选择不同的媒介。许多调查表明电视在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媒介需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是网络。手机和电脑的的覆盖率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使用网络的频率。郑素侠在选取样本调查之后发现电视在留守儿童生活中是核心角色,网络已经成为留守儿童获得消遣的娱乐工具。而纸质媒介和广播等媒介的使用率已然很低。在内容的选择上,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更喜欢轻松幽默的动画片、偶像剧和综艺节目。网络拓宽了他们的交际圈,成为情感交流的又一个渠道。网络游戏也走进了他们的视野,成为追求娱乐的一种方式。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监管显得苍白无力,在媒介的使用和选择上主要依靠自己,自主选择性较一般的儿童更为显著。

3、个体差异性明显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有着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独特境遇;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又是个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现实生活和需求会体现在他们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越是家庭和社会关系不协调的儿童,越容易依赖于媒介。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媒介使用的不同。同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这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2]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不仅要认知媒介、使用媒介,也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理性的看待媒介传递的信息,科学的运用媒介为自己服务。

1、媒介认知不清

认知媒介的性质是媒介素养的基础。了解媒介的传播特征、基本功能以及媒介的影响是使用媒介的前提。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媒介了解了世界,开拓了眼界,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正面引导,学校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技能,无法给予留守儿童以系统性的教育,只有零星的劝诫和约束。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只是被媒介传递的表面信息所吸引,至于其中的内涵知之甚少。他们还停留在单一的浅层。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把媒介作为消遣寂寞的工具,倾向于娱乐性的追求而忽视了媒介的其他功能,弱化甚至是消除了媒介的正面效用。有些留守儿童沉迷于电视剧、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忽视了学业。产生这些负面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认识媒介性质不清。

2、使用媒介失衡

农村留守儿童在媒介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更依赖于电视、电脑等现代化媒介,对报刊、书籍的兴趣不浓。电视是他们接触最频繁、依赖性最强的媒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自身控制力较差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耗费过量的时间在媒介上。农村留守儿童使用媒介的失衡不仅表现在媒介的选择上,也突出表现在媒介内容的接触上。相比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出于娱乐、放松的心態去选择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许多调查者发现,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多,但是主要是用于聊天和搜索影视节目。对于一些学习资源、学习网站知之甚少,网购等也无法熟练使用,媒介的功能被限制,作用也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3、辨识媒介失真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接受正面教育的方式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受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影响,教育功能被弱化。无论是监护人还是他们的父母,直观的物质生活是他们衡量孩子生活好坏的标准,对于其他方面的关注较低。郑素侠在研究中发现媒介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网络、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要大于传统媒体,不仅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获得,也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3]但是,媒介传播的信息中有直接的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大致将明显负面的信息剔除,但是对于意蕴较深的内容存在无法理解和理解偏差两个问题。他们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于隐藏较深、伪装形式多样的消极、腐朽思想辨别不清,甚至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理性的判断,正确辨别媒介的内容是农村留守儿童急需被引导、提高的方面。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在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截止到2014年,全国有6102. 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37.7%,占全国儿童比例21. 88%,数目庞大到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是地区问题,更是社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他们的成长不仅要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要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引导他们接触社会,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媒介参与水平。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这是当前教育不可回避、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媒介素养会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理性看待媒介的基础,也是从媒介中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的依据。

1、政府主导,当好领头羊

在《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以及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留守困境。对此,政府也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担当起主导作用,统领全局。在教育环境上,政府不仅要继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配备良好的教育器材和教育器械,普及学校电脑的覆盖率,为条件差的留守儿童学校创设教育设备。政府要推动教育部实施教育改革,为各个留守儿童学校培训专门的多媒体教师,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并安排特定的课程,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技能,逐步培育他们的媒介素养,创设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环境。此外,政府要做到权责明确,统筹兼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社会的进步,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改变他们的命运,减少新一代留守儿童的产生。

2、教育主体联动,落实教育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久的过程,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媒介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媒介素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由学校、家庭和个人这三个主体进行的。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注重知识教育。对此,学校应该积极协调各方,创设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积极主动的培养专业的教师,创新教育课程。不仅要创设专门的课程进行灌输式教育,也要适当的进行实践教育,有意识的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创造氛围,使学生在了解媒介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参与水平。教师的约束作用对学生的不良参与行为有告诫和警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制能力的一个积极因素。此外,学校也要注重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交流沟通,确保学生在家也能被有效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家庭教育是仅次于学校教育的另一个教育场所。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随之出现的就是家庭教育被削弱。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或出于有心无力、或出于不懂等原因,很难与学校教育做好衔接工作,缺少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呵斥是主要方式。同时,临时监护人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并不高,在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解读上存在问题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对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当积极主动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和媒介素养水平,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学习,虚心请教,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规范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自己负责。

3、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教育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社会问题,政府要积极重视,更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媒介环境。政府要逐步制定完善监管制度,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监督、举报。其次,社会各组织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农村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捐资捐物,将自己闲置的电视、电脑、手机等捐给他们。对于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教育中,可以开设爱心课堂,讲授媒介知识;也可以策划举办实践活动,引导使用媒介。尤其是当地的高校,要积极主动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自己的优势,编写适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符合不同年龄段认知规律的媒介素养读本,发放给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人。高校可以组织成立专门的关爱小组,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专题教育。最后,地方媒体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创办媒介素养教育栏目,可以是电视节目,也可以是公益广告。只有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巩固教育效果。

4、借鉴教育经验,创新参与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既具有儿童的共性,也表现着留守的个性。看待农村留守儿童,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要借鉴其他儿童教育经验,分阶段的进行,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结合现实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征,制定真正符合他們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实践。创新参与模式,因地制宜的举办活动,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保障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能真正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而且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

【注 释】

[1]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

[2] 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

[3] 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 王倩倩. 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郑素侠.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02)157-160.

【作者简介】

高宇翔(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