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从江县平正地区地热水成因模式研究

2018-12-14 01:07
地下水 2018年6期
关键词:平正从江县热源

(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

从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山地、丘陵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淳朴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从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侗族大歌”斐声海外,境内的加鸠月亮、孔明山原始森林保护区、太阳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加榜梯田等自然风光,是一个静心、养生的好地方。近年来,贵州打造的“大旅游、大扶贫”攻坚战略,规划县县有温泉,将贵州的旅游由单一观光旅游向养生、养心旅游多层次发展,因此,在从江县平正区进行地热资源(温泉)勘探,为当地的扶贫攻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实施的地热井情况进行。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过渡带上,即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区域构造部位属吉羊穹状背斜南缘(图1)。背斜核部主要为花岗岩出露,两翼出露新元古代地层。断裂构造发育有北东向、东西向和层间滑脱构造等。

图1 研究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区内出露地层为新元古代,其中四堡群划分为唐柳岩组、鱼西组,下江群的甲路组、乌叶组、番召组,岩石组合为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区内岩浆岩发育,有超基性岩、基性岩、酸性岩,以酸性岩最为醒目。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部洋边山一带;基性岩主要在南加、翠里等地零星出露;酸性岩分布于西南大部(图2)。

图2 四堡群与下江群之间的滑脱面

2 地热井(ZK1)概况

表1 从江县平正地热井(ZK1)测量成果一览表

从江县平正地热井(ZK1)钻进深度2 208 m,钻孔于下江群乌叶组一段(Qbw1)开孔,终孔于四堡群鱼西组(Pt3y)。钻井井口水温48.1℃,最大涌水量510 m3/d,钻探过程中采用地热井测井物探工作方法,对ZK1地热井进行测井工作。

表2 从江县平正地热井(ZK1)测井综合解译成果表

3 物探解译柱状图

平正地热井(ZK1)在钻探施工前对区内进行物探工作,主要采用大地可控音频测试和大地电场岩性测试手段进行勘探,其勘探成果解译图(见图3)。

图3 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柱状图

从大地电场岩性探测可知,在800~1 000 m范围内存在厚度为100 m左右的含水层及断层破碎带,并且存在温度异常,在1 700~2 100 m范围内存在含水层其厚度较小,但温度异常带较多,这与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物探测井基本吻合,即在800~1 100范围存在一、二类裂隙,温度增幅较小;但在1 100m以下,其大多数为三类裂隙,但温度增幅较大。

4 平正温泉的成因模式分析

4.1 地热水的热源

对于地热水的热源来说,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学说认为,除主要为放射性热源和岩浆热源两种外,地震和断裂活动释放的热,化学反应热等也可构成地热异常的热源,但居次要地位,研究区东侧的九万大山区,属酸性深成岩(侵入岩),包括摩天岭花岗岩(交代花岗岩)及花岗岩混合岩,为一套复杂的超酸性花岗岩组合,其岩浆的侵入活动将地壳深部的热源带到浅表,为地热水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热源(见图4)。

4.2 地热水的补给来源

平正温泉的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自平正南东侧的摩天九万大山的摩天岭花岗岩与下江群、四堡群的浅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带下渗入地下,花岗岩体主要侵入四堡群中,花岗质混合岩则主要贯入下江群内。岩体与围岩多呈突变接触,普遍呈接触变质现象,据调查,九万大山区花岗岩裂隙发育,一般每平方米5~10条,深度可达50余米,有利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见图4)。

图4 平正温泉成因模式分析图

4.3 地热水储集场所

由于花岗岩与围岩物性的差异,在构造作用下,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面产生滑动,或挤压产生裂隙,成为地下水富集场所,另外,在四堡群与下江群层间滑脱构造带的断层破碎带为地下热水的径流、排泄提供了通道及储存空间。

5 结语

从江县平正温泉地热系统是对流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其热源主要来自侵入岩体携带于深部的热量;地热水补给区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其花岗岩与下江群、四堡群的浅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带渗入地下,由于侵入岩刺入破坏作用,在围岩体中挤压产生裂隙,成为地下水富集场所,另外,在四堡群与下江群层间滑脱构造带的断层破碎带为地下热水的径流、排泄提供了通道及储存空间。由于浅部断裂构造及地表水系发育,造成浅部地表冷水混入,地热井深度越大,冷水混入相对较少,地热水温度相对较高;反之则混入冷水相对较多,地热水温相对较低。因此,在构造有利部位继续向深部钻进有望获得温度更高的地热水。

猜你喜欢
平正从江县热源
水天一色梯田美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横流热源塔换热性能研究
梯田稻熟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贵州乡间斗牛
基于启发式动态规划的冷热源优化控制
中部槽激光-MAG复合热源打底焊焊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