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水电站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018-12-14 01:07
地下水 2018年6期
关键词:岩性水电站裂隙

(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可可托海水电站位于富蕴县东北24 km处的额尔齐斯河左岸,距铁买克乡政府直线距离约4.8 km,有842专用线及水电站新建的沥青碎石道路可到达研究区,交通便利。本文以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水电站4#崩塌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1-5],对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水电站4#崩塌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进而可以为后续治理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孕灾环境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位于阿尔泰山脉的东段南麓,地形受北西向构造的控制与影响,总体地势上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依次降低。山脉走势呈北北西—北西向的弧状弯曲,海拔高度一般1 500~1 700 m,最高点位于研究区西南部,山体平均海拔1 600 m左右,山体多发育有北西、北东向冲沟,均为季节性冲沟,呈梳状或树枝状垂直于山体延伸,区内的额尔齐斯河谷底狭窄,河床宽25~80 m,河床纵剖面起伏不平,横剖面多呈“V”型,谷底高程1 142~1 152 m,纵坡约2%。此外,根据富蕴县气象站2006-2015年观测资料,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4.7℃;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99.0 mm,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 309.92 mm。

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第四系以及华力西期侵入的岩浆岩。其中第四系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堆积于基岩之上。主要分布于河床、冲沟、两岸阶地及岸坡,厚度变化大。

1.3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研究区位于天山—兴安褶皱区阿尔泰褶皱系克兰地槽褶皱带内,区域构造形迹由喀纳斯—可可托海地槽褶皱带、克兰地槽褶皱带、额尔齐斯挤压带三大褶皱、挤压带和康布铁堡断裂、库尔提断裂、科沙哈拉尔断裂、额尔齐斯河断裂、可可托海--二台断裂等五大断裂组成,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WW向和NNW向。

工程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其特点是以上升运动为主,本区属于上升区。由于山体的强烈上升,额尔齐斯河的强烈下切,形成相对高差达数百米的陡峭地形,河谷两岸地形陡峻,山崖遍布,崩积块石比较发育,崩积岩堆到处可见,这些均是强烈上升区的表现。

1.4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其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运移于构造破碎带和块状、层状岩层裂隙中,地下水径流通畅,交替强烈,矿化度低,水质良好。含水层岩性以花岗岩、混合岩为主,富水性差,透水性极不均匀;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透水性强的河中,水量丰富,与河水属同一水体,接受上游河水补给,以河谷潜流的形式排泄于下游。

1.5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体的不同建造类型、结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将研究区内出露的岩(土)体分为块状坚硬-较坚硬花岗岩类岩组、块状坚硬混合岩组以及碎石土单层土体等三类工程地质岩组。

2 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研究区内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山体西侧、海子口水电站至水库大坝的简易便道西侧。根据崩塌灾害所处的陡崖位置、威胁对象和崩塌坡向的不同,从东北向西南共划分为9段崩塌(隐患)段,崩塌段内共计分布有25个典型危岩体,除此之外,水库大坝北侧及二厂房一带各分布有一处危岩体,研究区内共计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均为岩质崩塌(隐患)。本文主要以4#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育特征和稳定性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

在已发生崩塌落石的陡崖上仍然保留部分危岩体,岩体突兀,加之危岩体坡度多大于60°,临空高差大,在降水及地震等外动力条件影响下,易形成滑移式、倾倒式崩塌。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Z/T0261-2014)中崩塌规模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区崩塌灾害多为小型崩塌;根据崩塌分类及特征,判定研究区岩质崩塌(隐患)主要以滑移式、倾倒式崩塌为主。

2.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2.1 崩塌段特征

3#和4#危岩体位于研究区职工生活区北侧山体陡崖处,崩塌(隐患)段长530 m,由于修路人工切坡造成前缘边坡近乎直立,坡度多在80°左右,坡脚标高1 112~1 122 m,坡顶标高1 132~1 182 m,高差10~70 m,陡坡岩性石英闪长岩,表层微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该崩塌(隐患)段危岩体总体积190 m3。

2.2.2 危岩体特征

陡崖上存在着4#小型危岩体,危岩体位于陡坡的中上部,危岩体多似长方体或块体,受力于下部岩体的支撑,多发育为平行后缘的贯通性裂隙,或“X”状裂隙,裂隙相互切割,结构面呈张开-半闭合状,形成0.2~3 cm裂缝,裂隙长度在1~4 m,多以无充填为主,后缘裂隙倾角较陡,裂隙深度可达5 m;部分接触部位已形成临空面,在融冻、降雨入渗和地震作用等外力的影响下,易产生崩塌灾害,主要危威胁水电站上下班的职工、以及周边牧民的牲畜和通往电站的输变线路。

该危岩体长、宽、厚分别为8 m、2.5 m和2 m,体积40 m3。发育三组裂隙结构面:第一组产状为208°∠19°,与边坡坡向近似垂直,间距0.7~1.5 m,裂缝宽为0.2 cm,无充填;第二组裂隙产状306°∠77°,与边坡坡向近似平行,间距1.5 m,裂缝宽一般为0.5 cm,无充填;第三组产状40°∠13°,与边坡坡向斜交,间距1.3 m,裂缝宽一般为2 cm,无充填。

3 崩塌灾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 计算模型的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区4#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该危岩体破坏模式为倾倒式。倾倒式破坏计算采用《岩土勘察设计手册》与《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推荐的计算模型进行分析。4#危岩体倾倒式破坏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4#危岩体倾倒式破坏模型图

3.2 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

倾倒式崩塌的基本图式如图2(a)所示。不稳定岩体的上下各部分和稳定岩体之间均有裂隙分开,一旦发生倾倒,将以A点为转点发生转动,检算时应考虑各种附加力的最不利组合。在雨季张开的裂隙可能为暴雨充满,应考虑静水压力;Ⅶ度以上地震区,应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受力图式见图2(b)所示,如不考虑其他力,则崩塌体的抗倾覆稳定性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

(1)

由以上说明,整理公式(1)得:

(2)

图2 倾倒式崩塌受力示意图

3.3 计算工况

在对研究区滑坡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影响崩塌形成的主导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条件做为主导因素之一,是危岩体产生崩塌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降雨、融雪及融冻、地震作用为研究区内危岩体产生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本次倾倒式破坏计算时,按《工程地质手册》推荐方法,考虑各种附加力的最不利组合,即静水压力+水平地震力。

3.4 计算参数

(1) 研究区内组成陡崖岩性主要为块状构造的细-中粒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根据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及收集试验成果,研究区内各岩性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2)地震力。研究区地震烈度Ⅷ,地震加速度为0.20g,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表5.2.6,水平地震系数为k=0.050。

(3)静水压力。研究区多年平降水量189.6 mm,最大降水量为235.5 mm,降雨量较为集中,应进行静水压力计算。对于危岩体后缘存在陡倾裂隙的危岩体,其裂隙充水高度在暴雨时等于裂隙深度,并以此计算静水压力。

(4)h为岩体高,取值4.22 m;h0为水位高,取值为4.22 m(暴雨时),F为水平地震力,取值3.55 kN;a为转点A至重力延长线的垂直距离,取值为1.66 m;W为崩塌体重力,取值为71 kN。

3.5 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稳定性划分标准,综合确定稳定性划分标准,稳定系数Fs≥1.15为稳定,1.15>Fs≥1.05基本稳定,1.05>Fs≥1.0为欠稳定,Fs<1.0为不稳定。在上述计算工况和岩土力学参数选择的基础上,对4#危岩体稳定性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其稳定性系数Fs=0.888,则评价为不稳定。

表1 研究区岩性物理力学参数表

4 结语

(1)研究区内共计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均为岩质崩塌(隐患),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山体西侧、海子口水电站至水库大坝的简易便道西侧。

(2)4#危岩体位于陡坡的中上部,危岩体多似长方体或块体,裂隙相互切割,结构面呈张开-半闭合状,主要危威胁水电站上下班的职工、以及周边牧民的牲畜和通往电站的输变线路。

(3)通过稳定性定量评价分析,研究区4#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Fs=0.888,评价为不稳定,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理。

猜你喜欢
岩性水电站裂隙
里底水电站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探讨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溪洛渡水电站
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