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与翻译能力培养

2018-12-14 06:44焦晓霞张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

焦晓霞 张晶

【摘要】本文以心理语言距离作为切入点,分析藏族学生心理语言距离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究心理語言距离对双语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素等其翻译能力的影响,进而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方面总结培养藏族学生翻译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语言距离 藏族学生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12-02

语言因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语言距离。客观上讲,各种语言在语音、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距离,这些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影响翻译的不仅仅是客观语言距离,还包括心理语言距离,即“由于语言差异而在主观意识上形成的距离感” (全涛,2016:233)。目前不少学者从心理语言距离的视角研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音习得、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但关于心理语言距离与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选取藏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理语言距离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影响,总结培养翻译能力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拉近藏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更好地提升其翻译能力。

1.藏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

Kellerman(1977)提出了“心理类型”这一概念,用于指语言习得者对于语言之间距离的感知。他认为,语言习得者对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习得的难度就会加大。对于大多数藏族学生而言,他们对英语和汉语的心理距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客观语言距离影响心理语言距离。藏语和汉语属于同一语系,语言间的距离较小,但是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与藏语之间的语言距离较大。客观语言距离越大,心理距离越大,反之亦然。其次,民族文化左右心理语言距离。藏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尤其是佛教文化。而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佛教与基督教的文化差异拉远了藏族学生习得英语的心理距离。最后,意识形态感染心理语言距离。藏族人民民族意识强,崇尚团结,热爱自己的文化。这种民族情愫会使藏族学生会不自然地对英语这一外来语言形成心理距离。

2.翻译能力

PACTE小组对翻译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在2000年,该组织经过试验探究修订了之前的能力模式后,认为翻译能力模式包括了5种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5种子能力是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素则包括了“各种不同的认知、态度以及心理活动机制”(仝亚辉,2010:90)。

然而,从目前藏族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现状来看,双语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其它能力较少涉及,心理生理要素更是被忽略。实际上,这一模式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形成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的、探索式学习模式。

3.心理语言距离对翻译能力的影响

心理语言距离既会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而语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是翻译能力的要点,所以,藏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对其翻译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双语能力的影响

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语篇、语言等知识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而心理语言距离的大小会影响语言的习得进程,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语言距离越小,习得的进程越快,反之,距离越大,进程越慢。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和英语产生的心理语言距离使他们在习得过程中会产生词汇、语序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既影响他们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影响两者的转换。

3.2对策略能力的影响

策略能力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习得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翻译方法的选取、翻译步骤的计划、翻译成果的评价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运用语言的习惯也不同。藏语语序、藏族文化中的重感性轻理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策略能力的形成。

3.3对心理生理要素的影响

心理生理要素是翻译能力模式的子能力以外的一个方面,主要指翻译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对英语的情感、逻辑推理等。藏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容易遇到文化冲突和情感杂糅等问题,这些心理上的距离会成为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因素。

4.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藏族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中心理语言距离是不可忽视的因子。因此,培养藏族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可以从心理语言距离入手,通过拉近心理语言距离提升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

4.1 教师方面

现阶段,翻译课堂基本是讲授式的,教师的作用也是教材或译例的串讲人。从心理语言距离的视角出发,教师在培养藏族学生的翻译能力时,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因素。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造成学生心理语言距离的因素,明确心理语言距离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教师了解客观语言距离的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探索其心理语言距离对翻译能力的影响。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积极认知。教师可以以讲座、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也认识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阻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去正视心理语言距离。最后,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语言的共性。翻译教学中容易强调语言间的差异,可能会拉远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相反,了解语言的共性则有助于他们在求同存异的理念下对比语言,更好地为翻译打好基础。

4.2 学生方面

在目前的教学中发现藏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文化知识有所欠缺,对于语言间的差异不太敏感;学习动机和态度有待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不无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改善。

第一,形成自我纠错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藏族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纠错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并分析薄弱的原因,而后寻找解决办法,提升自己的双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获得成就感,从心理上逐步缩小心理语言距离。第二,建立小组学习的机制。藏族学生和同民族或他民族学生形成小组,分析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争议,以此互帮互助提升语言能力,改善心理生理要素。第三,拓宽课外资源的渠道。藏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到多彩多样的文化信息,丰富语言外知识,拓宽视野,有利于拉近心理语言距离,提升翻译能力。

4.3 其它方面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靠教师和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也是强有力的后盾。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学科活动都可以让藏族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破除文化误解,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能力。社会团体、企业公司联合高校,为藏族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消除心理的防线,逐步缩小心理语言距离。国家大力支持藏族的教育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藏族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提高语言基础的有利条件。

5.结语

语言、民族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造就了藏族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从而影响着其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等翻译子能力,也影响着翻译能力模式中的心理生理要素。因此,翻译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到心理语言距离。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为藏族学生学习翻译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从而缩小其心理语言距离,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凌斌,王志成.2014.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的心理语言距离研究——以藏族英语教育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4):183-186.

[2]仝亚辉.2010.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8-93.

作者简介:

焦晓霞,女,生于1987年9月,甘肃永昌人,兰州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张晶,女,生于1988年2月,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
PACTE翻译能力模型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