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家校的“共”与“育”

2018-12-14 06:44林志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了解沟通家长

林志慧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如果把学生比作一个天平,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便分置两端,双方通力合作,天平才能平衡,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做?如何才能做到家校“共”与“育”的有效结合呢?

【关键词】学校 家长 学生 了解 沟通

【中圖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78-02

作为现代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学校,既是青少年儿童学习的场所,也是家长重新学习的场所,家校理念必须一致,协调。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才能让教育教学进行地更加顺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生的教育者,教师是孩子在学校最信任的人,因此两者都是不可替代同时也不可或缺的。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学校教育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延伸,如何形成家校合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家校“共”与“育”宗旨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虾子、天鹅和螃蟹一起拉一辆车,虾子只顾朝有水的地方拼命蹦跶,天鹅一股脑往天上飞,螃蟹的劲儿就横着使。可想而知,车子永远也无法到达目的地。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力的集体需要目标一致,那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也是同理的。关键在“共”,宗旨在“育”。家庭就像是虾子与螃蟹那一方,学校就是天鹅那一方,两者纵使出浑身解数,可是就是因为方向、目标不一致,力不往一处使,只能是越走越远,越扯越偏。

家校的“共”与“育”,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心呵护下,感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国家教育目的提出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而大千世界,家庭与家庭之间千差万别,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成才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未来的目标也是千差万别。而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发展中的人,更是情况不一。因此要遵循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背景,正确引导孩子成功成才,让其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要时刻传达给家长,提高家长与学校合作共建的教育意识,最终形成合力,把孩子教育好。

二、了解真相,达成共识

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在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方面有所不同,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自然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家校共育”中要做到求同存异,找准一个切入点,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真相,达成共识,制定不同的家教方案,确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教学已有多年经验,因此,每次开学我都以老办法去和家长们沟通,屡试不爽,教学效果也还可以。直到这个学期初,开学还不久,便有一个男家长冲进办公室大声喊叫,说话十分刺耳,语调也让人不舒服,教师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他却完全没有把老师放在眼中,自顾自地说,不断数落自己的妻子。这是我教学多年来第一次见到如此野蛮的家长,因当时正忙,便让班主任跟进此事。后与班主任详谈,才知道夫妻二人感情出现危机,孩子几乎天天迟到,总是在上课铃响过后才慢慢悠悠走近校门,而且这个孩子谎话连篇,对待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作业不完成,上课睡大觉……大概了解情况之后,我便叫这个孩子到办公室细聊。见到这个孩子时,我是很心疼的,他满脸的倦意,完全没有一个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脸上挂着重重的黑眼圈,眼睛肿如核桃,显然是哭过,心中不觉涌上一阵凉意!孩子絮絮叨叨地和我说开来,原来是家长几乎每天都在家里互相打骂,甚至彻夜不归,孩子经常独自在家,无人关心、管教,于是自暴自弃。因家庭关系导致教育出现问题,孩子得不到父母亲的温暖,很容易走向极端。后来连续几天,孩子父亲会送孩子上学,但一到门口就赶他下车,并骂骂咧咧赶他进教室。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便和家长通电话,约他们来学校。每次见面,他们依旧毫不避嫌在我面前大吵大闹,互相指责,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对我提出的疑问,他们都互相推诿,认为孩子是被对方所影响。我沉住气,充当了一次又一次的高级“垃圾回收站”。我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感同身受地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耐心地,平静地跟家长沟通、分析,先以此方式获得家长信任,让他们先学会尊重我们老师。数次之后,虽然学生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但家长也不再是那种骂骂咧咧、自说自话的状态了,对老师有了起码的尊重。当家长开始学会平心静气的时候,我也努力寻找方法他们分享,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家校算是达成了共识,这是家校共育美好的开始。而这孩子,在家校共同教育和关心、鼓励下,慢慢进步了。

三、坦率相待、客观评价

一般而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了如指掌,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个性特点,都能够很清楚,也能够在老师提出疑问的时候及时给予解答。虽说现在放开二胎,很多家庭也不止一个孩子了,但是家长对孩子依旧宠溺有加,不管身上好的不好的,家长都会认为是好的,不能客观面对。而老师和家长直截了当反映孩子存在的缺点或不足,家长则会如戳中软肋班跳脚,很多时候不想办法一起解决,反而有不良情绪,甚至认为老师有意针对。因此,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言艺术,同时伴以真诚的态度,家长想必会被打动从而配合老师工作的。

2016春季开学第一周的第二天,巡堂过程中,发现英语课上有个孩子紧握拳头、怒气冲冲地蹲在地上,低着头在哭,虽心存疑惑,但也并不甚在意,猜测也许是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教训了耍脾气呢。可午饭时间到了,这孩子还蹲在那里。后来和老师交谈,了解到还有一次数学课上,他因为很小的事情便攥紧拳头歇斯底里大叫……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孩子问题严重,难以驾驭,甚至有的老师已经把他划归到“无可救药”的区域……面对此种情况,我约见了家长。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很乖巧,并不曾出现老师所说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我便主动跟家长承认,可能老师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不了,然后继续跟她聊家常,给他们一种亲近感,也让她知道老师是真心想要帮这个孩子,为他们家庭着想。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聊,终于揭开了这个家庭一层层的面纱。这个孩子有个“狼爸”,崇尚棍棒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而孩子的妈妈为了“家丑不外扬”而隐瞒了真相,孩子一直都是“棍棒下”长大的,在家也经常会发脾气……于是,我和家长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并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还不时对家长的某些做法给予赞赏和肯定,适时委婉指出不足指出,用诚恳的态度、耐心的语气,说服她换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时间匆匆而逝,通过家校共同努力,目前孩子的脾气已经越发稳定了。

四、换位思考、取得支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云:“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孩子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必须将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作为学校一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要树立平等的沟通理念。在充分认识到家校合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调整措施,不搞“一言堂”。有些事情,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理所当然,而换个位置思考,也许事情又有另一种角度去解读。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同理心很重要,家长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同理心,就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而不会产生“老师一找我准没有好事”的消极想法,而转变为“老师是为了我孩子的成长”的理念。我们经常会遇上一些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家长,他们有的提出一些不符合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及规律的观点和要求,对老师强加指责;有的不理解学校的工作安排。如:老师批评要不得,学生值日排不得,但凡交钱收不得,甚至连个座位都换不得。此时,即使家长多么不可理喻,都要等他们把牢骚发完,理解他们的心情,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体现出我们的大度和宽容,并且发挥教育机智,合理解决问题。慢慢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更加理解和支持。

家校共育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更是一项复杂,无教科书的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很大的耐力和毅力,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生的转变需要过渡期,会反复,这就需要我们乘胜追击,不厌其烦,方法灵活点,心态放宽点,毅力坚定点,只有家校之间密切交流,有效沟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编著.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9.

[2]张萍.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浅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Z1).

猜你喜欢
了解沟通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家长请吃药Ⅱ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