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索

2018-12-17 09:30洪文杰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

洪文杰

摘要:本文探索了在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和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综合考虑了问题的背景与解决的策略,结合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解决方法。在现在的初中教学中,存在着数学与生活脱轨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不够高涨,常常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本文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启发”和“运用”两个环节的缺失。

关键词:数学;初中;教育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一,概念乃是初学者涉足数学领域的最初钥匙;其二,概念乃是教授学者几十年的精血凝结,是智慧的结晶。通过掌握概念不仅仅可以了解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专业概念语言,通过熟悉这种语言,可以熟悉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乃是重中之重,乃是初学者了解数学深奥知识的最快途径,借由这种思维上的形而上的掌握,在熟练运用数学思维之后,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游刃有余。

一、背景

不得不说很多初学者在学习之初颇感流畅,在演算之初不觉得有困难,可是往往再深入运用知识的时候遇到困难,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尚未能够进入数学思维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尚没有入门。如果始终以一种门外汉的思路去思考数学,凭借常规的思维思考着专业领域的问题,必将导致困难。初中数学乃是数学的重中之重的阶段:小学时,学生们心智尚年幼,尚不能够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解数学,而仅仅接触到简单的计算问题,诚然,这不可或缺;初中却是孩子们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间里,学生们开始将自己的所学联系到生活。但是,数学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这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对于数学学习敷衍随便的学习态度,甚至是厌恶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将不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更不要说长远发展起来的负面态度,这种态度是根深蒂固的,不仅仅会影响初中的学习,还会发展壮大。故而,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抱怨:“学数学有什么用啊?我买菜要用二次函数吗?”。“学数学无用”的抱怨如今广泛为学生所持,不仅仅是不擅长数学的后进生,连一些尖子生也将数学和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很开,可是若无法与生活联系要怎样达到人数合一的最高境界,怎样达到与人生哲学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呢?

二、问题分析中教师对于概念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许多教师对于概念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可能自身对于概念的了解便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出于对成绩,对考试的要求,也就是对于实练的需要,故而放松了对于概念的传授;第三,效果不理想,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隔膜,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教师意图的把握也不够。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一)、加深对于学生认知模型的建构。(二)、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教学体系。(三)、与生活相关,使得数学更加有趣更易于理解。

三、具体方法

(一)“启、展、内、抽、用”五位一体教学方法结构。“启”主要是指学生参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适度的操作活动中进行过程性的体验,在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外部刺激下与前人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并不是被动地直接接受教科书上对概念的文字描述。“启”是启动学生情感,探究概念形成,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过次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体会到自身原有的认知基础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更多的认知发展,对后续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基础和铺垫。这样,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参与到教师的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抽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鸡蛋为例,首先抛出鸡蛋的好坏如何辨别这一问题,进而对“抽样”和“普查”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

(二)展示感知。学生经历了启动情感的各种认知体验及认知冲击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已经被打乱,这时就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将认知结构中各种“情感”进行梳理。教师更要分层次有结构地创设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建构概念。学生在展示感知阶段,会依据教师的引导实现主动建构初步的概念形式,体会概念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

(三)内化认知。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启动情感”和“展示感知”这两个环节后,能够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将“启动情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操作和转换。

(四)抽象概念。学生经历了前三个环节(启动情感、展示感知、内化认知)后,已对新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已经能对新概念形成一定的形式和定义,即此时的学生已对新概念形成了形式化和抽象化的理解,但是对这一新概念的实质和含义并不十分熟悉和了解。

(五)聯系应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重点问题,应用概念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和应用新概念,将新概念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总结出新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联系与区别中加深对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建立概念间的连结系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教学)教学中:

题目:①x=4②2x+1/3=x/2③1.5x+12=0.5+1。

师:同学们,这几个是什么式子?

生:一元一次方程。

师:那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生: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而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方,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次方程。

师:如果我们将式子中的等号换为不等号,那么同学们感觉应该起个什么名字好?(经由老师引导,共同总结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四、总结:

本文综合考虑了多方研究成果,得到这篇论文,权且作为抛砖引玉,取笑于大方之家。但是,这个领域确实是当今初中教育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仅仅从教学本身出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1]蔡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与APOS理论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 (02)

[2]张奠宙.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J].人民教育.2010 (02)

[3]卢蕊,束永祥,王丽君.数学问题意识、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7 (01)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