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侗族鼟锣文化

2018-12-18 02:12杨路勤
寻根 2018年4期
关键词:黄道侗族比赛

杨路勤

黄道侗族乡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南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东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辖10个行政村,为侗族聚居地,历史上曾是古驿道,也是军事要地。据黄道侗族乡刘、罗、肖三姓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刘贵、罗文受、肖子章三人奉旨带兵镇守南方,后长期定居于此。随军作战的铜锣逐渐用于驱逐野兽、祭祀祈福,而后演变成节日盛典中使用的鼟锣。鼟锣主要盛行于黄道侗族乡的仓前村、长坳村、田坪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内涵。

“鼟”,音teng,拟声词,形容鼓声。在黄道乡方言中读去声,衍生为“比试、比拼、较劲、较量”等意。锣是一种铜制的盘形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因演奏者用木槌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音响洪亮,余音悠长。由此可知,“夔锣”,即打锣比赛,双方摆开阵势,锣对锣,鼓对鼓,相互较量。黄道历来流传“家家有铜锣,人人会鼟锣”的说法。

早期,因侗族群体知识系统较为单一,产生了鬼神观念,恐惧自然事物或自然力。在此情形下,他们借助夔锣驱邪避鬼、祈福消灾。此后,因生产力进步,侗族群体逐渐习得科学技术知识,懂得与自然力抗争,或借助外力对抗其他事物,鬼神观念较为淡薄,鼟锣多用于娱人。尤其在春节期间,各村寨的侗族人相邀鼟锣,加深侗族人彼此间的交往与沟通,也是构建稳固的社会关系的纽带。

黄道侗族鼟锣的要素解析

鼟锣是由稳定的文化结构组成的文化体系,其中不同的文化要素都可视为一个文化因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同时,不同的文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1.服饰。以往,侗族人鼟锣时头包青色丝帕,身穿青色或蓝色、藏青色的对襟布扣衣服,腰扎白色或青色的布腰带。现今,由于受到流行服饰影响,侗族人鼟锣时很少穿戴本民族服饰,多穿一些简单的便服。

2.地点。鼟锣不受地形条件约束,地形选择较为广泛,可在田野里,河溪旁,大路边,祠堂内,村子外,寨子前,房前屋后。但在鼟锣比赛时,参赛双方纷纷抢占有利地形,以便更好地发挥鼟锣技艺。

3.时间。其一,时间固定。“鼟锣”又称“闹年锣”,只在春节时举行。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正月十五,共20余天,旨在庆祝丰收、敬神敬鬼、祈求平安。这期间鼟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腊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侗族人各自在本寨进行。第二阶段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本寨鼟锣队跟外寨鼟锣队打。其二,时间不固定。在侗寨如遇婚丧嫁娶、建造房屋、节日庆典,只要有需要就可鼟锣。侗族人通常自发组织鼟锣队,根据不同事项而选择相应的曲拍与节奏,呈现特定的文化寓意。

4.队伍。参加鼟锣的人数、年龄不受限制,但强调身强力壮的男性参加。两队人数需相同,分别有一人鼟,参加鼟锣的双方各出一名锣手比赛;二人鼟,参加鼟锣的双方各出两名锣手比赛;三人鼟,参加鼟锣的双方各出三名锣手比赛;组鼟,参加鼟锣的双方各出一组人数相同的锣手比赛。参赛人数以此类推。此外,鼟锣的队形往往根据场地而变化,可圆可方,可长可短。

5.乐器。鼟锣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长号、唢呐、牛角、铁炮、鞭炮,其中锣、鼓、钹最为常用。锣按照尺寸大小划分,分别为筛金锣、大锣、小锣、班锣、碗锣。鼓按照尺寸大小划分,分别为特鼓、大鼓、小鼓、洋鼓、腰鼓。钹按照尺寸大小划分,分别有大钹、中钹、花钹、绞子。鼟锣是通过锣、鼓、其他乐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作业,产生极强的震撼力与穿透力。

6.曲拍。“拍子”,就是锣和鼓还有其他乐器配合出的各种不同形式打法、节奏,不同的拍子包含着不同的意义与感情色彩。目前,鼟锣的曲拍尚存70余种,在节奏、旋律、和声、调式、曲式等方面形成不同的音乐语言,创造多样的情景氛围,传达侗族独特的文化意义。将鼟锣曲拍分为三类。其一,以锣鼓点命名,如《一褪锣》《二槌锣》《三褪锣》《四糙锣》《五褪锣》。其二,以生活事项命名,如《开路锣》《拜年锣》《好快活》《利水锣》等。其三,以动物命名,如《一条龙》《懒龙过江》《鸡啄米》等。

黄道侗族鼟锣的过程

鼟锣前期,邀锣。邀请的一方为客方,被邀请的一方为主方。客方告诉主方鼟锣的时间、地点、人数。主方根据双方约定的事项,按期参加。这时,客方打着锣到主方的寨子去,主方听到锣声一边打锣响应,一边出寨迎接。双方在寨外选好场地,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开始鼟锣。

鼟锣进行时,双方鼟锣手均持有必胜的信念,挥糙劲力十足,收糙铿锵有力,动作娴熟,步调一致,节奏明快,韵律整齐划一,队形整齐。锣声粗犷豪放,无拘无束。人借锣势、锣借人威,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人锣合一,人的表演与鼟锣表演完整地揉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鼟锣旨在比试锣多、鼓多、人多,比试声音洪亮、整齐,比试拍子、体力、耐力;比试队形整齐。观众根据比赛内容,判定输赢。输方一边打锣一边慢慢地退出场地,赢方乘胜出击,占领比赛场地。

鼟锣后期,主方请客方喝“锣酒”,并准备鸡、鸭、鱼、鹅、腊肉、红粑、米酒等菜肴,唱敬酒歌,劝酒夹菜,热情款待客方,显示其热情好客。而办“锣酒”宴为侗寨的大事,没有参加鼟锣的人家都会凑份子,多是提供一些菜、米;没有凑份子的人家,会被认为吝啬,也会被全寨人看不起。酒后,客方打锣道谢回家,主方打锣相送。

黄道侗族鼟锣的文化内涵

鼟锣是黄道侗族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是由侗族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结合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而逐渐创造的文化事项,能够满足其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它通过曲拍、鼓点、手势展现气势恢宏的场面,保存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也再现了侗族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探讨鼟锣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了解侗族人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价值判断,而且对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可,以共享文化为基础,在文化价值层面形成共识,在文化心理上强化民族身份,具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想象、共同的思维方式。黄道鼟锣长期存活于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侗族成员通过学习、选择、接受该文化,并将其注人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努力做到“文化自觉”,即對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晓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趋向,拥有文化选择的能力。

其二,具有社会意义。社会是不同个体相结合而成的一个复杂体系,再者,它运用行为规范维持日常秩序,制约不同个体的言行举止,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不同个体又依赖于社会整体,他们在社会中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黄道乡鼟锣举行期间,侗族群体不仅参与到这一社会生活中,男子表演鼟锣,女子观摩,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加深彼此间的社会认同,强化社会身份,有助于规范侗族个体的行为。同时,侗族个体参与进鼟锣活动中,彼此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

其三,具有娱乐意义。鼟锣是侗族群体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后,为寻求精神需求而进行文化创造的产物,调剂社会生活,增添情趣,健全心理。比赛时,参与者远离平常紧张且压抑的生活,释放天性,抒发性情,融入热闹的场景中,表露其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感受生活的樂趣。

其四,具有教育意义。鼟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承载了黄道乡侗族群体特定时期的社会记忆,保留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鼟锣比赛,将民族历史、技艺、经验传承推广,对侗族参与者与观看者都具有教化意义,加深人们对侗族的认知理解。

余论

黄道乡是侗族鼟锣的传承中,已、,鼟锣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侗族男性长辈既是鼟锣比赛的参与者,也是鼟锣技艺的传承者。他们将鼟锣的曲拍、形式、规矩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男性晚辈,以刘、罗、肖三姓家族为例,鼟锣在刘氏宗族中已传26代,在罗氏宗族中已传24代,在肖氏家族中已传23代。这里已经成立鼟锣文化传习基地、鼟锣传习所、鼟锣艺术培训班、鼟锣艺术团,都发挥着保护、传承鼟锣文化的功用。

目前,鼟锣的保护现状堪忧。其一,传承链断裂。老辈传承人逐渐去世,技艺没有得到保存。晚辈传承人大多外出务工,即使留在村寨也不以鼟锣谋生,接触新奇事物,逐渐抛弃本民族传统的鼟锣技艺。加之,鼟锣具有练功苦、耗时长、报酬少的特点,村寨间鼟锣竞技活动越来越少,现代歌舞表演也逐步取代传统竞技比赛。鼟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出现了断层,面临失传的威胁。其二,文化空间受到影响。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侗族鼟锣竞技比赛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是,黄道乡传统的文化空间已经被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代替,文化传承的空间受到破坏;侗族传统节日因务工潮的影响日渐被人遗忘,文化传承的时间性受到破坏。其三,竞技形式缺乏创新。鼟锣多是表演者提在手上,表演动作较为单一;表演形式受到限制,难与舞蹈表演相配合,观赏性不足;表演者的双手受到重物的羁绊,活动范围受限,锣鼓声和表演形态难以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黄道侗族比赛
黄道培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追肥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可叹这生意场上忘年情,出轨的人妻与恋母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