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天台支源流考

2018-12-18 02:12邹亮
寻根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台台州绍兴

邹亮

邹氏天台支

《邹氏家乘》以邹一桂重修本最为完备。邹一桂,号小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传胪,书画家,有《小山画谱》存世。七十三岁致仕,汲汲于家乘,越五年通谱告成。乾隆庚辰(1748年)《小山公重修邹氏家乘例十二条》云:“邹氏散处他邑者,在苏州为岳桥支,余姚为样山支……各支有谱序,附录外篇,见支世难分,同出一源。再有在他省及天台、徽州等处者,俟查明补人。”

常州、无锡《邹氏家乘》始修于南宋绍兴戊辰(1148年),由七世邹栩(字德广)创修。邹栩为邹浩之子,四库全书集部三(第1121册)收录其《道乡集》四十卷,其提要云:“宋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元丰五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溢忠。事迹见《宋史》本传。此集乃其子柄、栩所辑。”

邹浩两子:邹柄、邹栩。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十一世邹应熊重修家乘,其《谱序》日“德久公仕于天台,德章公进士未仕”。仕天台的德久公,即邹浩长子邹柄。元代谢应芳编《思贤录》,列邹浩年谱,详录“元丰七年甲子长子柄生,绍圣元年甲戌次子栩生”,可知邹柄生于1084年,邹栩生于1094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邹仁溥主修的《邹氏家乘》,编录邹奕孝撰《德久公家传》,述邹柄生平事迹,言“绍兴五年,朝廷以公直臣之后,擢御史,出守天台,卒葬其地”,又云“德久公为忠公冢嗣,风节卓然,其家于天台,后嗣弗详焉,家乘失之也”。

邹应熊、邹一桂、鄒奕孝等修谱先贤所言天台支,源自邹柄知台州。台州,“盖因天台山为名”,“守天台”指出任台州知府。邹氏修谱先贤猜测,邹柄守天台,卒葬其地,后嗣或在天台瓜瓞繁衍,遂成天台支。邹柄后嗣,始终“弗详焉”,家乘缺载,标明“俟考”。

邹柄其人其事

邹柄,字德久,毗陵人。毗陵,江苏常州古称。邹浩《道乡集》有多篇给长子邹柄的诗章,如《寄蓬莱并示柄》《冠柄文》《将往昭州示柄》,对其谆谆教诲,殷切期望。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七(明初刻本),述其生平:

柄,字德文(“文”为“久”误刻),庄重笃学,幼负俊声。侍忠公如二水,黄山谷一见,深加叹赏,呼小友。未弱冠弃科举学,从龟山先生游,先生期以大器,每称之曰:“是真有志于学。”乃尽传其业。龟山门人,以柄为称首。陈忠肃公亦称其才高识远,可以大受。靖康初以元枢李公荐,布衣补承务郎,除编修,权给事,疏请昭雪忠公迁谪之非辜,且不出泰陵之意,朝奏夕可,赠官赠谧,典礼优渥,天下伟之。素以刚鲤闻,刚外敏中,与人不苟合。前后奏议,炳炳真能世其家者。著《伊川语录》一卷,文集二十卷,终天台守。

咸淳《重修毗陵志》是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由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关于邹柄生平,此为最早记载。之后,明代毛宪《毗陵正学编》有《编修邹先生》,所言相仿。邹奕孝撰写《德久公家传》,行述大抵据此。

邹柄为杨时首徒。杨时,号龟山,先后拜程颖、程颐为师,被誉为“洛闽中枢”,在“二程”洛学传至朱熹闽学过程中,起了“中枢”作用。杨时与邹浩交厚,邹浩病危时杨时在旁,去世后写祭文。杨时南下传道,在无锡创立东林书院,在常州、无锡前后讲学达十八年。杨时与爱徒关系十分亲密。杨时为邹柄之母作《沈夫人墓志铭》,为邹柄编其父《奏议集》作序。杨时与邹氏两代人结下了深厚友情,而邹柄得其亲炙,是其学说的衣钵传人。

宋代诗人晃说之,“闻邹德久自常州来泰州,圩垾得良田数十顷,遂可活,辄作绝句”,诗云:“乃公不识贾公间,之子饥寒夜读书;前年避贼逐江鹭,今岁垾田鞭海鱼。”邹柄“饥寒夜读书”苦学,遂有学问之大成。

清代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陈邹诸儒学案》,述及邹道乡和邹柄,有《州守邹先生柄》,言“(柄)刚梗有父风。未冠,弃举子业,从龟山游,手辑《伊川语录》一卷”。邹柄的《伊川语录》是宋代理学的经典之作,而朱熹在编辑《二程遗书》时也采用“邹德久本”。杨时婿陈渊《与德久郎中》称“德久以英伟之资,名重海内”,他编次杨时文集,“至如《中庸解》,及所为诗,用邹德久写者”(《与胡康侯侍读》)。可见邹柄有学问有声望,对南宋理学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邹柄以布衣任官职,因有李纲举荐。李纲年长邹柄一岁,又是乡党,深知邹柄,称赞他“学问、节操、才识皆过人”(《与秦相公第九书》)。其著述《梁溪集》中有《与邹德久通判书》《同诸季及邹德久昆仲游龙潭》《中秋与诸季及德久昆仲望月同饮》等数篇,与柄、栩交往密切。

据《靖康要录》卷三载,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十五日,“常州布衣邹柄特补为承务郎”。同年六月,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邹柄为其属官,在李纲帅幕,深得信任。九月,李纲罢官,邹柄也罢官。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室南渡,赵构即帝位建立南宋。六月,李纲拜相,邹柄复官。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元年六月庚午,邹柄官复承务郎;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辛丑,“左承事郎邹柄充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七年十一月庚申,“枢密院编修官邹柄守比部员外郎”。比部为尚书省刑部四司之一,比部员外郎掌勾覆中外账籍。李纲主政,重振朝纲,积极抗金,终为投降派不容,仅七十七天即遭罢相。李纲的抗金功勋,后人有较高评价。邹柄任职期间,正是李纲整顿军政,支撑南宋危局之际,作为亲近幕僚,为抗金大业亦有重要贡献。

邹柄还是一代书法大家。朱熹《评诸贤书》曰:“邹德久楷书《大学》,今人写得如此,亦是难事。”南宋僧人惠洪《石门文字禅》云:“邹德久,忠公浩子,笔法追踪山谷。”邹德久与黄庭坚乃“忘年交”,称邹柄为“小友”。

邹柄的书法成就如何?宋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李光在离其所居十里的静凝寺刻碑,给后人留下邹柄书法真迹碑刻。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累官参知政事。李光为好友通公著文偈金石,劳友人邹德久为之书。该碑名《舍黄璧裴公真像文并偈》,碑石现存余姚市牟山镇姜山村。碑文写道:

适余友人邹德久相遇,因道师行业之美,相与感叹。德久书实当今第一,篆、隶、真、行,各臻其妙,庶几师之名,托此以不朽也!

李光与李纲、胡诠、赵鼎并称“南宋四名臣”,其墓也在姜山。同代人李光称德久公邹柄“书实当今第一”,或有溢美;称书法大家,庶几近之。

邹柄任台州知府始末

嘉靖《浙江通志》、民国《台州府志》有邹柄小传,职官表邹柄均列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十八: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十六日辛丑,“尚书吏部员外郎蒲贽知简州,比部员外郎邹柄知台州。以御史劾柄贪饕,而贽馅事张浚也。柄寻卒,赵鼎奏柄贫甚,无以归葬,忠贤之裔,理宜优恤。乃赐其家百嫌”。另有小字作注:“赐帛在五月戊申,不知柄以何日卒也。”即三月十六日下诏,五月戊申(二十四日)赐嫌帛。鉴于上奏审批需时日,从任命到逝世两个月左右。

南宋陈耆卿纂修的嘉定《赤城志》,是台州总志,成书于嘉定十六年(1223年),距当时不远。卷九有郡守任职次序:孙逸由绍兴六年四月十六日以左朝请大夫直徽猷阁知台州,黄子游由绍兴八年五月十二日以右朝奉大夫知台州;孙逸在五月十二日替,由黄子游接任,时间是相衔接的。又查黄子游履历,绍兴八年提点江西刑狱,未赴任而改知台州。由此可证:邹柄未到任。

宋代台州府府治在临海。邹柄从杭州赴临海上任,天台是必经之路,且须翻越天姥山。邹柄赴任,翻山越岭至天台,便患重病,或如《家乘》所言卒于天台。

邹柄后代的去向

邹柄未到任台州府,其子女还会在天台吗?查鄒仁溥主修《邹氏家乘》卷二“仕宦考”,邹柄之子“八世燧,字克明,任会稽府椽,裔居天台”。旁注小字:“小山公谱未载,锡麓公据綦崇礼《北海集》增人。”锡麓公,即邹奕孝,邹一桂侄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探花,四库全书纂修官,对邹一桂修的家乘“辨异同、补缺佚”,另作谱外四卷。八世邹燧,就是他补录的。邹奕孝撰《德久公家传》,最后一段:“奕孝与编四库,得读綦崇礼《北海集》,知公有子名燧,尝任会稽府椽,于以叹世泽之长,久而必彰也。终当于天台访求之。”

邹浩曾祖父为邹元庆,宋真宗时以擅州内镇功而追赠屯卫大将军。邹元庆有《舍人府君诗训》传世,积德种庆,贻范将来。邹浩《道乡集》卷三十一有《曾祖诗训后语》,言该诗乃其曾祖父写于祖父人仕之初,其父欲刻石传示子孙。李纲、杨时均为邹公送子诗题跋。周必大《跋邹志完曾祖诗》日:

诗语忠诚,心画庄厚……所谓聪听祖考之彝训,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者耶!淳熙丁酉四月己卯,六世孙朝奉郎燧以示旧同僚,东里周某敬题其后。

关于邹浩之孙“邹燧”,万历《盐城县志》卷四,列官知县;《淮安府志》卷九职官表一(光绪十年刻本)为盐城令,“乾道遂家焉”。综两志,邹燧任盐城知县,时间在乾道中。较周必大所说“朝奉郎燧”早六七年。

2017年5月,琅琊山管委会发布了《琅琊山“国家档案——宋代摩崖及碑刻》,在琅琊寺景区清风亭西侧石屏,有“劝农耕”石刻,全文如下:

广陵郡丞庱亭翟畋母逸,父(甫)摄滁阳郡事,率监郡毗陵邹燧希人,同知县武林莫若晦子明,签判将溪杨森继父,以淳熙乙未仲春丁卯,劝农耕于琅琊,宣德意也。

淳熙乙未年即淳熙二年(1175年)。宋时滁州与扬州同属淮南东路,治所在广陵郡(扬州)。广陵郡郡丞翟畋摄滁事,劝耕滁州,应为淮南东路所派。邹燧字希人,毗陵人。万历《滁阳志》卷十,通判为邹燧,任期为淳熙二年至四年。“监郡”即“通判”:北宋初通判有“监郡”职责;南宋时通判主要分掌常平、总制钱谷等财赋之属,又兼管内劝农事。

任滁州通判的邹燧与周必大所言“朝奉郎燧”当为同一人,理由有三:一、籍贯相符。琅琊山石刻标明为“毗陵人邹燧”,毗陵正是邹浩、邹柄的祖籍和出生地,此邹燧是邹浩的后代无疑。二、时间相符。淳熙二年至四年任滁州通判,离任前后,以高曾祖父诗示旧僚,完全可能。三、官阶相符。文散官“朝奉郎”身份,秩正六品上。龚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例举《读书岩宋刻六段》“朝奉郎、通判桂州军州事杨书思”,朝奉郎与通判官阶相当。光绪二十九年《邹氏家乘》称邹隧字克明,与琅琊山石刻载邹燧字希人不同,不知何据。

邹柄“归葬”何处

赵鼎上奏“柄贫甚,无以归葬”。查《邹氏家乘》,迁常州始祖邹霖“墓在晋陵城北七里德泽乡林庄原,屯田七余亩”,其子邹戬“葬父莹右”,其孙邹浩“墓在林庄,计地二十一亩七分”,玄孙邹栩“葬父莹”。按例,邹柄与邹栩均应葬在林庄父莹。家族墓地无邹柄墓,可确证邹柄未“归葬”。

《邹氏家乘》载邹柄“墓在天台”,出于“守天台”,猜测“卒葬其地”。既然宋高宗已“赐其家百嫌”,其子邹燧定当赴天台料理后事,就地安葬似不合情理。笔者综合相关文献,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葬在会稽。证据是邹柄死后二三个月好友张元斡写的悼诗《再用前韵哭德久》:

女无美恶妒深宫,盛德如公果不容。何遽盖棺临禹穴,未应藏骨在秦峰。论文平日樽中酒,挂剑它年冢上松。点检交亲只解少,存亡悲感老情浓。

“遽盖棺”是说安葬之快。葬地“临禹穴”,禹穴在会稽山;“秦峰”即秦望山,也在会稽。“禹穴”和“秦峰”都明确指向葬地在会稽,此其一。“禹穴”乃藏书之地,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再回顾张元斡另一首悼诗《哭邹德久二首用前韵》“出守真成梦蚁宫,天台云色亦愁容。时来盍锡万钉带,仙去俄归群玉峰。”出守台州,成为南轲一梦,指邹柄终未到任。“群玉”据《穆天子传》郭璞注,乃“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仙去不久就“归群玉峰”,不是明确说邹柄死后不久葬“禹穴”吗?如葬天台,绝不可能用此典。此其二。绍兴五年七月前,綦崇礼知会稽,邹燧任会稽府椽;越三年,绍兴八年五月后,邹燧或仍任职会稽府。葬在会稽,因其子在左右,便于祭扫。此其三。

邹栩幼子烈生于绍兴四年(1134年),绍兴辛酉年(1141年)七岁,邹栩小邹柄十岁,且烈为幼子,可推得邹燧任会稽府椽时年近二十。乾道中如任盐城知县,已年过半百,至淳熙二年(1175年)任滁州通判已是花甲老翁了,历宦场四十余年矣。从滁州卸任,却去天台定居,路途遥远,毫无根基,似无理由。而泰州在盐城、滁州之间。其父邹柄在泰州修筑捍海堰,所得良田数十顷,应该尚在。《淮安府志》所谓“遂家焉”,是否会退居其父开辟的那片良田呢?

猜你喜欢
天台台州绍兴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天台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