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刘玄佐、韩弘等籍贯考

2018-12-18 02:12程俊松
寻根 2018年4期
关键词:太康县司徒

程俊松

笔者在查阅历代多种版本的《太康县志》时发现,唐代历史名人刘玄佐、韩弘、韩充都是太康县人。而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时,这些人却被注明为“滑州匡城人”。笔者对此产生了疑惑,遂做了一些考证,以期还原刘玄佐、韩弘、韩充等人太康籍贯的真面目。

刘玄佐(735-792),本名刘洽,玄佐是后来皇帝恩赐之名。他出身贫贱,青年时期在太康县衙当捕头,后来到永平军中当兵,并逐渐显露出了卓越才干,职位节节上升,曾人朝任检校司徒,位列三公。刘玄佐性格豪放,重义气,轻钱财。他曾是镇守一方的藩镇,但无割据篡权称王的野心,始终为国家分忧解难,是中唐时期唐王朝的重要支柱。

据《旧唐书》记载,韩弘祖、父皆无名声,世代居滑州之匡城。韩弘幼年时父母早逝,他和弟弟韩充依靠舅舅汴州节度使刘玄佐生活。刘玄佐去世后,因韩弘为人谨厚,汴州军请求他为留后,经监军上表,朝廷批准。韩弘先后担任过检校工部尚书、宣武军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宋毫汴颖观察使、司徒兼侍中、中书令等职,卒赠太尉、许国公。韩弘的弟弟韩充曾任郑滑节度使;韩弘的儿子韩公武曾任鄜坊节度使。父子兄弟叔侄同朝为官,被称为“三公三韩”。

《旧唐书》《新唐书》把刘玄佐、韩弘等写为滑州匡城人,其实是个错误。

《旧唐书》成书在韩弘去世一百多年后的后晋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辞海》对该书的评价是:“有些《列传》事实不详,往往只载官阶履历,为后来史家不满。”

《新唐书》成书于韩弘去世二百多年后的宋代嘉祐五年(1060年)。《辞海》对其评价说:“文辞刻意求简,以致时有年代含糊、史实不清之处,所录文书奏章也任意删改……成书后,吴缜即撰《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举其八失。”

据《太康县志》“太康沿革”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据《长垣县志》“长垣沿革”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长垣县改为匡城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匡城县并人长垣。唐武德元年(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属河南道滑州。”此后多次分分合合,直至宋朝初年,因忌赵匡AL名讳,改匡城为鹤丘县。

太康县改称匡城县只有短短的19年时间,对社会影响不大,再加上当时消息闭塞,许多人也许就不知道。而长垣县改称匡城县循环往复多次,前后有三百多年。修史者不求甚解,不加核实,就误把此匡城当作彼匡城,以讹传讹,将刘玄佐、韩弘等写成滑州匡城人了。

《旧唐书》也承认韩弘是颖川人,但那是他的祖先居住之地。存史较早的韩氏家谱《韩氏家传录》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就明确记载:“吾韩氏姬姓,上世辽远。自汉有远祖讳千秋,从颖川(今许昌一带)迁阳夏,有子讳延年,游击将军,同李广征讨死焉。阳夏即今汴之太康。”明代崇祯年间刻印的《韩氏家传又后录》记载:“谨按我韩氏自斌祖复迁太康,已备前录,不具述,其子孙咸迩先茔以居县西八里韩家桥(即现今太康县独塘乡韩桥村)。”韩桥村西北过去曾有韩氏先祖坟茔墓地,称作“韩三门”,坟前是太康县通往扶沟县的官道。

最能表明刘玄佐、韩弘、韩充籍贯是太康县的证据,当属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为韩弘所撰写的墓志铭:《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韩公神道碑铭》:“韩,姬姓,以国为氏,其先有自颖川徙阳夏者,其地于今为陈之大康。太康之韩,其称盖久,然自公始大著。公讳弘。公之父曰海,为人魁伟沈塞,以武勇游仕許、汴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巨人长者,官至游击将军,赠太师。娶乡邑刘氏女,生公,是为齐国太夫人。夫人之兄曰司徒玄佐,有功建中、贞元之间,为宣武军帅,有汴、宋、毫、颖四州之地,兵士十万人。”

韩愈(768-824)和韩弘(765-823)年龄相近,是同时代人,又同朝为官,同为河南人。朝愈应当对韩弘很熟悉。韩弘仙逝,家人请韩愈为之撰写墓志铭,他决不会将韩弘的籍贯和姻亲关系搞错。他在文中肯定了韩弘是太康县人,他的父亲韩海“娶乡邑刘氏女”,“夫人之兄曰司徒玄佐”,既然是“乡邑”,说明刘夫人和刘玄佐也是太康县人无疑。

作为与刘玄佐、韩弘、韩充同朝为官又是同时代人的韩愈,他的文章更真实可信,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两相对比,《旧唐书》《新唐书》的说法就不可采信了。

猜你喜欢
太康县司徒
太康县冬枣规模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太康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太康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
河南省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相亲会上寻觅爱情
一半功
一半功
一半功
太康县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荣获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