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策略

2018-12-18 13:20姚燕
关键词:石壕吏教学策略

姚燕

摘 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驱动的策略可以有体验式驱动、指导式驱动和整合式驱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教学策略;《石壕吏》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学的主要步骤为任务设计、任务驱动和任务评价。以下笔者结合《石壕吏》的教学,来谈谈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驱动的策略。

一、體验式驱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体验感悟文本及其情境。

【案例一】

[教师用课件出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师:请你结合文中语言说说老妇苦在何处?

[学生朗读思考。]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而且两个儿子战死,她的内心定是痛苦万分。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苦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

生:我读的时候似乎感受到了老妇内心的颤抖。

师:特别是读到哪个字的时候?

生:新。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体会老妇的丧子之痛。

[学生朗读。]

……

师:通过老妇的致词想象补写一处或几处石壕吏的神态、动作、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补。

[学生思考,动笔写。]

生:“吏一脚踢开大门,蜂拥而上,怒气冲冲地大声呵斥道:‘你们家男丁呢?快滚出来!”后面老妇回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所以补了这段。

生:“吏猛地推开老妇,手直指里面,瞪大着眼睛,厉声怒喝:‘里面是谁?家里不是还有人吗?”我是根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来补的。

……

师:老妇的啼哭声,吏的怒喝声慢慢远去,剩下的只有“泣幽咽”,你能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生: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说明他们不敢大声哭,怕石壕吏再来捉人。

生:老妇被抓走后,他们很伤心。

师:谁在哭?哭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翁在哭泣,他心里是多么地自责:我要是不逃走,老太婆就不会被抓走。

生:老翁的儿媳在哭泣,她想着自己的丈夫或战死,或即将战死,婆婆又被抓走,连一条完整的裙衫也没有,孩子连奶也快吃不上了,想着想着她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生:这里还有村里其他的人在哭。大家都有类似的遭遇,当时所有的百姓都遭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随着体验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深地体会到百姓之苦,整个课堂也自然而然地走向深入。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读出感情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的语速、语调、语气能传递不同的情感。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老妇内心的战栗和苦不堪言,这种真切的体验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填补空白

语言表达经常会运用蕴藉的方式,因而文本中会有很多留白。这些留白往往会有很多省略或者隐藏的内容情感,通过补白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体验,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留白处的真正内涵。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补白想象石壕吏的神态、外貌、动作、语言,不仅体会到官吏的凶残,更感受到百姓的无奈。

(三)丰满情境

学生体会到的情境会比较扁平,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丰满情境的方式驱动学生立体地体验感悟。在上述案例中,对“如闻泣幽咽”,让学生说说谁在哭以及哭时的感受,可以让他们体验此时村人的情感,体会千千万万人的丧子之痛、离别之痛、苟活之痛。

二、指导式驱动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惑,甚至是困境,教师应根据学生思考的方式、逻辑和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努力以更好的方式完成任务。

【案例二】

生:杜甫有可能也在哭泣,他看着很心酸,眼泪就流了下来。

生:杜甫不可能哭,他是一个旁观者。

师:杜甫真的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杜甫把老妇写得这么可怜、这么痛苦,他还是有些同情心的。

生:我也觉得杜甫不冷漠,他同情百姓的战乱之苦,同时也揭露了官吏的凶残,他是有感情的。

师:那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抓人呢?

生:因为站出来也没用,他自己也会被抓走。

师: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他生下来就有不纳租不服兵役的特权。而且杜甫当时有官职在身也不会被抓走。

[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困境。]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下的注释1,找出重要信息。

生:当时杜甫也没有能力阻止。

生:这场战争是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所以不得不打,不然国家就会灭亡。

生:当时唐军全线崩溃,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国家已经到了存亡之际,所以杜甫是支持这场战争的。

师:这时候的杜甫对国家充满了担忧之情,所以不能出来阻止。可见在这个时刻,杜甫是多么地痛苦,一方面深深地同情百姓之苦,另一方面又担忧国家的安危,两者之间不能取舍,内心是多么地矛盾,多么地纠结。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探讨杜甫的思想情感时遇到了一些困惑,大家不知从何处下手,此时教师使用了指导式的驱动策略,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

(一)适时追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迸出火花,会有很多的生成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生长点适时追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以此驱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杜甫真的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吗?”这样一个简短的追问把学生引向对杜甫思想情感的深度思考。

(二)分解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轻松地解决,但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多,要么是超出理解水平,要么是遇到表达思想的瓶颈。教师需要随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原有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让学生逐步突破。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先解决“杜甫冷漠吗”,再解决“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的方式,降低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

(三)搭建支架

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要把隐性的、概括性极强的问题形象地引导出来,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平台,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案例二中,学生对杜甫忧国的思想比较难理解,而通过搭建“交代时代背景”这一支架,学生就能理解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矛盾心理了。

三、整合式驱动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往往比较肤浅、零散、杂乱、模糊,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整合,通过追问、总结、深化把知识系统化,把思路清晰化。

【案例三】

师:诗人以悲悯的目光看到了老妇的战乱之痛,也看到了将士的浴血牺牲,既担忧百姓又担忧国家。正因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被后人誉为“诗圣”。他从一个家庭辐射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百姓的疾苦,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不读到抑扬顿挫,不读到泪流满襟,你就不算读懂杜甫。让我们带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来读读全诗。

[学生情感饱满地诵读全诗。]

学生在完成分散的任务后,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整合式驱动,让学生把分散、凌乱、肤浅的内容整合起来。案例三是一堂课的结束部分,在这里,教师进行了课堂整合。

(一)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初往往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这就需要教师把凌乱的、肤浅的东西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内容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并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在案例三中,教师对杜甫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总结,即他不仅忧民,也忧国,这是一种矛盾心理。

(二)深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经验,教师就要通过深化,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案例三中,教师以《石壕吏》为例对“诗圣”“诗史”两个词进行阐释,让学生对杜甫和杜甫的诗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感受。

(三)感悟

學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感悟和消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慢慢思考、体会、感悟、消化,切忌取而代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案例三中,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情感再去诵读全诗,好好消化吸收,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感悟中内化知识。

猜你喜欢
石壕吏教学策略
那些年,那个夜晚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