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小vs我不小了

2018-12-19 11:22李廷亚
中学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画手成年人心理

李廷亚

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分界线。成年人总是把我们看作小孩子:“你还小!”我们则会不服气:“我不小了!”不过在某些场合,年龄的差异会被淡化。有人漫画画得很不错,成了社交平台上的“大手”,拥趸无数;有人钻研道具制作、服装设计,或研究化妆技巧、拍摄技术,玩起Cosplay来,也是风生水起,粉丝大把。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交流、分享这些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二次元亚文化圈。除此之外,还有偶像、游戏、小说、广播剧等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圈的成员不只有我们,还有很多成年人,且圈内大多由成年人主导。于是,在这些亚文化领域的活动中,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拿掉了身份的标签,单纯享受、交流共同的爱好,其乐融融。有时候未成年人获得较高的评价,成年人也乐于奉上“大大”的尊称,有的机构还会提出有酬劳的工作邀约。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生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纠纷。

做“大大”的风波

例如,某游戏公司举办了一次同人绘画大赛,有一位获得优胜奖励的网友,自爆是才15岁的小姑娘。这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纷纷发表赞扬,称她为天才。简而言之,她“红”了。在此之前,她已经以画手的身份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供稿事宜,并写明了稿酬要求。一炮而红之后,她就更改了稿酬。这也就罢了,毕竟如果收到很多工作邀约的话,涨涨价也是人之常情。但接下来的情况就让人预想不到了——女孩不仅坐地起价,还拖延之前已接下的工作邀约。受到批评后,她在公开场合是一副乖孩子面孔,表示会完成有关工作,但在与工作室协商的过程中却出言不逊,且私下表示“打死也不会妥协”。网友还发现她过往言论有不少失实之处,甚至涉嫌抄袭。一时间恶评如潮,很多人认为她没有契约精神,撒谎成性。她对此以自己年纪小,没有经验来辩护。最后出现了以她父亲口吻发布的维护她的微博,网友又质疑这位父亲的真假,即使是真的也是不负责任……总之,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没有人再相信她说的话了。

纵观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未成年人犯错后逃避责任而造成恶果的案例。女孩明明有数次机会挽回,比如与人协商时不应该怒气冲冲、出言不逊,而应该理智、诚恳;不要撒谎,要表里如一。她强调自己是未成年人,以未成年人的身份得到超常的赞誉,发现事情变糟后,又躲在未成年人身份的后面不肯承担责任,不断抛出自己弱势的一面,话里话外都是“我还小,你们应该原谅我”,却没有博得网友的同情,反而引来了更多的批评。也许直到最后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感到十分委屈。从心理上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应该如何看待自己未成年的身份,应该如何处理社会活动。

未成年人的“紧箍咒”

顾名思义,未成年人是指尚未成年的人。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未成年人一般是指年龄不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为什么要這么规定呢?因为未成年人在生理方面尚未发育完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对于世界的认知不全面,因此要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前文提到的那位画手,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她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要进行经济活动,应该在监护人的监护下进行,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在电视里饰演角色的童星,也都要取得监护人的同意才能工作。不管最后发言的那位父亲是真还是假,他本应该一开始就出现,并帮助女孩处理遇到的问题。不论他处理得正确与否,舆论压力和社会责任都应该由监护人承担,而不是冲着女孩去,这就是法律用限制行为能力的规定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

当然,咱们自己对这种事儿可能不以为然:一幅画稿几百元,就算上千那也是我自己的事呀!难不成投个稿赚点儿零花钱,跑个腿拿点儿泡面钱,都要让爸妈知道?太麻烦了吧!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才不会像那个画手一样说话不算话!

我们看待自己,那是满满的自信。我们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有能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还会在相应的领域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社会的认可。不过,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常常不能负责,想法容易变化,情绪变化也很快,所以无法认为未成年人是靠谱的。那个被画手放鸽子的工作室,虽然是受害方,但也被人批评工作不够规范,对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态没有准备。

其实从心理学来讲,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并认识自己。而未成年人因为经验不足,生理上不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因此成年人会对他们宽容一些。你可以信心满满地发誓,自己不会像那个画手那样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如果你回顾一下小时候,问问长辈自己的“熊”事迹,恐怕也少不了撒谎、逃避、掩耳盗铃。只不过我们逐渐成长,也逐渐懂得这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就不再那么“熊”了。如果遇到现在的自己无法面对的事儿,你是会逃避,还是会承担起责任呢?那位画手又是怎么把事情弄糟的呢?

未成年人的准备

青少年时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心理和行为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对人格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做出过论述。他认为,在童年期(6—12岁),心理矛盾主要是勤奋和自卑之间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能完成的事,就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转化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形成自卑的心理。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勤奋的品质,多进行实践,最终提升自身的能力。经历了这个阶段,我们就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对自身的能力有了评价。在青春期(12—18岁),心理矛盾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更多地考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听到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各方的评价,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不尽相同,有一些甚至相差甚远。那么,哪种评价才是真实的?有些评价不太好,我真的是那样的吗?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评价进行整合,做出最终的判断。

在前文的案例中,那位画手可能因为骤然爆红,得到铺天盖地的好评,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和其他方面的评价。一旦自我评价陷入了单一评价,她做出的决策可能并不适合实际情况(坐地起价),再加上未成年人缺乏对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毁诺后对批评不以为然,还试图通过撒谎来逃避责任),于是陷入了僵局,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她本已轻松获得了“天才少女”的名声,可以进一步获得业界认可,结果不但受到网络暴力,还声望大跌,被打上了“没有契约精神”的标签,从此沉寂。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换取他人的认可,而能力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综合的(比如除了职业技能外,诚信、交流和谈判能力也很重要)。我们作为未成年人,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可能都远不及成年人,因此不必急于在成人世界中获得认可。这里除了机会外,还有残酷的竞争和环境的压力,你以为可被轻易原谅的小错,在这里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带来你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躲在未成年的世界中肆意犯错,也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接触社会递来的橄榄枝。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要去获取社会的认可。沉下心来,磨砺心智,不要轻易以别人会原谅来开脱自己,不要躺在对未成年人的优待上撒娇。谨慎地与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锤炼,理解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未来一飞冲天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画手成年人心理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与画手面对面
与画手面对面
成年人爆笑日常
与画手面对面
与画手面对面
心理感受
成年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