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安徽花鼓灯导师工作坊学习报告

2018-12-20 00:00许瑞信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风格学习

摘要:安徽花鼓灯作为汉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由于地理分界线淮河将安徽分为南北两地,所以造就了安徽花鼓灯既有北方豪爽、洒脱的的特征,又融入了南方歌舞细腻、柔美的特点,其表演形式包括“大场”“小场”“小戏”,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颍上、凤台、怀远三大风格流派。本文将通过在安徽蚌埠为期五天的安徽花鼓灯导师工作坊的学习,对此进行梳理总结。其中主要为四项学习内容,分别为“下乡采风”“理论研修”“打击乐技法实践”“兰花风格课”,基于四个不同的学习内容为分析对象,谈一谈从中获得的感悟和学习成果。

关键词:学习;安徽花鼓灯;风格

一、下乡采风

学习第一天,在安徽花鼓灯传承人孙超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冯嘴子村——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参见图1)。坐着大巴车,一路从繁华喧闹的城区来到了这片僻静悠远的村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旧的牌楼,题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沉旧的印记与冯嘴子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样浓郁厚重。冯嘴子村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与安徽花鼓灯艺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清朝末年,冯嘴子村的花鼓灯就红遍了江淮大地,冯嘴子村成为了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的轴心地位,使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达到了一个顶峰,便有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民间说法。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随后,穿过牌匾,我们沿着田地的乡道来到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乡邻乡亲们组建的花鼓灯表演队早已穿好灯服随时准备为我们展示表演,敲着锣,放着鞭炮,迎接我们。首先由到场的各位专家为此次导师工作坊致辞,宣布第一届安徽花鼓灯导师工作坊正式拉开帷幕,再由花鼓灯表演队展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花鼓灯。首先进入的是欢腾的“大场”表演,一旁的锣鼓队为兰花与鼓架子预热开场气氛(参见图2)。然后由“鼓架子”表演,主要为具有技巧性的武术技巧,洒脱矫健的舞姿在民间艺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参见图3);接着“兰花”与“鼓架子”的小花场表演上场,表现了在民间里男女传达爱意时打趣逗乐的场景(参见图4);随后由伞头表演花鼓歌,歌词所用当地的蚌埠方言为观众即兴演唱,表达了对四面而来的客人热烈的欢迎(参见图5);最后“兰花”“与鼓架子”齐上阵,在高难度的盘古技艺中将花场推至高潮。

紧接着我们来到著名的花鼓灯大师冯国佩先生的雕塑前,因为此次学习正值花鼓灯大师冯国佩老师诞辰104周年,所以在场的到访者对冯国佩大师进行拜师礼,秉承先生遗志,将花鼓灯艺术千古流传。

二、理论研修

对于花鼓灯理论的学习,此次导师工作坊由花鼓灯民间艺术家赵新盟先生以讲座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他与花鼓灯的渊源事迹。赵新盟,曾在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摸花轿”等20多部歌舞剧、歌剧、话剧担任主要角色,并获得文化部演出、创作二等奖,省优秀个人奖,国家一级编导。本次讲座内容主要为两大部分。

(一)花鼓灯的特性

花鼓灯是歌、舞、戏、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不同的角色和分工都有不同的特点如鼓架子的刚健豪迈;兰花的柔美,温婉;锣鼓的热烈与灯歌的诙谐。

1、地域性

据古籍记载,安徽花鼓灯于南宋就已流传于沿淮一带,由于南北地区差异的影响以及各藝人独有的风格特点下不断碰撞与交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安徽花鼓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历史岁月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南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族民间代表性乐舞。

2、民间广场性

华夏民族作为最大的民族——汉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一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玩起花鼓灯,花鼓灯的舞蹈语汇大多自来于生活,以劳作时的动态取名寓意,体现了安徽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不同的灯班子随着岁月的发展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有三花美誉之称的“凤阳花鼓”、“花鼓灯”、“卫调花鼓”是蚌埠一带的典型代表。

3、即兴性

花鼓灯具有“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表演特点,常常会有各艺人之间的比舞以及唱花鼓时根据现场氛围即兴作词表演,所以具有高度的即兴性。其不仅是人类感情的表达方式,更是对生命的高度阐释。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人们总是在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玩上自已心爱的花鼓灯,舞以达欢,以舞交流,也增强了凝聚力。

(二)、赵老师与花鼓灯的结缘

作为1949年以后新一批的花鼓灯文艺工作者,赵老师见证了花鼓灯从民间——课堂——舞台的艺术历程与发展。可以说赵老师是经历者,也是开拓者。赵老师在回忆起他的的艺术生涯中,提到了两位重要的老师。

1、与大师吴晓邦

新中国的舞蹈开拓者、著名舞蹈家、舞蹈史学家吴晓邦先生,建国初期带领天马工作室的演员们编排花鼓灯剧目《花蝴蝶》,作品用花鼓灯歌舞戏的元素讲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子在人民的教育下转变为思想端正,爱劳动、爱生活,勤奋致富的故事情节。那时的赵老师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他在作品中扮演一个儿童形象,吴晓邦先生在指导赵老师时,不仅在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上要求精益求精,在舞蹈中所出现的台词也秉持着对民间艺术严谨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指导、纠正赵老师的一言一行,创作艺术要与安徽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吴晓邦老师强调在创作民间舞蹈时,注重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根”元素和“民间性”,寻求创新的同时不失本民族文化,把创作中的民间舞蹈积淀在牢固的民族文化之上,从而发展、继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而安徽花鼓灯亦是同样的创作理念。

2、与妻子娄楼

说到赵老师就不得不提与他青年相识,如今牵手相伴已走过大半辈子的妻子——娄楼老师,这对舞蹈伉俪。赵老师说:“当年有一位年轻聪慧的姑娘,她像花鼓灯的情、花鼓灯的意,如涂山圣泉之水涓涓细流,悄然无声地渗透我的心田,最终与她相守一生。”作为同样从事花鼓灯事业,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娄楼老师,在赵老师所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中陪伴着赵老师一同前进,互相扶持,才创作出一部部经典的花鼓灯作品,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载入花鼓灯艺术的史册。

三、打击乐技法实践

所谓“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班灯”,花鼓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队一般由6 至 9 人组成,乐器以花鼓、大锣、大擦“三大件”为主,锣鼓是舞蹈伴奏的的核心。在传承人孙超老师的带领下,对安徽花鼓灯锣鼓节奏进行了体验式的学习与实践,了解了安徽花鼓灯锣鼓不同的的节奏型与规律,并让每位同学体验了在锣鼓队中不同的打击乐器,如花鼓、大锣、镲、狗锣。

与以往在学校里学习的安徽花鼓灯打击乐课相比较,在学校里只学习了十九个基本锣鼓点,且都是对鼓的节奏训练。而此次在工作坊的学习,有了在学校里的学习铺垫后又增添了对其他乐器的补充和具体的实操性,分别体验了每个乐器的节奏方式。其中,还接触了新的锣鼓形式“番子锣鼓”。该锣鼓形式在民间班子中较为常见。它有固定的结构和程式,开头称为“起鼓”,结尾叫“煞锣”或“收点”。中间为若干并列的乐段,每个乐段含“番头”“番中”和“番尾”三个部分。其功能在民间中常用于“踩街”,所谓踩街,就是打着锣鼓在街上行走招徕观客,烘托气氛场景。当两个锣鼓班子相遇时,就要进行一场锣鼓对擂,比较哪一个锣鼓班子最能吸引观众,番子鼓打的的数量和观众人数最多的一方则胜出。

在学习最后,由各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型锣鼓队,将所学的节奏类型巩固实践,并在老师的即兴带领下,跟随老师的口令引导,呈现出一场锣鼓演奏。

四、“兰花”风格课学习

本次“兰花”风格课的学习由安徽花鼓灯民间艺人娄楼老师教授,课堂中学习了三个不同艺人风格的典型组合,分别为冯国佩老师的“风摆柳”组合、陈敬芝老师的“上山步”组合、郑九如老师的“簸箕步”组合。按照安徽花鼓灯的三大风格归类,可将此次学习的组合归为两大派分析。

(一)凤台派

组合名称:1.上山步组合

艺人代表:陈敬芝

风格特点:舞蹈风格小巧玲珑,细腻活泼,扇花丰富,讲究男女角色的表达。组合集中在肩部、腰部、腿部波浪形抖动,具有“颤抖”风格的特点,加上腰部晃扭及体形上“三道弯”的特征。有“一条线一走,栽倒一片,回头一看,起来一半”的赞叹。

典型动作:双翻花上山步、单背巾上山步、遮阳扇上山步、摘桃、跳拧步、凤凰单展翅、怀中抱月上山步、雙提角上山步。

(二)怀远派

组合名称:1.风摆柳组合;2.簸箕步组合

艺人代表:冯国佩 郑九如

风格特点:动作技巧性强、风流洒脱,地位调度开阔,善于在大拐弯和快速动作时及时刹得住,形成“溜得起,刹得住”的典型风格。体态上有拧、倾的特点。

簸箕步组合典型动作:起步、三步一并

风摆柳组合典型动作:平足步风摆柳、二姐踢球、起步、双翻花、砍绕扇、別步、搭凉棚

本次随娄楼老师学习,并不是以往按照动作划分的分类练习,而是以艺人流派风格为主线,从花鼓灯的宏观整体上对教学进行较为清晰的推进与分类。将花鼓灯中单一的动作元素进行整合归一,不仅树立了教学的立体性,也凸显花鼓灯不同艺人流派的特有风格。课堂上,娄老师强调不是为动作而动作地教学生,更注重的是动作背后的文化因素,传递了教学不是纯粹以动作的精确量化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主旨,而是让学生探其源,究其因,更不是陷入“摆姿态”僵化的教学模式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我们更好的掌握花鼓灯风格,也为我们讲述娄楼老师与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三位恩师之间的师生故事,力求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精髓与风格。虽然大家对花鼓灯学习的程度深浅不一,但娄老师一视同仁,严谨的教学态度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结语

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从多个角度体验到了民间中的花鼓灯、课堂中的花鼓灯以及与花鼓灯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以一种多模态的学习方式,重新认识、学习、体验花鼓灯。在风格课中,纠正了从前在体态、动律、心态上的风格误读,并从民间采风、文化理论、花鼓乐、舞蹈多个层面多维的学习安徽花鼓灯。同时,此次学习,为今后在对安徽花鼓灯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也对广大安徽花鼓灯的爱好者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学习机会。

作者简介:许瑞信,女,北京舞蹈学院2016级全日制研究生,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风格学习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