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8-12-20 08:44侯敏
赢未来 2018年18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科学教学学习习惯

侯敏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它具有的独特辩证性和逻辑性对学生形成发散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和预期相比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都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小学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创新,保证小学科学课堂能够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帮助小学生建立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意义,针对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利用小学科学的特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成绩,打造小学有效课堂。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习习惯;小学课堂;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新时代下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标改革对科学教学又有了新要求,规定科学教学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们的科学课程目标就应是多元化的[1]。利用小学科学学习特征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力、记忆力和可塑性强,学习科学可以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之后初高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教师依然没有打破浅层教学的思维定势,单一的向学生输出知识,学生得不到有效思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让科学课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转变,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1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意义

1.1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活泼活动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使得爱做小动作,爱悄悄说话成为很多学生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基础和保障。

1.2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诚然,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讲,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2]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贯穿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形式中,导致教师常常以书本教学为主要形式,利用题海战术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限制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将小学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使课堂中的小学科学知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科学中所含的知识,将小学科学教材中较为抽象的理论进行有效的转换,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科学课程中来,[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师开展趣味科学实践的经验不足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理论性而忽略了科学实践的趣味性,本着安全的考虑在课堂上很少开展趣味科学实验,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的经验不足,课堂上教师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掌握灵活变通的方法,难免会导致实验的失败造成教学失误,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期待,影响趣味实验教学效果。

3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设计

所谓有效的科学学习应该是建立在“理解”“意义建构”“问题解决”等深层次思维之上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走出以教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走向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引导学生开展趣味实验,才能将科学实验在小学教学中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元素应用到教学中去,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难题,提升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加入到科学学习中。如学习牛顿定律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见运动如溜冰进行列举,使反作用力和作用力的关系能够被直观的体现出来,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事件。

3.2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层层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慢慢的被构建起来,学生也要学会主动的去思考和实践。但仅仅只有学生自主思考还不够,必须通过学生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向深度思考。科学知识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寻找相应的科学因素,并将其结合到科学知识,使科学的作用被真正利用。学生在将科学知识与科学实验进行主动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好奇心。

3.3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归纳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从我们生活中大量的科学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反应了生活中事物发生的本质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但学生却不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怎样发生的熟视无睹,如果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识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发现这些常识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科学概念相结合,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科学学习。

在学习“酸与碳酸钙的反应”这一节内容时,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与课本有关的生活常识,比如每个人家里都不会没有食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的 食醋去除水垢,通過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食醋中的酸可以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从而达到去水垢的效果。在学生将小学科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时,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针对有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的探究,构建结合生活的小学科学有效课堂。

4 结语

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搭建尚未完成,需要教师引导着去展开学习。教师在对每个学生有所了解和关注后,运用以往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构建小学科学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梁玮. 试论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 才智, 2018(12).

[2] 何忠琴. 小学科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浅探[J]. 中华少年, 2017(34):178-179.

[3] 邵长杰. 趣味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6):129-129.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科学教学学习习惯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英语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