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2018-12-20 08:44杨争胜
赢未来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实效性

杨争胜

摘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习得更为重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教育。幾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德育措施,它们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明灯。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依然盛行,对德育的认识不够,德育活动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看来,这些问题与教育者本身有莫大关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成了“空洞说教”。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学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包括: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及国内外学校德育状况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学校德育面临着重大挑战,要改变德育低效局面,关键是要消除道德教育“外在化”,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为此必须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的“三化”。

一、德育内涵的生活化

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科学教育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采取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凡符合教育目标的有价值、有效度、有信度的信息及事实依据,都可视为德育实效,必须使德育回归生活。实现德育内涵的生活化,即生活道德教育。一是德育要在生活中完成,二是德育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的意义。道德教育不应割裂学生的道德生活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要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教育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际参与社会道德改革中适应社会。把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流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禁止的过程,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突破课堂,回归生活,不断拓展德育资源,不仅仅是扭转德育低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现代人生活意义建构的使命。当德育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生活道德教育和德育理想就会以最美好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之中。

二、德育方式的人性化

长期以来中学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其实真正的德育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也就是说是反复辩难、反复比较,是采取一种不断接近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的。 由于对话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民主与开放的,由此决定了中学德育本身应该是充满人性化的。在随着新的中学德育思想的确立,中学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破除中学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试图把多种多样的个人心灵抽象化乃至压缩成单一心灵的现象。因为学生的心灵是丰富多采的,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等各种复杂内容,而这正是实施德育个性化教育的科学依据。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中学德育才能充满个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德育也才真正能成为对学生的一种解放。

三、德育模式的动态化

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不仅要看考试成绩,更应考察这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也就是说,评价标准中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以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我们知道,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单一,体系僵化,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评价体系。其理论来源,既包括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中相关规定的不断完善,也有学者专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还包括学校长远发展的策略选择,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最基础部分,更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识、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以道德准则和道德思维活动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他们运用正确的道德准则,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即通过行为外部表现,提示评价对象具体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要切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成长的,学校教育要能够对广泛的社会生活有明确的评价能力,要将自己纳入到社会价值体系中,使学校教育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动态有序的结构。对学生而言,现代社会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生活,由于其分布的广泛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内容的现实性和形式的生动性,在各种影响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打破学校的封闭系统,改变传统的静态教育模式,建立动态的德育评价体系,与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和社会一起成长,一同发展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波.中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实效性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