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京郊生源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几点思考

2018-12-21 09:42胡雪
赢未来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

胡雪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北京市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了引导京郊生源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可行性,并从政府、高校等方面提出了引导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和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取得了一些实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今后一段时间,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将会持续加强。笔者认为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有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功能定位、城乡二元结构,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过程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在北京郊区当“大学生村官”和在北京某高职院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历,认为引导京郊生源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是鼓励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经济有所发展是高校毕业生返乡的基础

北京市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进一步地疏解,城区工作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给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了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被激发出无穷的潜力,对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旺盛。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去基层建功立业符合时代的要求。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北京乡村较之其他省市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传统印象中“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反差巨大,广大农村相对于城市普遍贫穷落后,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基本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水平也比较低”[1]的情况在北京基本不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北京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很多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和城市无差异,甚至优于城市。巨大的城市需求为乡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多产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并表现出良好的势头。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条件。

二、环境适应性是高校毕业生能够返乡的重要因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在城市里读书和生活,人际关系都在城市,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内心很排斥返乡就业创业,就算返乡也很难适应乡村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在京郊基层3年多的工作经历中发现,很多外地的大学生到京郊工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缺少情感纽带,要花大量的时间来适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发现一些京郊生源的学生适应性更强,这得益于地缘相近,维系工作和生活的情感纽带更强。很多京郊生源的毕业生对自己生长的环境非常熟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也使得京郊生源的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当地长期发展,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把基层工作经历当做一个跳板,有机会就会考到城内的单位。

城市日益增长的生存成本和毕业生较低的起薪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毕业生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不断降低,

京郊生源的毕业生到自己的郊区县城、乡镇、中心村工作的意愿也变得更加强烈。根据北京市某高职院校的2017年就业质量年报显示,该校毕业生的起薪只有6.46万,扣除保险和所得稅,实际可支配收入不到5万元,刚刚能维持北京城区的租房和基本生活成本,加之漫长的通勤时间、较大的工作强度,使得一些毕业生的工作体验感较差、生活幸福指数较低,一些人更愿意到“实际收益”更高的郊区工作。笔者在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过程就经常遇到学生咨询回生源地就业的相关情况,均表现出城区工作压力大、返乡相对“划算”一些的想法,实际上这些学生最后就业的地方很多也是自己的生源地,还有一些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回生源地创业。

三、多途径就业创业是稳定人才的关键

目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就业的途径多是考取政府或者准政府性质(主要指由政府财政支付的各种服务农村基层的计划)的工作,包括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大学生村官等“三支一扶”工作岗位,在市场性工作岗位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规模还比较少。政府或者准政府性质的工作岗位数量毕竟有限,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活力待激活,鼓励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就要鼓励多途径、多种经济体制就业创业,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四、京郊对人才的需求是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京地区乡村振兴更是急需大量的人才。笔者在京郊基层工作中发现,乡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吸引有素质有文化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任务。以京郊深山生态涵养区为例,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某民俗旅游合作社,年营业额虽能达到30万元,但这家民俗旅游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运营方式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粗放经营的情况,原因在于年轻人的外出使得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从业人员基本都50多岁,基本的电脑操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我们在城市里司空见惯的网络、手机APP等先进营销方式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势必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与乡村经济从业人员交流中发现,如果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当地,他们是非常欢迎的。像这样的情况在京郊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人才的断层不断地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近些年,京郊经济基础都得到了一定的夯实,如果年轻大学生愿意返乡,

对当地经济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及时补充人才供给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引导京郊生源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有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但是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高校等各方面做出努力。北京在引导大学生充实郊区政府或者准政府性质岗位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引导毕业生到其他性质单位就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一些努力,应充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实现政策均等化,对同是到京郊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不论其单位性质如何,都应该给予相同的政策。

一是培育支柱产业。北京各郊区应结合自身定位,利用好优势资源,培育出切合实际的支柱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等方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化经济主体。产业发展就会有更多农业经理人、农业白领等工作岗位,为吸引人才返乡打下经济基础。

二是加快中心城镇、乡村建设。据了解,城镇化导致不少村庄呈现衰败景象,边远山区村人口大量外流后形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一些村庄也在消失。与此同时,一部分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乡村却日益走向复兴。[2]这就需要重新洗牌乡村发展格局,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加快中心城镇、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需要组团发展,抱团取暖,需要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心城镇、乡村的发展会打破各自为营的分散格局,为吸引人才打下空间基础。

三是鼓励乡村创业。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储备人才,应针对乡村创业出台更具体的政策指导,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更优惠的政策。

四是共建返乡就业创业氛围。引导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高校应加强学生返乡实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毕业生思想观念上的引导,政府要不断对返乡就创业环境进行优化,吸引大学生主动回流。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机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65.

[2] 张英洪,王丽红.北京市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 2017-8-11(007).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创业理念引导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途径的研究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企业英才俱乐部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