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糖尿病患者预后治疗的初步探讨

2018-12-21 11:19宁军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6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糖耐量糖尿病

宁军

[摘要] 目的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有关治疗资料,另收集3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检查患者常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若患者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组与正常血糖组两组,分别对1、3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与患者入院时比较,入院后1、3个月的血糖指标降低程度比较明显,正常血糖组患者的疗效更明显;正常血糖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提升,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与未患有糖尿病患者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糖尿病患者预后治疗效果不佳。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糖耐量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8(b)-0021-02

对短暂性卒中样发作的认识始于19世纪,当时的有关资料显示,主要与部分临床病例的病理学记录有关。20世纪60年代,采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将其它定义替代并逐渐被接受。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逐渐提高了认识,对其定义逐渐得到完善[1]。在CT、MRI等医学影像检查中,尽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能查出病灶,没有严重程度的症状,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但具有较高的继发卒中率、致残及致死率,预后效果不佳。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与一般群体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具有较高的比例产生脑卒中,在临床中被视为脑中风的前奏。约3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产生脑卒中,30%还将不断产生新的病情,发作发病后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约5%患者在2年后会死亡,约10%患者在4年后会死亡[2]。

在临床中,脑血管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具有较高发病率及致死率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血流动力学及病理性方面患者脑血管壁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后,进而使患者脑部产生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相关功能障碍。因近年来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治疗还缺乏较多的研究,该研究收集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病例的有关资料,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及3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对患者采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验,结合患者的检验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正常血糖组有30例患者,糖尿病组有30例患者。正常血糖组中有1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61~75岁之间,平均年龄(64.8±2.6)岁,有9例患者为高血压,10例患者为高血脂症,11例患者为冠心病。糖尿病组中有1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62~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2.8)岁,有11例患者为高血压,9例患者为高血脂症,10例患者为冠心病。对两组患者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收集的60例患者都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采用NHISS评分方法进行判断,与氧自由基清除剂、电解质平衡、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并发症相配合,针对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的患者,等到患者病情达到稳定状态后,再对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空腹血糖指标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分为两组:糖尿病组与正常血糖组,采用NHISS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

1.3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采用NHISS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3],将患者不低于90%的功能缺损减少进行评分,0级病残可评价为基本痊愈;患者有46%~90%的功能缺损减少评分,病残程度1~3级可评价为明显有效;患者有18%~45%的功能缺损减少可评价为有效;患者低于17%的功能缺损减少评价为无变化;患者高于18%的功能缺损或死亡可评价为无效。除无效患者外的各类评分患者之和占所有患者比例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列入该研究患者的有关数据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患者入院时比较,入院后1、3个月的血糖指标都明显降低,正常血糖组患者的血糖指标降低幅度更加明显;正常血糖组患者与糖尿病组患者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两组患者之间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中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种因素中,糖尿病是较为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无论何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会使产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4]。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个最常见原因就是脑血循环供应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最多见,通常造成管腔狭窄,导致患者降低向脑供应的血流。

目前,采取血糖常规检查方法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已逐渐成为比较广泛的方法,但还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受糖尿病的伤害不够重视,如不能及时对此部分患者采取干预及治疗的有效措施,将对患者产生比较严重的危险,甚至威胁到生命。随着近年来逐渐开展比较深入地探索,在糖尿病患者发病及病情不断发展中,糖耐量降低是初期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受糖尿病的影响而使其病情程度逐渐加重,进一步提高了脑水肿发病率,甚至扩大了病灶范围,进而提高了致残及致死率[5]。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6],糖尿病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主要体现在:①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容易加重其脑组织的乳酸性中毒,对神经元具有较大的毒性;②导致患者血糖指标升高对于堆积氨基酸的有效利用具有促进兴奋作用,可损伤细胞线粒体,甚至神经元死亡;③导致患者血糖指标升高对于一氧化氮毒性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合成亚硝酸盐及其水平的不断升高具有进一步促进作用,也进一步损害了患者的神经元功能;④糖尿病造成的血脑屏障可使脑水肿对患者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加重;⑤不断升高的血糖指标容易破坏再生三磷酸腺苷及其合成过程,进一步对患者钠泵功能及障碍造成损伤,加重细胞内水肿症状[7]。该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入院时两组患者治疗后有关指标都有降低表现,正常血糖组患者降低的更明显。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糖尿病组患者低于正常血糖组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相对于正常血糖指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受糖尿病的威胁更严重[8]。

4 结语

综上所述,并发糖尿病患者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具有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临床人员应提高对该情况的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使生存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月菊,李鹏,侯宝元,等.高龄老人不同类型及程度脑白质损害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动脉硬化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19(10):838-841.

[2] 唐杰,付建辉.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4):293-298.

[3] 谭诚,邓彦,王梅香,等.糖耐量减低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12-13.

[4] 李团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病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3(10):115-116.

[5] 李燕.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高血压预后的评价[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2(6):465-468.

[6] 雷燕.中西醫结合推进冠心病血糖的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6(11):1118-1119.

[7] 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等.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7,8(4):88-89.

[8] 万钢,黄慧,吕泽平,等.代谢综合征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随访研究社区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前瞻性研究系列之七[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5(1):29-32.

(收稿日期:2018-05-21)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糖耐量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教育对糖耐量异常人群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