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SB国际认证下高校保险学专业课程学习质量保证路径探究

2018-12-22 07:08孙维伟
大学教育 2018年12期

孙维伟

[摘 要]依据国际认证标准提升学习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综合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现有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质量提升尚缺乏完善的全球化标准体系作为指导。鉴于此,基于AACSB国际认证的AOL理念,本课题组遵循认领匹配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子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进保险学专业课程教学与管理,搭建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的路径,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系为例,系统探究保险学专业学习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为中国高等院校参与国际认证、高等教育深度变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AACSB国际认证;学习质量保证;保险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091-05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与推动下已受到各界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扩大教育开放”单独设章,明确指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教学,尚无相对完善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可以依据,使保险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到阻滞。

由美国多所顶尖大学商学院创建的非营利组织国际商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所推行的AACSB国际认证,在同业认证中具有“黄金标准”之称[1]。AACSB国际认证的核心理念在于“创新、影响和参与”,与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共享、开放”存在相契合的方面。鉴于此,借鉴AACSB国际认证中的学习质量保证体系(Assurance of Learning,AOL),移植AOL理念于保险学专业的苗圃内,对于学习质量全面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萃取AOL的精髓,将其理念糅合到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质量并促进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AACSB国际认证中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框架

AOL(Assurance of Learning)是AACSB认证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最突出的特色[2],旨在依据国际标准并结合学院自身使命与愿景提升学习质量与教学效果。同时,AOL也是商学院提交标准校准计划(SAP)审批后所面临的首个关键性步骤,强调在教与学过程中关注学习效果的重要性(Miles等,2004[3]),涵盖师资队伍、教学体系、行政支撑三大方面,其核心精神是绩效责任与持续改进(赵振新,2011[4]),被视为AACSB认证难度较大的组成部分之一。AOL的实施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依据学院的使命与愿景,科学制订本科、硕士、博士、MBA等不同学位项目的学习目标(LG),并细化为具有可测量性的学习子目标(LO)。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LG与LO应有效反映出不同学位项目对知识、技能或人格等核心能力实现的差异。②对于同一学位项目,LG与LO并不由于学位项目所包含专业的不同而分开设定。③LG包含一般性或抽象性技能,如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伦理道德以及某种特殊性技能;相对而言,LO将学位项目的LG进行分解,其设定更具可操作性与可度量性,能够反映与测度培养學生的具体能力。(2)校准课程目标已符合LG与LO,进而绘制待考核课程的课程图谱,并通过调整课程的教学大纲,以确保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应人才培养中的能力指标。(3)结合教学过程设计评估与考核方式,考核本门课程对应的能力指标是否实现。(4)有效收集证据资料,并与教学目标相比较,分析与教学目标存在的差距,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方案。(5)形成闭环:将问题与整改方案归纳、汇总、审核,最终形成预案及整改报告,并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进而实现动态循环式的持续改进与学习质量提升。AACSB国际认证中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AACSB国际认证驱动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学习质量保证的路径

本部分基于AACSB国际认证中的AOL理念,主要遵循上述理论框架的五个阶段,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系为例,对高等教育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的具体实施路径展开详细探讨。

(一)认领与保险学专业课程相匹配的LG与LO

第一,LG 与LO须依据学院的愿景与使命,结合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政策,针对不同的学位项目进行合理设定。例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6年4月15日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有必要设定“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进而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学习子目标。表1给出了天津理工大学制订学位教育本科项目的LG与LO的相关示例。

第二,恰当匹配与认领LG与LO是在AOL理念下提升保险学专业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系的保险学专业课程包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保险学原理、保险统计与精算、经济法和国际金融等主干课程,需由该学科带头人或系主任牵头组织,召集授课教师举行圆桌会议并发表见解,结合课程内容认领相匹配的LG与LO,进而绘制课程图谱。鉴于专业课程具有多样性、繁复性与差异性,可以访问国外已经通过AACSB认证的大学的官网,借鉴高校开放性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操作。表2绘制出了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学专业主干课程对LG与LO认领的课程图谱。以保险统计与精算为例,由于该课程主要对学生讲授损失模型、保险费率厘定、准备金评估等专业知识,需要数学、统计学与保险学等多学科知识做基础,强调计算能力,并要求熟悉Excel、R等统计软件。因此,在遴选LG与LO时,可以将“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将“具备专业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专业软件的实务操作”作为次重点考察对象。

第三,为促进中国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教学的能力要求与AASCB国际认证体系下的学习保证模式相契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AOL中以学生为中心、“绩效责任、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应细化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的阐述,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依据LG与LO修订保险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在AACSB国际认证理念下实现课程学习质量的保证与提升,需要依据已经确定的LG与LO对陈旧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修订。调整教学大纲应注意以下三点:(1)修订教学大纲应该从学院的使命与愿景出发,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让利益相关者能够辨识本科项目、硕士项目及博士项目等不同教育项目的独特性与差异性。(2)保险学专业各课程在调整新教学大纲过程中,着重注意培养目标不仅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还应完善课程各个设计,阐述清楚与课程相匹配的LG和LO。(3)阐明期望学生能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对应的LG和LO的教学手段或方法。修订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包括九个部分(如表3所示)。

(三)开展AOL理念下保险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授课教师应严格参照AOL对应的教与学标准,将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与国际认证特色充分融合,调整与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遵循激发学生潜能、确保学生自己特质得以发挥的原则,进行规范的课堂教学、课后师生交流与课外实践指导活动。

首先,在保险学专业课程管理方面,AOL要求课堂管理者应严格以AACSB国际认证标准为衡量标杆,着力突出有效教学理论赋予课堂管理以学生为本、注重内在控制和致力于教学改进的三个典型特征[5]。鉴于此,保险学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制订保险学专业课程匹配(Program Curriculum Alignment)矩阵,在教学日历中增加AACSB元素,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程序,翔实记录下各课程对应LG与LO的实现过程。

其次,课程教师与班导师联合为每个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定制学位计划的“学习档案袋”,采取小组讨论、课程设计和调查报告等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高课堂参与贡献度,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识视野,形成学生的内在控制机制并实现自我管理,从而促进保险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

最后,在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的选择上,AOL体系更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外互动交流,激励学生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运用,培育创新意识,孕育批判性思维方式,塑造多维度、多样化、全空间、立体式的教学理念,以实现LG与LO。教师应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学生,如“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学习法”“SQ3R 阅读法”“西蒙学习法”“番茄时间法”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课外交流依托于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E-mail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更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抒发与思想的真实展现,对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四)基于AOL理念搭建保险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搭建符合AOL理念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包括考查范围(Traits)、评价手段(Measurements)和评价标准(Rubrics)。其中,考查范围涵盖保险学专业不同课程选定的LO。评价手段指考查保险学专业学生对LO的完成情况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包括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种形式。直接评价包括结课考试、课堂贡献、文献演讲、小组讨论以及撰写案例研究报告,间接评价包括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小组座谈、随笔,等等,上述评价手段的结果将作为确认学生是否达到预期LG和LO的主要证据。评价标准则为保险学专业各门课程具体的评分准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如不满意/满意/超出预期)和分数等级。表4给出基于AOL理念的保险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五)形成闭环并持续改进

学生的考核结果需要客观、真实记录学生每个学期课程参与的多方面、多层次数据,可由天津理工大学保险系教师或者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评定,据此撰写学生表现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最终形式可以按满意度结果呈现、划分学生所占比例,对比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学生之间的行为表现差异,与预期设定展开对比,深度分析内在原因,形成AOL闭环,并在下一轮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中进行持续改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在国际认证驱动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参与国际认证并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满足“十三五”期间提升高等教育内涵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国家化纵深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促进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孕育保险业人才,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以及全球化发展理念的教师与学生队伍,助力中国保险行业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从教师发展角度而言,参与国际认证,对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将有力推进经济社会思维理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转变、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6]。从学生教育角度而言,卓志[7]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带来的冲击,从不确定性和风险教育、推进保险信息学和信息化建设、培养正确的道德伦理和利益观、培育敬畏制度的意识和环境等七个方面剖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保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更新和内容改革问题。这表明,全球化经济发展与我国保险业密不可分。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在AACSB国际认证驱动下,以国际化的学习质量保证理念进行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构建相契合的学习质量提升框架对于保证保险学专业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现代保险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保险学专业教育从顶层设计的改革意识上提出新的要求。知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专家Jane Knight认为,“如果国际化没有一套清晰的动因,没有一系列目标和配套政策、计划、监测评估系统的话,它将是对数量巨大、情况驳杂的各种国际性机会的碎片式、临时性的简单回应”[8-9]。综合性大学与地方性大学的学院特色相差较大,参与AACSB国际认证,需要在学院使命与愿景的指引下,认领与保险学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子目标,进而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保险学专業课程教学与管理,搭建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只有在国际化视野下重构学生培育观念,依据学院历史发展与自身特色,有计划、有条理地构建学习质量保证框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才能改善传统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通往优化教学的道路上持续地走下去。

(二)建议

第一,重构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保险学专业课程学习质量提供保障。

国际认证下对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前提条件是授课教师对国际认证标准的精准理解与透彻感悟。显而易见,在AACSB国际认证体系下改进课程学习质量的每一个环节,是对新时期教师综合能力的挑战与自我提升,赋予教师与以往不同的课程角色与任务。

学院应参加拜访国内已经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学校,如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并邀请具有丰富国际认证经验的高校教师或教员,全流程、专业性地揭示AACSB国际认证过程中,学习质量保证环节遇到的困难与进展瓶颈,辅助授课教师对保险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进行重构,严格按照课程认领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子目标,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整合保险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实践能力拓展空间,对学生素质提升提供平台。

保险高等教育应立足保险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整合保险理论、保险教育与保险实践,以人才培养的全局性为出发点,提升保险文化的融合度与开放度,合理安排保险学专业的学习进阶;同时,遵循以绩效责任与持续改进为指导精神、以学生学习效果改善为核心的改革路径,将保险专业实践课程融入理论教学,充分利用保险实训室、保险实验训练中心,实现教学与模拟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第一、二课堂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10],有益于学生参与、创新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辅助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为我国高等商科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1]。以学生为中心,依据AACSB国际认证标准塑造卓越保险业人才,已经被视为高等院校发展保险学专业的战略选择,亦是摆在保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需要保险教育界与社会企业实务界的有效协同与相互支持,更为促进高等教育深度变革提供科学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莉莉,段池沙.职业类与学科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比较——基于美国ACBSP和AACSB专业认证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64-70.

[2] 李月琳,梁娜.使命导向的教育质量管理:AACSB认证与我国的图书馆学本科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14(6):5-11.

[3] MILES M P,HAZELDINE M F,MUNILLA L S.The 2003 AACSB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faculty:a short note[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4(1):29-34.

[4] 赵振新.AACSB工商管理类专业认证体系的系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 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54-55.

[6] 管春英,龚方红,戴晔,浦玉忠.论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46-47.

[7] 卓志.我国保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理念更新与内容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4):11-14.

[8] 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New Challenges[M].Par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2006:16-20.

[9] 李盛兵,刘冬莲.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29-34.

[10] 李虹,陈申华.高校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首创“开放实验项目超市”为例[J].高教探索,2013(5):102-105.

[11] 劉江华.国家战略视域下AACSB认证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76-7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