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协同工作,更要深度工作

2018-12-22 07:22李刚
商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工作心流管理者

李刚

一种团队气氛,其实是在扼杀员工创造力。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在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份琢磨了很久的方案,忽然一个灵感闪过,大脑立刻开启了“思如泉涌”模式,结果却被各种讨论、会议打断。虽然加班到晚上12点,“打捞”了一堆想法的“尸骸”,但一些关键想法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种办公室里常见的矛盾,被称为“协同过度”。它是指个人工作需要的安静环境与团队合作需要的讨论氛围,产生了冲突。特别是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哪怕几分钟的打扰,都会大大降低思考的质量。

协同工作是件好事,但成本更高。人是天生的“单任务系统”,很多研究表明,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总完成时间和质量,明显低于完成一项任务再继续下一项的“单任务模式”。

典型的例子是,在创意设计、程序开发、产品研发一类的知识服务行业,员工经常加班并不仅是因为工作多时间紧,而是白天常常要应付会议等各种协同性的日常事务,只有下班后,才能不受打扰地工作一段时间。

更糟糕的是,一些极其复杂或者创新的工作,需要员工进入深度工作的“心流(Mental flow)”状态中。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准,团队作业的效果完全可以超过明星员工的单兵作战。但现实是,大部分的协同工作状态,不过是员工做给管理者看的样子。

有一个办公室里的规律:能力弱的员工,往往更喜欢做那些简单但显眼的工作,整天在领导面前忙来忙去;只有能力强的员工,才敢于做那些看不出是思考还是发呆的深度工作。

大部分团队中,那些热衷于与别人协作的员工,跟那些工作业绩最好的核心员工,通常是两拔人。但领导常常更喜欢那些逻辑表达能力很强,却没有太多新想法的下属,而不是那些擅长思考的员工。

其实,对于管理者而言,从团队合作的管理幻觉中走出来,回归工作常识,才是坐稳自己位置的第一步。

管理者应该明白,如果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团队合作的结果就有很大的偶然性,虽有可能碰出个大想法,但更多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滥竽充数。还不如以一两个能深度思考的“独行侠”式员工为核心建立工作流,反而能确保出业绩。

要保护核心员工深度工作的权利,有一家公司的规定值得推广:当员工上班戴那种很大的降噪耳机工作时,就说明他此时不能被打扰,凡是找他聊工作的,请稍等;如果员工只是戴普通的耳塞,就明說自己只是想听听音乐,欢迎随时沟通。

另一个方法是把团队从部门的规模再细分到两三个人的小组,权力下放,同时兼顾小范围沟通和个人独立工作,就像亚马逊的贝佐斯所说的:“午餐点了超过2个披萨,说明团队规模太大了。”

知识经济时代,很多工作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只有深度工作,进入“心流”状态,才能解决这些高度复杂的问题。

编辑:蒋虹霞jhx549@foxmajl.com

猜你喜欢
协同工作心流管理者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EVA业绩评价模式下业财融合协同工作模式对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建设方案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