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自然教育课堂

2018-12-24 18:54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词语教室

我是1985年上的小学。乡村小学。巴掌大地方巴在村子的后面,平房,有高高的挑檐。听说,是老旧的祠堂改造的。任教的几位老师,都是村里的熟人,大多初中或高中毕业。我四年级的语文,就是村子里的周老师教的。

那时的语文课,基本上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没有讲课,课文就要求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只是,背出来时,像唱歌一样,满口的乡音。我总是很早就把课文背完,不是一篇课文,而是整本的课文。周老师检查课文背诵,端一张长板凳,坐在教室门口,小朋友排着队,一个个在他那里过关。我总是排在第一个,背完了,就可以趾高气扬地背起书包,回家吃午饭了。

还需要抄写词语的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满满的一黑板。刚开始,老师抄;到中年级,同学上去抄,然后全班同學抄在笔记本上。抄写是一件累人的事,尤其冬天,戴着手套抄吧,手不利索,写起来奇慢;不戴手套吧,冷,一只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没有办法,将另一只手揣在棉裤里,拼命地抖腿或者跺脚。写几分钟,就把手凑在嘴边,吹气,呵手。

最终,词语解释也好,中心思想也罢,都得背。背得滚瓜烂熟。那时,觉得这世间学习语文,除了背诵,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说不上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只是读着背着、抄着写着,字也认识了,作文也勉强会写了。有些神奇———若干年后自己当了教师,大概知道,那个年代的语文教学,缺乏趣味,有些机械,但是还是抓住了一些语文的根本的,比如听说读写里的“读、写”。

是冬天的一个早晨,下过雪,天冷飕飕的。周老师刚刚生了一场病,回学校给我们上语文课。他几乎没有气力讲话,就让我们抄写词语。教室外面,阳光照耀在初雪后的操场上,闪耀着光芒。几只麻雀在薄薄的雪上,行走、嬉戏、啄食。教室里很安静,只有下笔落纸上的“沙沙”声。

“同学们,不如我们出去上课吧!”周老师突然说话了,嘴角露出很少见到的儿童般狡黠的微笑。我们大眼瞪小眼,有些不知所措。“外面暖和呢!不如,我们先上《八角楼上》吧?”周老师似乎在咨询着我们,但是又有一丝命令的口吻。实际上,我们巴不得去教室外上课呢!教室里冷得像冰窖,把我们一双双小手都冻僵了。看着周老师,似乎不像是讲笑话,我们顿时高兴起来,七手八脚地搬起长板凳,来到操场。

周老师指挥大家,将长板凳围成了一个圆圈。同学们齐齐整整地坐了下来,他呢,则搬了一个木凳子,坐在圆圈之中。阳光洒了下来,一切都觉得有些新奇———阳光明媚,冷风微吹,屋檐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唱着歌。他开始上课,用浓浓的家乡话。“《八角楼上》这篇课文,是讲述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事的。下面,我跟大家读一遍课文……”周老师读着课文,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他读得特别流利,抑扬顿挫。我们听着,突然之间,有一种圣洁、神秘的感觉在升腾、飘荡。

周遭一片静谧。偶尔,有远处传来的声声鸡鸣和犬吠。他读完课文,又让我们和他一起读,稚嫩的童声,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乡村小学的操场上响起,然后又空旷地飘荡到空中,甚至,震落了挂着大铁钟的杨树上那层薄雪。接着,他开始给我们解释词语,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最后,要我们背诵课文的段落。他的讲解是枯燥的,但是,搬到操场上的语文课,却让我们感觉不到半点枯燥,反而觉得有趣,甚至有些神圣。那些喜欢做小动作的孩子,都被周老师深深地吸引,安静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有了更多走出教室上课的机会,或坐在长长的板凳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背诵、吟哦,听老师读课文、解释词语、归纳段意……抑或是春天,风暖暖的,有燕子飞过;抑或是秋天,树上的叶子,如黄蝴蝶一样飞舞。周老师只是改变了教学的场景,而并非大刀阔斧地改革,却带给我们新奇、兴奋,令我们感觉美好、难忘。老师知道了我们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于是,上自然课,他干脆带着我们走出了教室,到粼粼的河边去观察柳树的生长,到无垠的稻田里去看稻穗开花,还和我们一起在草地上放风筝……

这样的课堂,被我深深地记取。我知道,我参与的不仅仅是一节节语文课,还有其中蕴藏的自然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词语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语文课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