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2018-12-24 10:02谷玉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供应链金融物流业

谷玉红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物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了供应链金融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动商贸流通领域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合理化建议。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认为需要从政策和技术两大层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贸流通 物流业 融资服务

关于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的研究由來已久,国内最早的商业实践起源于深圳发展银行2003年提出的“1+N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随后又在2006年5月推出“深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供应链金融的兴起恰逢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经济发展不景气、众多实体企业融资难的背景,及时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在发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陈德余,2015)。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供应链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兴未艾,尽管遇到重重障碍,但其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供应链金融最核心环节是应收账款的产生,基于应收账款实现对融资主体的授信,由于行业分布不同,基于不同行业下不同账期而形成的应收账款规模有较大不同,如表1所示。

我国供应链金融起步相对较晚,业务模式不够成熟,规模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国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融资功能。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交易规模能够达到14.98万亿元,这一体量预示着供应链金融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我国的金融生态,能够填补我国8%-20%的融资利率市场空白。而从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统计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呈上涨趋势,如表2所示。

供应链金融涵盖范围广,一般认为凡是具备供应链环节的行业或产业均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供应链金融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际落地者少,这其中有诸多不可控的现实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物流领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相对成熟,包括顺丰、京东物流、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在内所开展的物流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取得了良好业绩,同时也成为了业界标杆。基于此,本文从物流业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进行必要分析,对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及未来可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解析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并非是一种创新概念,它是基于商业主体现实融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其产生有诸多原因。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特定的微观金融范畴(宋华,2016),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Timme(2000)等提出,并在Hoffmann(2005)等学者的研究中逐渐发展为一套成熟的理论。供应链金融从大的层面理解是“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金融服务,但该项金融服务植根于供应链管理当中,因此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场景的新型融资模式。正是因为基于供应链场景,因此才能够在众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将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纳入统一系统,故风险较单一授信而言大大降低,这也是众多金融机构积极布局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供应链金融起源于贸易融资,但贸易融资的片段化、信息连贯性低的特点导致其业务规模难以扩大,产业链延伸不够,因此发展空间有限。相对于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则能够有效化解上述问题,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手段更加有效,全链条信息更加透明,连贯性更高,如表3所示。

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业界逐渐形成了从“供应链金融1.0”到“供应链金融3.0”的概念认识,这也预示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化。如表4所示,不同发展阶段中,供应链金融其网络结构、流程管理和要素遵循了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但所涵盖的行业和领域却在不断增加,所服务的行业半径逐渐拉长。

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原因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探索金融创新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从更为深层次的金融生态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逐渐改变了过去对金融中介过度依赖的现状,“弱中介化”乃至“去中介化”需求越来越强盛,这对金融生态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全领域、全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只有具备较强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的核心企业才能够成为主导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便是积极寻求转型的商业银行发展也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供应链金融最核心的资源是数据,这类数据仅掌握在大型物流、电商等企业当中,且只有长时间处在供应链交易环节中的大型企业才能够掌握全面的交易数据,一般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并不具备此类优势。数据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关键就是依靠过往的历史交易数据和现行运转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交易模型和风控模型以实时管理交易的每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授信。商业银行虽然拥有较多的企业资料,但都是基于单环节的贸易数据和违约数据,不能够形成连贯的、全面的立体化数据,因此无法构建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风控模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显得“捉襟见肘”。

第二,我国产业发展分工不够明确,精细化、专业化经营格局尚处在建设当中,并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产业链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容易出现功能、定位不明确的现象。供应链金融基于运转良好的产业链条,所涉及场景众多,只有高度清晰的经营场景中才能嵌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但仅有少部分行业能够做到,其中包括电商、物流、钢铁、医疗、农业等,而且都是行业内发展成熟、实力雄厚的企业。因此,期望短时期内全面开展供应链金融并不现实,基础框架搭建完善是全面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

第三,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供应链金融面临“无源之水”的窘况。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资金决定了成本、效率问题,而实际情况是众多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往往难以获得稳定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十分狭窄。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但实际上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实际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并不多见。虽然存在一部分商业银行积极转型,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处在起步阶段的商业银行实际上并不具备运营此类业务的成熟经验,加之短期内其收益并不可观,故更多时候很难得到银行资源的重点支持。

物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分析

物流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为成熟,以国内几家成熟物流企业为典型代表,推动着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国外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三类(谢世清、何彬,2013),其中物流企业主导模型典型的如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与沃尔玛的合作。就国内目前发展而言,物流业内的供应链金融多以第三方物流(TPL)模式和第四方物流(FPL)模式为主,其中第三方物流模式通常涉及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客户三个大类主体,该模式又具体包括代收货款模式、融资中介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完全自营模式四种。FPL模式是第四方物流企业基于供应链金融全局的角度,依赖TPL企业、金融机构、咨询顾问等主体为客户提供系统化供应链融资方案,该类模式又具体包括协助提高模式、方案提供模式、产业革新模式三种。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模式下,物流企业能够与金融机构实现协同创新(李爱香、谢全胜,2013),促进共同发展,实际操作中TPL模式更加广泛,其不同业务操作模式的比较如表5所示。

从TPL到FPL是供应链金融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逐渐出现了供应链融资方案解决和供应商,提供更为全面的供应链融资服务,代表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新高度,如图1所示。随着信息协同程度逐渐提高、市场分工格局更加明显,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行业类别会越来越多,这在商贸流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无论何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对于物流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而关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下文将会对其进行分析。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核心企业资质高、规模大,具有采购能力和销售能力,但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上下游企业资金短缺而导致经营停滞的情况。因此,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有效协助其上下游企业及时化解融资困境,提高企业全链条经营效率。第二,有利于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之所以供应链金融会在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商贸流通类企业中发展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些核心企业掌握了银行所未能掌握的关键性交易数据,这些数据才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资源。第三,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供应链金融因其低成本、高效及低风险深受物流企业的青睐,将企业融资纳入闭环的供应链当中,促使融资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同时拥有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因此风险大大降低,对于资金方和资产方而言是“双赢”。第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于企业拓宽产业链条。众多物流企业纷纷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物流企业能够透过供应链资金将链条上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将相关企业纳入自身的交易闭环当中,从而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物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痛点及破解之道

供应链金融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方面,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类服务时会面临外生性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在嵌入企业经营活动中时同样会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一般包括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监管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在政策监管方面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程度影响;内生性风险主要包括供应链关联度风险、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供应链贸易背景风险等在内的经营性风险和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债务融资风险及现金流风险等在内的财务性风险。针对上述风险,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应对:针对外生性风险,更多需要企业及时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尤其是国家监管政策的变动,根据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供应链金融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内,势必受到高度关注和重点监管,其中很容易涉及到法规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针对内生性风险,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透过财务数据发现经营异常,排除风险隐患。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资金一部分来自外部的金融机构,另一部分来自核心企业自身富余资金,在遇到监管调整或商业银行自身业务调整时容易产生资金短缺的风险,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因此企业应当时刻保障自身资金运转合理,通过全面的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供应链系统运转正常。

参考文献:

1.陈德余.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2.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中国供应鏈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5

3.宋华.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

4.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5.李爱香,谢全胜.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供应链金融物流业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物流业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