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实施策略

2018-12-25 12:24张晓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0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语文教学

张晓华

[摘 要]针对当下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可通过创设恰当的课堂生活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触发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达到深入体悟和领会文本的目的,真正发挥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情境;践行策略;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课堂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深入体悟和领会文本的目的。但是在设置课堂生活情境时,部分教师由于对生活情境的认识不到位,在创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

1.脱离学生真实生活

学生受自身年龄与阅历的限制,生活经验有限,如果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并不了解与熟悉的,却硬要带给学生课堂生活体验,这样的情境创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一课,讲的是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就在兄弟俩的争论中飞得无影无踪了。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弓箭模型,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情境表演。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生活经验,因此在表演时全班学生哄笑不断,非但没有唤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探究兴趣,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因为学生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同学的滑稽表演上。这就是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无法达成促进学生文本学习的效果。

2.机械复制学生生活

为了体现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生活情境创设时,机械地理解学生文本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将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复制。例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提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针对这些句子,教师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瓶子,装了半瓶水,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示乌鸦是如何做的。学生一颗一颗地往瓶子里放进小石子,前后足足花了四五分钟,才看到水位升高了一些。其实,学生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必要再让学生演示。对学生来讲,这样常见的情境缺少吸引力和新鲜感,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无法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只是简单复制学生生活经验,并不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开展语言实践。

3.片面联系生活实际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生活,要让学生将文本中的场景或事物在课堂上亲历一回。如《槐乡五月》一文,生动地描绘了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是一个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纯朴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写道:“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这时,教师端出了一碗槐花饭,让学生品尝,请学生说说各自品尝的感受。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就是片面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课文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情境,是要让读者进行揣摩和感悟,借此体会其中的美,体会一碗槐花饭中传递的情;另一方面,槐花饭只有在槐乡、在槐香四溢的季节,再加上槐乡人的热情和用心才会品出其应有的滋味,岂能在语文课堂上从一碗机械“仿造”的米饭中品尝出来?这样的课堂情境创设就走入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恐怕还会适得其反地破坏学生对于槐乡以及槐花饭的美好想象。

二、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1.化繁为简,以一当十

在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时,并不是越繁琐、越复杂越好,而是要立足教学效益最优化的原则,通过恰当的方法,借助减法思维,使情境发挥出“以一当十”的效果。例如,可以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使课文内容与实际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例如,《航天飞机》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些词语:“俯冲”“爬升”“翻筋斗”,该怎样帮助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从而真正理解普通飞机的“得意”,为接下来学习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比较作好铺垫呢?一般情况下,教师采取的是讲解词意的方法,甚至直接照搬词典上的解释。可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尽管花了很大力气,似乎将“词意”也讲得清清楚楚,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有一位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词意,而是拿出了一架飞机模型,让学生用动作加以演示。学生用动作表现“俯冲”“爬升”“翻筋斗”,一下子就使词意生动形象起来,大家也就都明白了,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觉得有趣、学得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利用飞机模型进行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可帮助学生“直觉”地读懂词语,减少煞费口舌的讲解。这样的情境创设堪称“化繁为简,以一当十”,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实际效果。

2.体验无痕,恰当运用

“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去感知、体悟,去发现、创造。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自我体验来建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痕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体验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诗中围绕着“夏天”的景,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诗中提到了夏日的许多典型景物:雨滴睡在绿叶上;小鱼游入小河中;蝴蝶穿梭花丛中;蝈蝈歌唱草丛里;“我”变这变那,最后却“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为什么呢?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荷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作了如下引导:“我就是池塘中一片特别特别大的荷叶,就像一柄特别特别大的雨伞。夏天,太阳出来了,你愿意到我的伞下来吗?”在学生肯定地回答后,教师说:“能给同学们带来清凉,我感到真快乐呀!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荷叶吗?你想让谁来干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说出:如果变成一片大大的荷叶,想让蜻蜓来休息,想让小鱼来游戏,想让青蛙来歌唱,想让蝴蝶来舞蹈……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师生共同走进了属于童年的生活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使学生在入境的体验中,将诗的意境与头脑中的生活世界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教师借助画面将生活情境与诗意巧妙整合,带给学生别样的内心体验,为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奠定了基础。

3.恰当引入,促进生成

针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文内容,可以有策略地引入现代化教学媒体等各种先进手段,通过多种方法设置生活情境。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广泛联想,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中,从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海伦·凯勒》一课讲述了海伦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段,集中体现了海伦·凯勒的可贵精神。但是,海伦·凯勒从小就在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沉寂。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多么艰难。无疑,这样的人生,学生是无法真正体验感知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海伦·凯勒》电影中小海伦学习盲文的片段,以电影中的片段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细细观看中拉近了与文中人物的内心距离,唤起了情感共鸣。接下来,教师又播放了纪录片中海伦·凯勒在世界盲人大会上的演讲视频。运用影视片段创设生活情境,真正搭起文本与学生内心相通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不断唤醒之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逐渐为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所打动,真正得到了情感上的深深触动。教师巧妙地将影视作品资源引入课堂,营造了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物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语

必须明确的是,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情实际以及教学内容需要,要不要创设生活情境以及怎样创设情境,都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样,所创设的语文课堂生活情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