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2018-12-25 12:24杨泽英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创设心理情境

杨泽英

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教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根据学习心理学和现代认知理论,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进行精彩的导课。如采用故事、游戏、悬念等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培养承受挫折能力”一课时,通过讲述两只青蛙的故事进行导课,大意是:处于相同困境的两只青蛙,一只积极抗争,最终走出困境,而另一只消极待命,结果一命呜呼。导课趣中引思,激活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教学方式上,要尽量做到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少灌输、多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战胜挫折,迈向成功”活动课的组织学习中,有扳手腕、记者采访、请学生当心理专家开“抗挫良方”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锤炼学生的意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往往对某一事物、人物或事件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或转移注意力。鉴于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张驰有度、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组织学习“正确处理男女同学的友谊”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里的男同学找一找女同学的优点,女同学找一找男同学的优点,以此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体验到被异性同学肯定的愉悦心情,使学生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有启发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便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激活思维,激发内驱力,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如笔者在组织学习“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一课时,创设了人物受到挫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扮演心理医生,帮助故事中的小明和小强等人物摆脱困境,并让学生们比一比哪位“心理医生”开出的“抗挫良方”最好,能帮助病人“药到病除”。这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还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学到方法,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倡导教学民主,教有创新性

教学民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民主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要允许学生说错话,对学生的新思想要予以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也要找到值得肯定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或纠正。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如在组织学习“忌妒心理面面观”大讨论时,笔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了不同看法,由此引发了一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激烈辩论。在这样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精神振奋、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配合默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信心得到了增强。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曾以“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双方代表由学生民主推选产生。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言辞犀利、观点新颖,表现出了超凡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挖掘学生潜能,教有开放性

这是一个弘扬个性的时代。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意识。要从学生未来的角色定位出发,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并把国家、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结合起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让学生有“问”的冲动与欲望,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把可讲可不讲或不需要讲的地方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把通过“精讲”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得多、读得好,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让学生有“讲”的机会,不再让“讲”只是教师的“专利”,应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课外时间。

笔者在运用心理知识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中认识到:教有方法而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尊重、信任、理解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要通过探索研究学生心理,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育教学更具实效。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创设心理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心理小测试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