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千年运河赏『非遗』文化

2018-12-26 09:13语嫣
学与玩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孔府技法文化遗产

语嫣

京杭大运河奔流数千年,灌注九州,流淌到我们的生活中;运河水奔腾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之山东、河北,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

舌尖上的“非遗”之美食孔府菜

山东济宁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枢纽,是运河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的先贤孔子,他的故里就在济宁曲阜,而且山东省传统饮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衍圣公府菜(孔府菜)就和这位先贤颇有渊源。它起源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发展鼎盛,成为官府菜。孔子后裔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思想,创造出了凝聚儒家文化特色的美食文化。

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将一些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中,使之得以保存,史称“

鲁壁藏书”。一道名为“鲁壁藏书”的菜品就来源于此,用烙饼卷了炸制的腌肉和小葱,做成书卷形状的菜肴,配以瓜果雕刻成鲁壁。另一道名菜“诗礼银杏”来自孔子教子的故事。据《孔府档案》记载:孔子教其子孔鲤学诗习礼时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后这教诲成了传世经典。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诗礼堂”以作纪念,堂前植两株银杏树。此菜银杏即取之于此树,因此得名。

除了“非遗”美食文化外,山东还聚集了很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聊城市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它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各种花纹;泰山皮影还传承着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做原料,采用“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鬼斧神工”之冀派内画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丰富多样,承载了大运河浓厚的文化气氛。现在我们就聊聊冀派内画这一民间艺术。

冀派内画发源于河北省衡水市,又称衡水内画,它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一支细小的勾笔,一个掌心般大小的烟壶和笔杆一样粗细的壶口,成就了这种鬼斧神工的艺术。人们从外部欣赏,无不惊讶其“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其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后,把国画的皱、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将国画艺术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使画面更加逼真。1981年,冀派又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单一水彩作画的局限,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这种艺术特点。如今,冀派内画这一民间艺术已走向了世界舞台。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也同样成了中华文明的瑰宝。如蔚县剪纸制作工艺,不是“剪”,而是“刻”,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沧州吴桥杂技作为传统民俗杂技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不仅擅长表现历史题材,还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猜你喜欢
孔府技法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手绘技法表现
Tough Nut to Crack
孔府名肴——“带子上朝”
孔府宴大件——神仙鸭子
作品一
孔府的年节楹联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秀秀台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