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与保护对策

2018-12-26 12:00李晓菲洪艳琼吴锦雄李亚江
四川环境 2018年6期
关键词:湛江市集中式水源地

徐 政,李晓菲,余 萍,洪艳琼 ,陈 东,吴锦雄,李亚江

(1.广东省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广东 湛江 524022;2.湛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东 湛江 524028)

1 前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饮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着饮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双重问题[1]。针对我国城市饮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务院于2007年10月印发实施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明确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列为主要目标之一。环保部要求各地每年定期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水源地环境问题研究制定环境对策,以提高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

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区,广东省西南部,三面临海,与海南省琼州海峡隔海相望,地理和自然条件优良,境内河流、水库众多,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干支流共40条,其中独流入海的22条。主要河流有鉴江、南渡河、九洲江、遂溪河及支流袂花江、小东江等。人工蓄水水库3 016座,主要有大水桥水库、鹤地水库、青建岭水库等。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湛江市具有饮用水环境功能的地表集中式水源地包括九洲江、鉴江、雷州青年运河、大水桥水库、鹤地水库等24个。此外,湛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后,一直成为湛江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等的主要供水水源。本文选取湛江市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源地基本信息、水质状况、水源地及周边环境污染源、环境管理状况等,对近五年来的水质达标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方法

根据《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技术方案》中的要求,调查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2 调查范围与内容

本文于2012~2016年调查监测了湛江市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9个,其中河流型3个,分别为南渡河、鉴江、雷州青年运河;湖库型1个,为大水桥水库;地下水型5个,分别为龙划水厂水源地、东山水厂水源地、临东水厂水源地、平乐水厂水源地、屋山水厂水源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类型、规模、服务人口、位置、取水量、环境保护及管理情况等。根据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设置监测断面,进行采样监测,南渡河、鉴江、雷州青年运河等河流型水源地在取水口上游100m附近处设置采样监测断面,湖库型在取水口周边100m处设置监测断面,地下水水源地在抽水井抽水采样。

2.3 水质监测项目与频次

南渡河、鉴江、雷州青年运河、大水桥水库每月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24个项目(含总氮),以及流量和电导率共26项;龙划水厂水源地、东山水厂水源地、临东水厂水源地、平乐水厂水源地、屋山水厂水源地等5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每月监测《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29项,包括pH值、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溶解性总固体、碘化物、钼、钴、钡、铍。

2.4 水质评价标准与方法

水源地水质按《 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GB3838-2002)Ⅲ类和《 地 下 水 质 量 标 准 》(GB/ T14848-93) Ⅲ类标准来评价。水质类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流量、电导率、总氮不参与评价)。主要水质污染项目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

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结果

3.1 主要典型城市集中式水源地基本信息

9个水源地都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中地级以上城市水源地共6个,县级城市水源地3个,共对应水厂9个,服务人口约为85万人,总实际供水能力占设计供水量的72.69%,水源地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3.2 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

3.2.1 水质类别

根据2012~2016年湛江市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月监测报告,选取的 9个水源地中,南渡河、鉴江2个水源地多数月份粪大肠菌群超标,年均水质不达标,2014~2016年水质类别均为Ⅳ类,超标项目均为粪大肠菌群;其余7个水源地监测断面水质良好,均达标,其中雷州青年运河水质最好,为Ⅱ类。具体评价结果见表2。从饮用水水源地受污染状况分析,南渡河、鉴江2个水源地粪大肠菌群超标主要与取水口上游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尤其畜禽养殖污染等长期影响有关。

表2 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结果Tab.2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3.2.2 各主要污染项目变化趋势

根据各水源地水污染特点,选取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粪(总)大肠菌群等5个指标为分析项目,对其年均值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显著,说明9个水源地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污染项目变化趋势Tab.3 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major indexes

3.3 水源地保护及环境管理状况

3.3.1 监测状况

湛江市是全国第一批实施重点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的城市,境内地表水实行省控、市控、县控三级监测。目前,作为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雷州青年运河、5个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均由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承担。目前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已具备 215 个项目的监测资质,但仍有部分项目无法监测,如五氯酚、苯胺、联苯胺、滴滴涕、林丹、对硫磷等部分有机污染物项目。同时,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非常薄弱,部分项目仍然需要外包或委托给市级站分析,亟需加强能力建设。

3.3.2 保护区划分及标准化建设情况

1999年,湛江市对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鉴江、南渡河等1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2011年,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结合湛江市实际,对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逐一进行重新划定、调整和定界,目前全市已划定25个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个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同时,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于2013年组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定界立标工作,目前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和交通警示标志已基本设置完毕,起到了较好的保护宣传及警示效果。

3.3.3 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情况

湛江市制定了《湛江市饮用水地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研究制定了饮用水源整治工作方案,并成立了以分管环保的副市长任组长的湛江市饮用水源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督办组,由市监察局、市府办督办科、市环保局领导组成,对全市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办。此外,湛江市积极协调跨市域水环境联合保护工作,积极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制定了湛江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演练,进一步完善水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3.4 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问题

3.4.1 环境污染压力加大,监管乏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湛江市主要典型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集雨区范围内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污染类型复杂多样,且污染压力越来越大,水质保护难度较大,部分水源地水质受农业面源及畜禽养殖等污染影响较大,监管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水源地保护涉及发改、环保、水利、卫生、农林、畜牧业以及经贸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权利与利益不一致,未能形成合力,导致监管乏力。此外,湛江市处于流域下游,鉴江、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上游)等大型饮用水源受上游广西、茂名等地排污影响较大,囿于辖区管理局限,对上游污染及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3.4.2 水质监测、监察及预警能力不足

湛江市水源水质监测、监察能力建设较为薄弱,一定程度影响水源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亟需加强标准化建设。湛江市制订有水源地应急预案,并建立了风险源名录和危险化学运输管理制度,但是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设置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物资及技术储备。

3.4.3 应急备用水源及供水设施建设不到位

合流水库等备用水水源地正在建设中,尚不能满足应急之需。另有一些备用水源地存在管网、泵站等设备严重老化,甚至处于废弃状态,若不加以维护则起不到备用供水的作用。此外,部分供水管网及设施老化严重,急需更换,否则将影响城区供水安全保障。

3.4.4 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

湛江市已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牌设置工作,但标志牌设立还不完善,宣传标志不醒目、数量较少,且少数标志已被损坏。同时,少数保护区内的桥梁和道路安全防护栏设置未到位,防撞设施不健全且普遍未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及事故应急池;部份桥梁虽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由于缺少维护,存在损坏现象,存在较高环境风险隐患。此外,雷州青年运河作为湛江市区最大的供水水源地,部分供水渠道老化,漏水渗水严重,影响供水保障。

3.4.5 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

《湛江市饮用水地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于2001年颁布,早已不能满足现今水污染防治要求,亟需重新编制并颁布实施。全市虽编制水源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但尚未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水源地水质信息发布制度不健全,部分县(市)未制定或完善水源地水质信息发布制度。

4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水污染防治

4.1.1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河长制。将大水桥水库等水库型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全部纳入“河长制”统一管理,以河长制的落实强化属地责任;二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执法监管。以立法、制定法规及多部门联合发文等形式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2],同时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部门联动协作、联席会议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完善上下游及跨区域流域水环境的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茂名、玉林等地市签订流域联防联治协议,定期开展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确保水环境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四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专项巡查、重点巡查、定期巡查、突击巡查等方式,及时监控各水源地内水域、水工程及其他设施的变化状态,及时掌握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4.1.2 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建议成立并常设湛江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机构,统一协调、领导辖区内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污染整治与城市改造升级结合,推广“水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土地整备+建设开发”的整治模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力推进水污染整治市场化改革,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考虑到湛江市财政薄弱的实际,建议以鉴江、小东江等主要典型水源地为重点,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低毒农药,积极发展有机农业[3];大力开展鉴江、南渡河流域内畜禽养殖污染清理,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抽砂、养鱼等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水污染越演越烈的势头。同时,在水源积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土地整备、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4.2 完善水环境管理政策体制

尽快编制湛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中长期规划,将其纳入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编制湛江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法规建设。修编《湛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制订《九洲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定》以及《鉴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定》,并尽快颁布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水质、水环境全方位的城乡统一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等[5]。

4.3 完善应急、预警能力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建议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监察及预警的仪器设备、人员配置,尤其是提升县级水源水质常规监测能力,地级特定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形成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并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物资及技术储备,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饮用水源应急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要求完善管理标志[6],增加宣传标志牌建设,尤其要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风险。同时,加强合流水库等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供水管网及相关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应急供水安全。

4.4 强化舆论宣传,完善信息公开

建议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举报奖励制度,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并完善水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在媒体上公布水源地环境信息及供水水质状况,接受媒体及公众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广泛开展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增强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湛江市集中式水源地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光伏:分布式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越集中式
湛江市文联等三家单位扶贫送温暖
湛江市文联领导慰问德高望重艺术家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接触网隔离开关集中式控制方案研究
光伏集中式逆变器与组串式逆变器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