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018-12-27 01:18易玉芝
读写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习惯幼儿策略

易玉芝

摘 要 我们在幼儿期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我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农民播种一样要注意时节,在最恰当的时间播种才能收获多大,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习惯其实也有一个最佳期。有研究表明5岁是儿童形成使用筷子习惯的最佳期;3岁是对儿童进行扣纽扣训练的最佳期等。培养孩子的习惯肯定要抓住这点。正如在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其中一个获奖者就认为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最重要。因为从小形成的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激励着他的成长,才促成了他的伟大成就。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根据不同的幼儿成熟的机能,掌握幼儿习惯培养的方法和策略,适时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儿童成为完整的人。

关键词 幼儿;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041-02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方面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卫生习惯、社交习惯等等。当然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体现一个人良好的素养,是形成个人完美品质的重要基础。

我们的习惯主要是在后天形成,与自己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并且一旦形成了还不太容易改变。时常有人说一个好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21天以上,当然打破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也要21天以上。又如同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所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感到头疼,教育上显得束手无策,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意无意的传递给孩子。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奠基阶段,更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当今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好习惯比学知识更重要,好习惯更有助个人的成长,习惯更是个人素养的完美体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其实好习惯有很多,做起来也不难,如爱国爱岗敬业、讲礼貌、礼让行人、文明就餐不喧哗、旅游文明、生活自理、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等等。

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应当遵循哪一些原则?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我们在训练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进行,而不是随意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国外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教育观决定了我们会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要做好本职工作,不缺位。尤其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因为他的辨别能力差。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

如:我班级有一个小班小朋友,在家和客人小伙伴玩耍时,将雪花片全部占为己有,不许别人玩,还让别人要玩回家玩去,别动她的东西。妈妈告诉她这样不礼貌,她索性把房门关着还想等别人哄,没有想到妈妈不仅没有哄,还另外买了新玩具送给别的孩子,对她不理不睬。冷落后孩子发现有了问题,就主动跟妈妈道歉,妈妈借机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这样不仅不礼貌,而且别人也不喜欢。这“第一次”的深深的教训不仅让孩子改掉了霸道的坏毛病,而且学会分享。

(二)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自信,我们提出成功乃成功之母,孩子是越鼓励越优秀,让孩子进自不能已。如发现孩子有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味到被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坐公交车时主动给别人让座,有礼貌的询问他人等等。当然,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时,要晓以利害,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思想上要有意识,明确危害,从而才有可能真正改掉坏习惯。

借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话:“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我们给孩子贴小红花就是一种鼓励和示范。

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和表扬方法,把握好两点,要适时,更要适度,这样效果才更好。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在家里的最大的榜样就是父母,你可以试想,若父母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在身边,耳濡目染怎么可能不形成好的習惯。当今电子产品充斥孩子的世界,若每天父母能坚持在孩子面前看1-2小时的书,分享故事,孩子还会整天拿着手机玩游戏或看电视?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四)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培养孩子习惯上,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主见,态度要坚决,要一贯,切忌不可朝令夕改。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隔代教育更要注意要保持一贯的教育。如培养孩子洗手的好习惯,千万别出现今天吃饭要洗手,明天可以不洗手,抑或妈妈说要洗手后,爷爷说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易阻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假如大人间意见不一致,可以私下探讨教育策略直到达成一致,当孩子面千万要保持一致的态度。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与幼儿园老师之间保持默契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五)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客气,说话要跟朋友说话一样,说话要留有余地,你教育孩子孩子不一定听,你可以用自然后果法,让他发现问题,千万别简单粗暴,“要给自己留情面,不然很难为情的。”(陶行知语)尤其是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上,孩子会逆反,家长和老师会脾气急躁而苦恼。不如静下心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学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允许孩子小步慢跑,慢慢改正,给以鼓励、支持,更要有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只有这样良好的行为才会逐渐养成。

当然我们列举的这几个原则外,最重要的要练之以行,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反复实践,更应该持之以恒而不能一曝十寒。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老师,除了要注重与家长密切沟通,灵活掌握好以上原则外,还要对如何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了然如胸,不然怎么谈的上指导家长呢?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要形成好习惯,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形成一日常规,要进行系列化教育。作为家长千万别忽略孩子在幼儿园常规的培养,认为孩子天天去幼儿园就是玩,正是在玩中孩子形成了好习惯,我们都知道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可是孩子的可塑性大,好习惯也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反复抓,抓反复,考虑到要将教育内容系列化。《3-6岁儿童保育与教育指南》中明确了三年孩子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初来幼儿园我们要求孩子爱班级集体,后来扩大到爱幼儿园爱家乡,最后到了大班我们要求孩子要有爱国情怀;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这也是个过程,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要求。

(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当今要在4+2+1或者4+2+2模式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大的障碍来自于隔辈,即孩子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来自他们一些陈旧的理念和习惯。如去超市买东西,我们要求孩子用眼睛挑选东西而不是用手,尤其是一些易碎品,不能捏不能碰,但隔辈的教育则是,碰一下要什么紧,冬瓜毛呀!你说怎么能养成好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想取得好实效,家园必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管理无死角。幼儿园可以利用家园联系栏、微信、QQ、家长会、家长学校多途径向家长宣讲好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等知识经验;也可以通过面谈、电话、微信、家访等方式了解孩子在家庭的情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还通过邀请家长入园参加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成长和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关注幼儿园的要求和其余幼儿的长处,寻找差距,自觉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只有家长做到了孩子在家和幼儿园一样,才有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形成好习惯。

(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好多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还认为孩子是大人的附属品或者孩子没有什么权利,在培养孩子习惯时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制定规范时至于为何制定,如何培养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之要求孩子去做,去执行。其实真正的教育在于孩子自己的改变,或者从内心里向善,要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这个对我很重要,好习惯可以成就今后我完美人生。这就要求孩子参与其中,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要幼儿习得好习惯就是要从第五层开始培养,与孩子商量要不要培养?有什么益处?如何坚持培养……,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参与权。

(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提出:“与其把儿童当作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也是我们说的要注意引导,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学习,注重孩子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我们考量孩子是否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所谓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通俗点说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一个自信心很强的幼儿愿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体验其中的快乐,与他人交往积极,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能自觉克服困难,敢于尝试错误。在习惯培养上也表现突出。而自信心不强显得胆小,参与集体活动少或很难融入集体,表现为害怕和退缩。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来源于成人的鼓励,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和支持。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分享喜悦,则会进步更大。在于家长和老师平时的点滴的培养。

(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对于孩子,父母除了做好榜样,做好熏陶以外,还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鼓励强化让他继续发展;对于不良行为要表明态度,帮助识别并改正。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培养。

三、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那么培养孩子良好行为除了要掌握好原则,运用好各项策略和方法外,还应该采用恰当的步骤:

1.要认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孩子很形象、具体感知其重要性,如讲故事等。让他们切身感受重要性。

2.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商议制定规范要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有班规,这些规矩和要求的制定尤其需要孩子的参与,需要什么样的习惯,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遵守并自发的去达成这些目标。

3.选好榜样,做好示范。用身边的人物或童话中的主人公做榜样,让孩子看的见摸得着,看见别人优秀,表现很棒,更要看见别人付出的努力和好的习惯。如懂礼貌的小白兔。

4.反复训练。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以上,并且要做好督查。我们都知道让孩子记日记是个好习惯,但又有几个能坚持。关键是家长没有督促,训练时没有坚持。

5.恰如其分的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指要及时、要适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6.要形成良好的氛围。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要自主形成好习惯的氛围,好的行为会受到大伙的鼓励、支持、欣赏,人气指数高,人缘好;谁有不良的行为,就会受到大家一致反对和抵制。

四、结束语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幼儿,一定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督导,反复训练,同时要做好榜样,发挥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我们相信,只要重视,只要坚持,一定可以帮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为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的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师大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习惯幼儿策略
习惯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上课好习惯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好习惯
Passage Four
幼儿画刊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