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传承方式与发展形态的流变

2018-12-28 10:51史春梅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

摘要:阿肯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是哈萨克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借鉴、吸收中外多元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方式不断变化,也引起其艺术形态发生变化。研究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传承方式与传承形态的流变,对于继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哈萨克族 阿依特斯 传承方式 发展形态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28-03

一、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简介

哈萨克族是新疆草原上占主体的游牧民族之一,主要从事畜牧业。哈萨克族先民们,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也造就了一代代活跃在草原的民间艺人。“阿肯阿依特斯”是集即兴创作和弹、唱、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活动,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唱,二是弹唱,三是习俗歌演唱。对唱,既有娱乐性,又有竞技性,一般在男女对手间进行,这种即兴编词演唱,并伴有优美的琴声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草原上哈萨克民族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这种能即兴创作和演唱的人被称为“阿肯”。“阿肯”是哈萨克族民间诗人、歌手、乐师,为哈萨克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阿肯阿依特斯也称为阿肯弹唱,是植根于哈萨克族民间,在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阿肯弹唱一般在哈萨克族群众庆祝集会、庆典仪式等群众性活动中进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节日庆典烘托气氛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阿肯阿依特斯大会期间,牧民骑着骏马,穿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的前来观看。参加阿肯大赛的选手年龄性别不限,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对唱的阿肯大多年龄相当,彼此不沾亲带故,一般在男女对手间进行,要求歌手们对唱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唱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当众自编自唱,一方发问,另一方对答,直到对方曲尽词穷,对唱才算告一段落。在阿肯阿依特斯大会期间,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赛马、姑娘追、叼羊、摔跤、刺绣竞赛等。一年一度的阿依特斯大会,哈萨克族用诗歌、音乐进行哲理和才智较量,展示各种民俗活动,同时也是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传承民族文化的娱乐活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深深赢得了广大哈萨克民众的认同与喜爱。

二、阿依特斯艺术的历史传承与流变

(一)家族血缘传承

据史书记载,哈萨克族的古老族源是从氏族演变为部落的,再由许多古代部族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演变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哈萨克族的部落观念较强,同一个部落都有血缘关系,由于是逐水草而居,孤独的游牧生活使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家庭成员之间的娱乐在牧民文化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在阿肯世家出生或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受长辈的启蒙,在长期的口传心授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年轻的一代不仅学会了阿肯阿依特斯的表演技艺,而且在与技艺相关的信仰图腾、生活方式、风俗禁忌、伦理情感等民族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学习。这种家族的口头传承,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是哈萨克族传统艺术阿肯阿依特斯古老的传承方式,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艺人师徒传承

哈萨克族的每个部落都会有几位让民众热爱和敬佩著名阿肯,拜师学艺是哈萨克族延续了千百年的学习技能的途径,这是哈萨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热爱阿依特斯艺术的年轻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具备了一定的技艺后,会到著名阿肯家拜师学习。在老阿肯有生之年,他们总会遴选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在拜师学艺期间,师徒会朝夕相处在一起,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技艺传承和综合素质学习教育,当然不像当代科班式的专业艺术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种师徒传承也是以口头传承方式为主。阿肯阿依特斯师授形成于远古,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在哈萨克阿肯习得演唱技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书面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哈萨克族中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阿肯阿依特斯逐渐出现了以书面文本诵读的传承方式。这是不同于口传心授得的传承方式,由于书面文本的传承方式的出现,书面阿肯对唱就应运而生。传统的阿肯对唱是面对面的口头即兴创作对唱,而书面阿肯对唱的形式是两个未曾谋面或在异地的阿肯会针对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书信来往,书信角逐,使哈萨克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有了传承的载体,也使更多的哈萨克族人能够传诵、学习、保存阿肯阿依特斯的唱本。

(四)高校和社会机构的教育传承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新疆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和地方一些高中学校的艺术特长班,也专门开设培养哈萨克传统艺术传承人的“阿肯学习班”。阿肯班的学员们,通过对音乐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对新疆民俗知识的学习,使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学校的专业传承和社会专门机构的普及传承,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毕业会后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此外,伊犁州政府从2006年以来陆续在直辖的县市文化馆(站)已经建立了专门研究阿肯阿依特斯的机构,以保护、传承、发展阿肯阿依特斯艺术,并组织专家把已有的哈萨克文唱本翻译成汉文出版,运用文字及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记录,建立数字档案数据库和信息共享资源库,为更多哈萨克年轻学习传统民族艺术提供了平台。

(五)网络多媒体传播方式传承

现代化进程中高科技已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多种媒体传播方式也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使阿依特斯艺术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传承载体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遥远过去的口头传承演进到近代文本诵读式的书面传承,又发展到现代传媒的网络多媒体传播方式的传承。如:CD、VCD、DVD、MTV、互联网及电视直播或转播阿肯弹唱会实况等,这使传统艺术阿依特斯传承方式开创了新的历史,使许多年轻的哈萨克人或热爱阿肯阿依特斯艺术的人在工作、学习、放牧、生活之余,借助视听阿肯阿依特斯音像媒体资料,随时可以学习自己崇拜的阿肯艺人的演唱技法、演唱內容,在不断地视听观摩和演习中,一些年轻的哈萨克艺人逐渐成为大家爱戴的阿肯。现代化进程促使阿肯阿依特斯艺术由活态传承方式发展到静态文字、音像、数据库并存的传承方式。

三、阿依特斯艺术表演形态的流变

(一)固定地方的表演向巡回流动表演的流变

哈萨克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节奏较慢,他们日出而牧,日落即归。由于居住分散,漫长的黑夜显得特别孤寂,于是牧民们隔三差五的就会在毡房里或在毡房外边点上油灯,唱习俗歌,唱爱情歌,唱四畜歌,或几户牧民自发在一起弹冬布拉对唱,或自弹自唱,或跳哈萨克民间舞等,男女老少一起自娱自乐,这是一种自发的较普及的有固定场地的表演方式。由于他们长期居住在深山草原,随季节四处游牧,长长的白日里他们经常会对着高山、畜群、花草抒发情怀,放声歌唱,练就了他们健壮的身体,豁达的胸怀、豪放性格。在文化信息相对落后的草原上,一些著名的阿肯在几个部落间联络交流,承担起了传播文化、传授知识、教育后代、启迪思想,交流信息等使命,他们也会邀请几个阿肯自发地一起到他乡巡回游唱,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哈萨克民众的热情款待。这种由固定的表演传承方式向流动巡回表演的传承方式的流变,使哈萨克族传统艺术阿肯阿依特斯在传承中的交流性增加,传播空间扩大。由此形成的观念、礼仪、习俗等以鲜活的生命力展示着草原文化的风貌。

(二)草原游牧文化形态向都市化形态流变

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阿肯阿依特斯已由民间自发的表演形式逐渐走向社会主流文化舞台。阿肯对唱内容除传统曲目外,更多是歌唱赞美草原美好的生活、畅谈理想等,阿肯们的演唱服饰更加趋向舞台艺术化,阿肯借助舞台灯光音响效果的渲染,来增加弹唱的艺术魅力①。例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十七届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节2013年6月16日在乌苏市拉开帷幕,一改在草原举办的传统,阿依特斯大会首次亮相城市,除马上比赛和表演项目外,开幕式和其他的各项活动都在市区举行,所有活动均围绕“阿肯的世界,世界的阿肯”这一主题,倡导继承、弘扬、创新“阿肯阿依特斯”文化盛会的现代文化理念。原本是草原游牧文化形态的阿依特斯艺术以现代都市化的方式展现在民族文化之列,在形式上更具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凸显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让居住在城市的各族民众共同分享哈萨克人的欢乐,使阿肯阿依特斯艺术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传承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因此,阿肯阿依特斯艺术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从各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与时俱进中保留哈萨克民族艺术风格,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四、阿依特斯传承人由民间艺人向专业阿肯的流变

(一)民间阿肯的原生态唱法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古老弹唱艺术,是以即兴口头创作为主的文学艺术形式,并以口口相传的形态活跃在民间。早期的阿肯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更注重对唱中韵文内容表达和音乐表现,对阿肯对唱中的声乐技巧不做太高的要求。比如新源县的哈斯木汗,今年68岁,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常握了阿肯阿依特斯的演唱技艺,每年他在阿肯弹唱会上几乎都获得冠军,2008年3月自治区文化厅为他颁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代表性传承人。又如塔城的加玛丽汗,5岁与阿肯阿依特斯结缘,母亲经常带她参加“阿肯阿依特斯”活动,15岁时她就成了著名的阿肯,以唱词优美,机灵聪慧而远近闻名,弹唱了半个多世纪,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肯传承人。老阿肯们在长期的弹唱表演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发声理论,练就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发声技巧,他们以质朴的情感,唱法独特,自然直观地表现哈萨克族艺术风格、音乐特点、生活方式等。他们这种独一无二的唱法其他人是不可替代的,用现代声乐理论来解释,老一代的阿肯在弹唱中基本都属于原生态歌唱。

(二)高校对青年阿肯的专业化培训

多年以来,哈萨克族的阿肯大多来自民间,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练,他们有比较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但是缺少正规艺术教育,综合文化素质较薄弱。渐渐地老阿肯们年事已高,有些已经退出阿肯舞台,年轻人更喜欢学习和接受现代的音乐技能,为了使哈萨克族传统艺术阿依特斯艺术在当代得到保护和发展,除了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在奎屯校区专门设置培养哈萨克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阿肯学习班”以外,新疆其他高校艺术类的音乐专业也培养了不少哈萨克青年大学生,他们经过高校培养,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系统的音乐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民族器乐演奏方法,毕业回乡后从事民族艺术教育工作或民族文化艺术传播工作。有的大学生继续在民间拜师学艺,他们有专业知识做积淀,又传承了民间艺人的技艺精髓,成为当地有名的专业阿肯。奎屯校区阿肯学习班的教师胡尔曼是2007年授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在阿肯班学习,他感慨的地说:“现在有大学生加入到阿肯传承人的队伍里,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带来很强的时代气息,这无疑会给阿肯阿依特斯增加新的内容”。阿肯阿依特斯传承人是哈萨克民族文化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连接者,在老阿肯面临退出舞台、阿肯弹唱趋于衰落的、阿肯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的哈萨克年轻加入到阿肯队伍,无论从口头文学创作和歌唱表演都整体提高了阿肯阿依特斯艺术的品质。

五、結语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哈萨克族民间口述文学中内容最丰富、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文学艺术类型,无论从唱词还是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的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古至今,阿肯阿依特斯艺术经历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书面传承、多媒体传承、社会培训机构传承等方式,在表演形态上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阿肯阿依特斯艺术表演形态与时俱进,借鉴、融合现代多元艺术形式,产生了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形式。在哈萨克民族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哈萨克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丰富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具有深刻意义。

注释:

①史春梅:《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现状及其传承发展的生态策略》,《歌海》,2013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别克苏勒坦.哈萨克族阿肯弹唱[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2]黄中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新疆日报.阿依特斯的传承与保护[N].2009-07-29.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哈萨克族“哭嫁歌”与土家族“哭嫁歌”的比较
锻造的技艺与文明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伊宁市哈萨克族居民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哈萨克民族禁忌文化
浅析哈萨克族舞蹈劳动舞动作在教学中的运用
哈萨克族小学音乐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