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创作初探

2018-12-28 10:51李麟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李麟

摘要:杜鸣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创作的领域涉猎十分广泛,涵盖了多种音乐体裁,如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合唱、大型民乐合奏、交响合唱、三重奏、四重奏等,代表作有《嘉陵江船夫曲》、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等。本文主要从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出发,探索其创作技法。

关键词:杜鸣心 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 作曲技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13-02

一、作品介绍

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一共由十首作品组成,《我等你到天明》和《我的花儿》均是哈萨克民歌,其原型分别为《哈尔哈什》和《我的姑娘》;《啊,心爱的人》其原型为《啊毫克里姆》;《嘎哦丽泰》《玛依拉》《在银色的月光下》《都塔尔与玛利亚》均是改编原民歌歌曲。此外还有三首,分别是《前进歌》《美丽的帕米尔》和《欢庆歌舞》。这十首作品中有六首作品是根据哈萨克民歌进行改编的,有两首是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另外两首作品一首是改编与塔吉克族器乐曲,一首以塔塔尔族民歌为素材进行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作者致力于对原民歌音乐风格的保留,运用变奏、模仿、模进重复等手法进行扩充,使得篇幅比之前有所加长。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技法,例如小提琴的双音、震音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二、改编手法

(一)扩充

由于原民歌大多为短小的一段体或两段体结构,为了满足器乐演奏的需要,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对篇幅进行了扩充,其扩充手法主要是通过加尾声、引子、连接部以及对乐段进行重复和变奏来实现的,如谱例1。

《玛依拉》全曲采用民族七声宫调式。节拍上采用了3\4, 拍子,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规律为歌曲平添了青春的活力, 同时为音乐的推进提供了动力。这首歌曲由主歌性的四个乐句加一个带副歌性的衬词乐句构成,前四句共同构成了全曲的主部, 第五乐句独立构成了全曲的副部。歌曲节奏紧凑, 曲调轻盈明快、高亢嘹亮, 富有草原风味[1]。而在改编后的作品中,加入了A段以及引子、连接和尾声。其A段的旋律与A段相同,只不过A段主旋律由小提琴演奏,而A段则由小提琴演奏,相同的旋律由两件不同音色的乐器交替演奏形成了模仿的关系,这也是该组曲旋律发展特点之一。这种模仿使得主题得到强调,音色形成对比,作品表现力得到加强。

(二)变奏

“把熟悉的曲调或专为此创作的主题作基础而写成种种不同变化的音乐作品, 有的变奏曲紧密地仿效原来的曲调, 有的却相似之处很少, 有时从和声而不是主题方面保留后来的部分”[2]。上谱例中的7、6、4,3、2、4,6、6、6,1、7、7,是采用了动机式发展并且保留了原来的主旋律。动机式主题,是指主题只运用一种基本材料,这种类型的主题,主要运用于固定低音变奏曲中。它的乐思相对完整,主题一气呵成,不可分割。[3]该谱例中以三个音为一组做动机式发展,中间加入了炫技形的六连音进行变奏扩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三)模进

这部组曲在旋律发展过程中使用了非常多的模进发展,使旋律音调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并借助于调式、调性的变化,形成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变化,常常使旋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4]如谱例3。

上谱例中由连续的上行模仿至高音7,一个向下的八度大跳后再以连续的三度模进上行,至最高音3,使得旋律进行充满动力。整首作品洋溢着热情、欢乐的气氛,描写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各族人民欢歌热舞的场面。

三、钢琴伴奏

由于大多数作品改编自新疆民歌,因此在钢琴伴奏织体的配置上,作者尊重了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前进歌》这首作品是改编自维吾尔民歌,由于维语说话时有着重音后置的特点,因此歌曲中多采用与其说话相似的切分节奏型。在改编的过程中,杜鸣心老师也严格遵循了这种形式,除了在旋律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外,在钢琴伴奏中也采用了这种织体,如谱例4。

《前进歌》中钢琴伴奏的低音部分几乎全部以切分加两个八分音符这种具有舞蹈性的节奏贯穿全曲,模仿了新疆手鼓的节奏特点,结构上由三度叠置和弦(引子之后为非三度叠置的附加音和弦)组成,突出了主题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且具有鲜明的新疆音乐风格。

除了伴奏织体外,作曲家在伴奏的和声配置上也十分注重对民歌风格的保留,例如在《我的花儿》中,钢琴的配置很多地方都以二级和弦为主,正好符合原民歌商调式的风格特点。再例如,在《都塔尔与玛利亚》这首作品是改编自一首哈萨克民歌,又名《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哈萨克音乐中,音乐旋律多出现四五度跳进,例如《玛依拉》的第一句就以sol-do这样一个四度跳进开始。因此在《都塔尔与玛利亚》这首作品中也保留了这种风格,钢琴伴奏的低音声部主要以四五度跳进为主,如谱例5。

这部组曲中还有许多部分的伴奏采用了流动的分解和弦所构成的音型,对主题起到偶尔烘托和渲染的效果,如谱例6。

该引子中钢琴的上声部奏出主旋律,下方低声部以琶音的形式奏出流动的旋律进行衬托,上方的旋律与下方的流动声部形成对比同时也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增添了旋律色彩,使作品更加富有优美的旋律和抒情性。

四、和声特点

杜鸣心在改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民族风格与传统作曲技法的结合,《新疆之旅》的所有作品在调式上都是七声调式,其和声的运用与西洋和声体系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三度叠置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和声功能进行、离调变和弦的运用等。[6]例如在谱例3的《欢庆歌舞》中,其连续模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还原sol和升re两个音,即从A调分别离调至D调和E调上,使得旋律的色彩发生了变化。

五、结语

杜鸣心创作的《新疆之旅》音乐形像鲜明生动、旋律音调优美抒情、和声配器简洁洗练。他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原民歌风格的保留同时又加入了众多西方作曲技法理论,其改编的作品始终尊重作品内容的需要,在加入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又保留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乐器的配置方面,虽然只有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演奏,但是对于乐器演奏技法的使用非常豐富,加入了小提琴的双音、震音、拨弦等演奏技巧,通过两件乐器不同音色在不同音区的对比以及彼此之间形成的交替问答的形式,获得了较好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窦连秀.浅谈哈萨克民歌《玛依拉》[J].高校讲坛,2008,(21):490-497.

[2]王文韬.乐为心声 心为乐鸣——杜鸣心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创作思想与文化内涵[J].当代音乐,2015,(17):5-7.

[3]赖朝师.钢琴变奏曲主题研究[J].乐府新声,2003,(02):15-18.

[4]赵圆圆.试论杜鸣心的小提琴组曲《新疆之旅》的创作特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王玥.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作曲技法探微[J].大舞台,2015,(01):159-160.

[6]赵圆圆.《新疆之旅》创作技法分析[J].艺海,2012,(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