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代播音员:声音属于党和人民

2018-12-28 09:23孟兰英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转播播音员话筒

孟兰英

葛兰(生于1933年,著名播音艺术家,共和国第一代女播音员)的名字,对于共和国同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有重要新闻,大多是由葛兰和她的丈夫夏青两个人播音。他们的声音,已经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无法割舍的一种记忆。

在话筒前。你的声音属于党和人民

“播音员是干吗的?那不就是念稿子广播嘛。”这是葛兰在报考播音员之前的想法。在对播音这个职业的一知半解中,1951年,18歲的葛兰凭借着洪亮的噪音和清晰的吐字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葛兰担任了《记录新闻》节目的播音工作。“那时,正值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抄收员就躲在战壕里收听我们播报,一字一句地抄写,然后再连夜油印成小报,分发到前线的战士手里。”可以想象,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这些带着祖国和亲人们信息的小报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所以,为了不给抄收员带来困难,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播错。”葛兰说。

“战士们都说那是祖国的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很多人不惜用生命来保护它……也是志愿军那些动人的故事和不断而至的热情来信,让我们真正体会了播音工作的神圣。”葛兰甚至还收到过志愿军战士从前线寄来的两个雪白的瓷缸子,那是战士们留下的连自己都舍不得用的慰问品。

1951年,正在播音的葛兰

在20世纪50年代初,《记录新闻》承担着向祖国各地传达各种重大消息的任务。为了让节目的抄收员能够记录播出全部内容,播音员不仅语速要缓慢,吐字要清晰,在遇到易混淆或生僻字时还要进行解释……在播音中,葛兰始终记住一句话:“不能播错。”在这句话的陪伴与鼓舞下,葛兰培养了自己高度集中的能力。播音室里,除了眼前的稿子,其他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严谨的工作态度加之平时的认真学习,令葛兰在播音时很少出错,即使面对毫无时间准备的临时送来的稿件,葛兰也能够一字不差地播出。

那时的播音条件比较简陋,葛兰回忆说,遇到夏天,每人就给一块冰放在身旁降温,那时人员也少,我们一进播音室就是七八个小时,一班下来累得头昏脑涨,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从不叫苦叫累。

就这样,葛兰面对话筒一干就是40多年,声音传遍五湖四海,话语润育听众几代。“业精于勤”是葛兰反复说的话题。她说:“坐在话筒前,必须全神贯注,丝毫不能大意,这时你的声音已不属于你而属于党和人民。”

“我参加工作之初,老同志经常很严肃地告诫我,一定要认真备稿,要多问,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能想当然,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就这样,从1951年开始,葛兰一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负各类节目的播音,每天坐在播音室里,面对小小的话筒,用声音把党的方针政策传到千家万户,把喜怒哀乐送到亿万听众的耳中!

把“春江花月夜”念成“夜月花江春”

从1956年开始,葛兰开始担任《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并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了退休。此前,葛兰还曾担任过少儿节目的播音员,为了让自己的播音更好地服务于小朋友和家长,工作之余,她专门到北京师范大学旁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后来由于“文革”,她的丈夫夏青被下放劳动,葛兰也受到影响,中断了正常的播音工作。有一天,《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马上就要开播了,但当天的播音员始终不在状态,情急之下,葛兰被领导临时叫进了播音室。葛兰很快进入了状态,情绪激昂地把稿件一字不差地播报下来。从那之后,节目的播音名单上又重新出现了葛兰的名字。

对于过去的成绩和辉煌葛兰不愿多说,她记忆中最深的是自己闹笑话,出“事故”的情况。

有时在播音间歇,通常会放一两分钟音乐,这在当时对于播音员来说,可是个技术活。葛兰说:“现在都是用数字化设备了,操作非常简单,只需几秒钟就可完成。而我们那时都是老唱片,上边红字贴一条,写着谁谁唱的。晚上我们报的新闻内容少一些,能休息几次,就找几个唱片播一下。两个大唱盘,一边一个,最难的是给唱片翻面,要眼疾手快,一次我翻唱片不小心,唱片竟然飞出去了,我赶快捡回来接上,搞得狼狈不堪,幸好没有出错。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却要求播音员一心多用。”

还有一次,葛兰播放音乐的时候把乐曲的名称念成了“夜月花江春”,有位老编辑顿时纳闷了,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呢,从来没听过啊?拿过唱片一看,老编辑直接乐得蹲在地上,原来唱片上的字葛兰给读反了,曲名是《春江花月夜》。“那种老版唱片字的顺序不一样,我没注意就读出去了,幸好后来没有听众写信过来挑错。”为了这事,葛兰忐忑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那个年代,“少儿节目”“新闻节目”等好几个频道都可以听到葛兰的声音,在严肃和活泼之间,她的声音竟然能做到无缝切换。“大概是因为我的声音可塑性比较强,什么节目都能驾驭。”

不过,葛兰最喜欢的还是文艺类节目的转播,因为可以在剧场看不同剧种的大师表演。很长一段时间她经常接受晚上到剧场转播的任务,转播地点一般是在剧场的乐池或楼上一排中间。

“做文艺转播的时候,我早早地就得赶到剧场,往乐池中间一坐,因为那个地方录音效果是最好的,我比第一排的观众离舞台都近,就是老得仰着头,时间长了脖子疼。”葛兰深情地回忆说。

葛兰至今不能忘怀的是20世纪60年代转播梅兰芳的《洛神》。那一次,梅兰芳一出场,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葛兰用小声音介绍着,因为周围太静了,她的声音还是显得很突兀,楼下的观众直向楼上看,编辑吓得一个劲儿捅她,葛兰赶紧降低了音量。转播了那么多场演出,那次让她记忆最为深刻。

(责任编辑:楚文)

猜你喜欢
转播播音员话筒
什么是北京冬奥会“云上转播”
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赛事转播负责人薛涛:我们一定要做到“够专业”
拿黄瓜当话筒
豪门俱乐部实力比拼榜
自制大话筒
美声话筒
莲蓬话筒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