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玉

2018-12-29 02:43王文忠
安徽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包干社员

王文忠

“包”之芬芳

大包干一个“包”字,春回地暖,农民心中频生碧树,一株株青枝绿叶,花朵芬芳,缀满红果。

大包干这个增产能手,在包产田里堆金叠银;大包干這个发家妙方,让瓦房新楼抹去饥饿贫困;大包干这个六畜之神,迎来了猪羊满圈鹅唱鸡鸣。大包干更是一只八音鸟啊,鸣唱着农民心里不尽的豪情。

“包了工,联了产,又治偷盗又治懒。”定远县有个永宁集,坐落在江淮分水岭上,山不长草,地不产粮,贫穷是其特产,多少年都穷得难以安宁。凤阳县磙子一停就讨饭,这里是庄稼一熟偷风起。一些人偷鸡摸狗成了习惯,偷黄了的稻麦、垂缨的苞谷,也顺手牵羊摘瓜果枣梨。反正都是集体的,自已摊不到几许,人的眼睛都半睁半闭,看见了也当未看见。村队之间互相偷,队干部领着社员到外队偷,偷风延续一年又一年。我老家章广和永宁相隔几里,每到庄稼成熟季节,许多村庄的山芋花生夜晚被人扒了,一些放在田野的犁耙水车也失踪了。我家那个小村庄,山里人本无偷盗之习,老是被人偷,村邻们心里一窝火,也开始偷别人的。有一天晩间,我回到村里,青壮年们披着夜色悄悄往村外去。我问,他们去干什么?一个老人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扒窃的动作,诡秘地笑了。人们不以此为耻,仿佛在做取乐的游戏。1980年,永宁实行联产责任制,“联到队,队翻身;联到户,户操心;联到人,人使劲。”农民有了责任田,成了土地的主人,都自强、自立、自重、自尊,挺胸抬头,像个主人的样子,一门心思在责任田里淘金致富。过去的歪门邪道没人走了,永宁的家家屋檐下、村口树干上,都挂满了金灿灿的苞谷棒子,一串一串耀人眼目的红辣椒;田埂上铺着未摘的花生,谷场上堆着一大堆一大堆金灿灿的稻子。白天夜晚无人看管,任馋嘴的山雀敞开肚皮贪食,从未听说谁家遭过偷盗,永宁真正的安宁了。

也是定远,耿巷公社有个姓耿的农民,此人不喜干活,不爱种地,只善养狗,他身后总是跟着七八条狗。一到锅盖揭不开的时候,他就磨刀霍霍,拿狗开刀,先杀几条吃饱肚子,然后再缠着干部要救济粮。救济粮吃完了,狗也杀得差不多了,他就带着那条心爱的母狗,逃荒要饭,流浪南北,苦度生涯。这样的日子,他在人民公社的大呼隆中混了十几年,十几年没有离开过狗。就连扒不买票的火车,也把那条母狗用衣服裹着抱在怀里带上车。在他穷得没人理睬的时候,他常感慨:“狗不嫌家穷呀!”大包干让他承包了l0亩地,他感到惊异:“过去我不喜欢生产队,生产队也不把我当人,如今分给我土地,这就是责任、信任和担子。我不能再和狗们一起混了,我要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种田人。”他开始学料田耙地,除草治虫等农业技术。他喜爱的那条母狗老死了,被他埋进了田头的草地,他从此再不养狗。养猪养鸡养牛,终年滚在承包田里,连年获得丰收,日子过得像吃着甘蔗上楼梯。

“包了工,联了产,游子归了家,破镜得重圆。”以讨饭闻名的花鼓之乡凤阳,大包干前夕逃荒出去13000多人。大包干后,他们像大雁寻春,飞越千里,纷纷归来。来安县玉明公社也是这样,近百户外流异乡的社员,也在大包干这块磁铁吸引下,回归故土。大呼隆期间,枣树大队孔湾生产队社员占玉琢,寒冬腊月小锅都吊在二梁上了,农民饿着肚皮,上面还要大批资本主义。他觉着没有一点指望,就卷起铺盖出走。听说全椒是大寨县,大寨的招牌下,生活总该好一些吧,他奔到了全椒。谁知那里也是干活大呼隆,记的大概工,吃着平均粮,干了一年肚子还空空。无可奈何,他又转移到江苏省泗洪县,哪晓得泗洪还不如家乡来安。队长也把哨子挂在脖子上,靠吹哨子指挥生产。社员们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上工像绵羊,歇晌像倒墙,下工像虎狼,干活熬时光。尖头站,滑头看,老实头气得不肯干。听说家乡搞包产到户责任制了,一大二空的风气,被扫地出门。他回到村里一看,果真是一番新的景象。延续多年的那种上工喊一阵,歇工玩一阵,评工吵一阵的现象,看不到了。承包田里,干部不当监工,滑人不挑轻工,懒人不磨洋工。联产联着心,八分力气掏十分。人喊马嘶,一片火红。小田耕成了大田,圆田耕成了方田,瘦田种成了肥田。占玉琢欣喜地返回了家乡,在外干三年,不如责任制一季粮食收的多。石桥生产队社员何佩钦,大呼隆期间,一家人身无御寒衣,囤无隔夜粮,只得背井离乡,流落异地。1979年冬天,邻人告诉他,《安徽日报》上登了,来安县”刘一万,华八千,周家粮食没有边”。何佩钦不信,以为那是1958年的老把戏,放卫星吹的。亲戚朋友接二连三来信劝他回乡,他将信将疑,悄悄返回探听虚实。一踏上故土,就眼界大开,只见左邻右舍,家家大囤小囤盛的都是粮食花生,真个是政策稳,人心畅,草成垛,粮满仓。他心灵上的锈锁被党的富民政策打开了,回到家乡,苦干一年就盖起了三间瓦房。

来安县双塘公社花园大队陈圩生产队社员徐世发,在大呼隆时期,因一次看稻场粮食被盗受诬陷,造成精神失常。一家7口人,上有年逾古稀老母,下有4个不能劳动的小孩,生活越发困难。徐世发的爱人,虽然能苦能累,但因不堪重负,一时糊涂,被人贩子拐到长丰县双墩公社去了,徐家的困难日甚一日。1981年,来安县委号召干部扶持贫困户,县委组织部负责扶持徐家,先给徐家一些钱物,帮他解决眼前困难,但要使徐家彻底脱贫,扶贫干部认为非把他爱人找回来不可。组织部派人去长丰做工作,长丰县委和双墩公社协助支持,被拐走了的爱人终于重返来安,徐世发一家破镜重圆,里里外外都露出一番新气象。

“包了工,联了产,年丰忆穷时,报恩乐连连。”1978年,凤阳县京山公社社员马玉宝,带着全家,乞讨到了天长釜山公社。傍晩,他们夫妇背着孩子,迎着呼啸北风,来到马岗生产队彭家门口。彭大妈看着两个孩子冻得直哭,不禁一阵心酸。听马玉宝说,“讨饭的哪里有什么住处哇,讨到哪里就在哪里找草堆拱”。彭大妈更是难过,“晩上就在我家歇歇脚吧”。从此,他们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就回到彭大妈家住。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晩,马玉宝的孩子突然发高烧,身无分文,夫妻俩抚摸着浑身发烫的孩子,手足无措,心如刀割。正在熟睡的彭大妈,被孩子的呻吟惊醒,立即让儿子彭志朝冒着风雪请来医生,将孩子从生死线上夺了回来。一年以后,凤阳实行大包干,农业大丰收,讨饭的马玉宝家盖起了三间新瓦房。富裕了,他们时刻记着彭大妈的恩情。1981年正月初五,马玉宝带着孩子赶到天长,给彭大妈拜年。不巧马岗那年遭了水灾,彭家生活困难。马玉宝把彭志朝带回凤阳,给彭大妈寄去80元钱,留彭志朝在家里住了一个月。临回天长时,马玉宝又给了他200斤大米,30斤花生,彭志朝很感动。马玉宝说:“你家对我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感不尽,现在你们有困难,我们表示心意完全是应该的。”凤阳县大庙公社后杨生产队,是出名的穷队,有讨饭庄之称。每年不出十月,人就逃荒走差不多了。社员杨俊之的爱人汤焕银,带3个孩子,到灵璧县戈店一带要饭,那年月许多凤阳逃荒人,都靠淮北的红芋干养活着。天渐凉了,十月里下了头场小雪,社员刘长根见讨饭的母子无处存身,便把他们领回家里,叫妻子腾床让铺。从此汤焕银娘几个白天在外面要饭,晩上就有了归处。最使汤焕银感动的是,刘家不拿他们当外人,一大把钥匙常交给她。实行大包干第三年,汤焕银家收粮二万多斤,人均收入800多元,过年宰了一头300多斤重的肥猪,鸡鹅鸭腌了几十只,是个从来没有过的肥年。日子好了,汤焕银夫妻俩商议,首先要给灵璧刘家报恩。杨俊之便专程赶往戈店,把刘长根和孩子请到了后杨,除夕夜杨俊之为刘长根爷俩各穿上一身新衣服。从年初二开始,便陪着刘长根父子走亲串友,进县城赶会,看戏看电影,在小孩姨娘家一住就是三天,玩得非常痛快。直到正月十六,年也过了,节也过了,春耕要开始了,杨才让刘爷俩回灵璧。杨准备了一百多斤大米,三十几斤元宵面,一只咸鹅,一个猪坐臀,用车拉着,送刘家父子到刘府车站。这对在患难中结下的异姓兄弟,临别之时,都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包了工,联了产,农村好日月,文明花更艳。”天长县牧马湖里有个小胡庄,全队9户人家,共用一块晒场,午秋二季脱粒晒谷都在那一亩多平坦的场地上。大包干以后,这里形成一种新的村風。谁家都不看场,粮堆也不作记号,但从无人家少过粮食。打场用的小农具,用起来不分你我,也没有丢失过一件。9家公用一个仓库,房门一把锁,各家一把钥匙,哪户要卖粮用粮,自己开门去取,相互都放心。邻队薄庄社员薛家发,有几块田离小胡庄晒场近,收的稻子也放进了小胡庄的仓房,习惯的在稻堆上做了记号。后来他去取粮,到小胡庄的一个社员家拿钥匙,请这个社员陪他做个见证。这个社员说:“不必,你挑过粮,把钥匙给我就行了。”薛家发很惊异。看仓房里一堆一堆各家的稻子,都没有记号,他也就不在稻堆上做记号了。几天以后,他又去挑粮,稻子一点也未少,心里顿觉干净敞亮了许多。小胡庄社员翟庆桃,生病住院一年多,17亩承包田的担子,落在女儿肩上。村邻们从四面八方伸来热情的手,帮他耕耙,帮他薅锄,帮他收种,全队都帮他家干活。他家粮油棉皆丰产,人均收入500多元,与左邻右舍相当。感人的是邻里互帮共同致富的深情,是土地承包之后,农民们更爱小胡庄这个集体。社员胡忠安从县里买回12000斤菜籽饼,自己只留800斤,主动分给各家各户比自家的还多些。党员胡恒昌家的稻把子上了场,小儿子性急,要拖拉机手给他家先打,胡恒昌制止:“队里规定先运后打,党员要尊重乡规民俗,不能破这个例。”“大包干,齐了心,村邻越过越亲近。”安徽省委代理第一书记周子健来到这里,高兴地说:“小胡庄展示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大包干的核心,是尊重农民,信任农民,给农民以责任。农民们勤勤恳恳地种包产田,尽对国家之责、对集体之责、对妻室老小之责,进而与邻相处,与友相交,与社会各方往还,也都尽自己的责任。传统的伦理道德回归了,悠久的乡风民俗复活了,欠情的还情,欠恩的报恩,友爱善良,和谐相亲,形成了大包干后农村新的风景。大包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非物质也有了丰硕成果,这种物质和非物质的互为呼应,互为陪衬,相辅相成,绘出了新农村的丰乐图,构成了深刻完整的大包干精神。

大包干这朵初绽之花,红了田园山水,根扎在农家;秀了村庄农舍,香飘自农民心上。采花的蝶,辛勤的蜂,把迷人的春酿成了一罐蜜,把醉人的秋造成了一壶酒。丰收谣、团圆曲、和谐歌、创业词,千歌万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不尽。

生死眷恋

有一种眷念叫永远。它涌流在人的血管中,澎湃在人的心海里,呼吸不止,眷念不息,和生命同在。人对于故土,儿女对于父母,妻子对于丈夫,战士对于征战之地,都有这种眷念。如鱼之于水,瓜之于秧,天地万物之于阳光雨露。皖东这方土地,是一个巨大的摇篮,在抗日硝烟与解放烽火中,以它宽广的胸怀,慈母的厚爱,哺育了无数英雄儿女,一株株不凋的绿树,一簇簇倔强的花朵。全国解放了,这些绿树在天南地北抽枝长叶,这些花朵在五湖四海铺红展绿,他们都惦记着路东路西的父老乡亲,牵挂着江淮之间的热风热土。“四人帮”横行,皖东人民遭难,他们焦忧如焚,欲往探视,但无坦途。皖东改革了,“大包干”的喜讯,令他们欢欣鼓舞。春风春雨,春阳春花,为他们铺展一条回归的五彩大路。

首先回来的是女作家菡子。1979年她便风尘仆仆地赶到来安县玉明乡(邵集乡)大柳郢、大余郢,和那里的乡亲们一起分享改革的欢乐。菡子,江苏溧阳人,1940年从皖南新四军军部来到皖东,先后参与办新四军五支队的《前锋报》,江北指挥部的《抗敌报》,津浦路东省委的《新路东报》,后又任《淮南大众》《淮南日报》社长主编,直到抗战胜利,才离开皖东,踏上新佂程。漫长的烽火岁月,她一直活动在来安半塔的大柳郢和天长的葛家巷、陈家砖井一带。一间间农舍茅屋是编辑室,自己的一双膝盖是书桌,乡亲们的祈求就是她的办报宗旨。敌人扫荡了,她在老乡家里打埋伏,情况危急,就和老乡们一起钻山野竹林,靠老乡保护,化险为夷。她始终和那里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她编的报纸,群众爱看。农村小大姐出阁要订份《淮南大众》当陪嫁,有大路经过的村庄,村头张贴着她编的报纸,供路人阅读。她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新中国成立后仍留在安徽工作。1959年,安徽“左”风肆虐,人民苦不堪言,她按照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给省委写信,如实反映人民疾苦。但在那党风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时期,菡子为此受到了撤职降级下放劳动的处分。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安县大余郢,在那里伴着父老乡亲,共度了三年非常困难的生活。那是个忍饥挨饿的年月啊,房东大娘看菡子饿得实在不行了,深夜把家中仅有的一棵留着过年的大白菜,熬给她吃,感动得她几夜未能入眠。后来,她出差路经蚌埠市委招待所,款待她一碗菜汤和两个馍馍,她端起碗便想起了房东大娘,只把那汤喝了充饥,怎么也舍不得咬那馍馍一口。悄悄地将馍揣进怀里,带回来安,塞给了房东大娘。房东大娘手捧馍馍,看着饿瘦了的菡子,激动得两眼婆娑。转眼数十年过去,当菡子在上海获悉滁县地区推行“大包干”,来安农民过上好日子了,她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地重返大余郢、大柳郢,又住进了当年的房东大娘家。菡子看农家衣食温饱,有钱有粮,兴奋得抱着大娘一个劲地祝贺:“我们的人民太好了,战争年代与我们生死与共,后来我们工作失误,三年漫长的灾祸,没有半句埋怨的话语。而今又率先改革,创造如此喜人的成果。人民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啊,是我们经得起考验的脊骨。”又要告别来安了,她诚恳地告诫当年的后生,而今的基层干部:“千万不要忘记‘左的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把老区建设好,决不让父老乡亲再受饥受寒受苦。”

随后归来的是,天长地下党组织的开拓者们。1939年6~7月间,雷鸣电闪,黑云压城,大雨如注,共产党员周利人、陈德钧,冒着泥泞,抵达杨村。奉路东工委之命,划橹桨,住庵棚,出入牛房茅屋,伴着油灯篝火,与热血青年同论国是,和穷苦农民共诉甘苦。正义感、报国志,点燃了乡民胸中的抗日烈火。短短数月,就将100多位有识之士,秘密领进了共产党的大门。天长中心县委成立了,他们又按党的指引,奔向了更需要的地方。他们期盼着与当年的战友在天长重聚,弹指间四十三年过去,周利人、陈德钧和周原冰、徐速之等天长最早的一批党员才相聚在千秋古城,相逢在乡野杨村。旧地重访,他们缅怀先烈,回忆故人,共同关注着一位叫戴星伯的普通农民。戴星伯居平畴绿野,几间茅屋,在阡陌间独立成村,当年是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据点。一次次开会接头,一回回遇险避风,他们抗战大事在那里讨论议定,危急关头在那里安全脱身。1940年初,大雪纷飞,寒气逼人,鬼子扫荡的凶焰直逼四野,一些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处境十分险恶。当时,戴家小庄庄南隔河是张牙舞爪的日寇,庄北有为虎作伥的伪军,但戴星伯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10多位抗日精英,接到牛棚里隐蔽。戴家倾其所有,给他们备好衣服、被褥和日常所需。紧闭门窗,让他们足不出户。一家人在外面变换着方式警戒,悄悄地给他们送吃送喝。尽管鬼子和伪军常在村中穿梭来往,但戴星伯巧妙应对,不露破绽,小村庄始终有惊无险,低矮的牛棚安然如故。岁月的潮汐淹没了许多难忘的往事,时光的风雨疏远了许多故旧亲人,可这批革命志士怎么也忘不了戴星伯一家,忘不了烽火硝烟里的那间牛棚。“踏着当年路,去访故人家。”故地重返,久别重逢,他们共同的话题是当年那些不能忘记的日子。指点村前的河,手扶当年的树,围着过去那间牛棚的遗址,老战士们留连忘返。曾任天长县委书记,时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的徐速之,脱口而吟:“故国聚首忆当年,话旧言今实空前。饮水思源怀俊杰,尤须放眼后来贤。”当年的老书记周利人慷慨而歌:“拜别天长四三春,阡阡陌陌历风尘。艰苦岁月曾与共,一往情深忆故人。”宾主抚今忆昔,浮想连翩,禁不住都流下了喜悦的老泪。

1985年,盱嘉山区古桑、高庙、水冲港、长家港一带,有位老同志数次在此探望寻觅,他就是安徽省原副省长胡坦。胡坦旧县镇(今女山湖镇)人,1939年投身抗日,任盱嘉办事处主任、县长。他踏着解放战争的烽火,先后任中共盱来嘉工委书记、盱嘉来六工委书记。在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山区,打了近10年游击,和这里的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欲饮淮河水,长忆豆米香。革命久异地,老来思故乡。”他卸下副省长之职后,三返当年征战之地,走访邻里,看望生者,探视老者,祭奠死者,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要寻访一位农家妇女林嫂,因为山区兴修水利,铺筑道路,整治田园,村庄合并,居民迁移,物是人非。三番来去,都未觅得踪影,愁得他像欠了债似的难以平静。这位林嫂,三十七年前,在战火纷飞,敌人“清剿”的日子里,不怕牺牲,不顾全家安危,替胡坦的队伍送情报,买军粮,抬担架,抢救伤员,掩护干部,竭尽全力为解放盱嘉山区作贡献,令胡坦由衷的敬畏。胡坦决心要找到她的下落,这是第四次进山了。谁知不经意间,在竹树茂密,绿荫遮掩,山重水叠的林场一隅,与她意外相逢。当年35岁风华正茂的林嫂,此时已是73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胡坦和她四目相对,欲言无语,热泪涌流。林嫂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孩子似的抽泣着,积压心头的话语,喷涌而出:“盼望你们多少年了,总盼不来。战争年代,你们视我们为亲人,我们生死与共。全国解放了,你们各奔东西,再无踪影。三年困难,你们忘掉了我们,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啊。现在你们老了,退下来了,回首往事,又想起了我们。今天重逢真是未想到哇,三十七年过去,你找到这山旮旯来看我,我这一生,活得值了,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林嫂的话,让胡坦心里热腾腾的。她的批评,是人民的声音啊,虽然有些严厉,但一言一语都质朴诚恳,还是当年那样关切那样动听。胡坦带她到供销社,为她购置衣物,买了生活用品。陪她共进午餐,举杯在她面前伫立,与她互诉衷肠。临别之际,挥毫写下“敬祝大嫂健康长寿”八个大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三十多年的心愿蓦然间实现,诗情涌上心头,他作诗六章以记之。其三为“疆场话别几多秋,三十七年作旧游。到此枪声犹在耳,往事回思愁白头。”其六为“多年未见喜满怀,临别依依泪满腮。老人向我频频问,此去何时得再来。”日月永照,山河不改,老党员胡坦和老区人民和林嫂挚情不变,有生之年,定会再聚。

姜汉三,滁州珠龙桥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任珠龙桥区区长。1946年随军北撤至山东,1947年1月接华东局指令,作为淮南二工委和淮南支队领导成员之一,和胡坦等一起,从鲁南到苏北,穿越八百里烽烟,六道封锁线,风雪陇海路,夜渡六塘河,涉水大运河,打回淮南,两进滁县,任定滁全县工委书记,定滁县县长兼县总队总队长。当年5月底,为开辟滁县中西部游击区,淮南支队攻打周家岗、施家集,姜汉三带战士随同作战。当晩在李集大韩村宿营,被敌人悄悄包围,村里百姓拿来衣物,要姜汉三化装撤走,姜汉三拒绝,坚持指挥战士突围。战斗打响,为避免村里百姓遭受伤害,他率领战士将敌人引向村外。战斗激烈展开,村民们安然无恙,但23名战士光荣牺牲,他自己腿负重伤,在突围中被俘,被敌人关进徐州监狱。淮海战役末期,姜汉三越狱逃脱,回到滁县。他的这段本是很光彩的历史,但在“左”风盛行的年代,却为此屡遭迫害打击。直到1978年才得到纠正,恢复党籍、恢复名誉和待遇。1979年8月9日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将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保护过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人民也保护过他。那里还有许多长眠的战友,他要和他们与那里的人民永远在一起。1984年,他的骨灰在妻子儿女护送下,撒在李集乡大韩村、沙河集林场、珠龙桥四周的山野。当骨灰运到当年战场大韩村时,村民们为远去了的姜县长灵魂回到群众之中,回到奋勇喋血的山野而动容。魂兮归来,许多百姓手捧香烛纸钱到大韩烈士墓前祭奠。

“淮南风雨话当年,多少头颅为国捐。壮志已酬何所憾,忠魂天上舞翩翩。”开创路东抗日根据的第一任来安县委书记张凯帆回来了,抚今忆昔,感慨万千。许多老同志都在“大包干”的喜庆声中,先后从四面八方回到了这方土地。他们带来了往日美丽动人的佳话,带来了当年克敌制胜的故事。那佳话和故事里,无一不记述着党的坚强,战士的勇敢,人民的不屈;无一不记述着党和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相互扶持。教人难忘的是,那故事里的群眾,虽都是一般的百姓,但都有崇高的品质。他们是战士的重生父母,是一块块坚硬的砖石,垒起了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佳话里的共产党人,虽都从黎民百姓中来,却都是可信任能依靠的梁柱,他们挺着胸膛,托起百姓的天空;他们直着腰杆,撑起革命的大厦。他们为人民架桥铺路,开拓着人民向往的天地。

可敬的老党员们,眷念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眷念着皖东的人民和土地,眷念着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这是一种生死眷念啊,它比金子还珍贵,比霞晖还光彩,我们凭它夺取了昨天的胜利,开拓了今天的美景,还要创造明天的壮丽。

责任编辑 十 月

猜你喜欢
大包干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的涵义辨析与概念界定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