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管理部门,你该给这些车企一句痛快话

2018-12-29 01:32吴迎秋
中国汽车市场 2018年9期
关键词:资质汽车行业新能源

吴迎秋

近段时间以来,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又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起因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发放了15家企业生产资质后,自去年年中起就没再公布新的企业信息。而依照有关部门此前制定的规定,已经递交申请材料排队等待的还有不少企业,尚不包括正在准备材料申请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两部分企业数量有几十家之多。这些企业由于近年来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任何答复,不安、不满情绪已渗透到了舆论场。有的企业甚至表示,准备诉诸法律、提起行政诉讼,状告政府有关部门乱作为、不作为。

这的确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5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后称“新规定”)。在当时,被一些人解读为汽车行业管理的一次进步。因为,此前汽车行业实行“目录”管理凡不在“录”内的企业律不准生产制造汽车。“新规定”出台后给“目录外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开了个希望的口子。很快就有数十家企业按照规定要求申请这个被称之为“生命户口”的“准生证”。不到年时间就有15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资质。

但是,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起初,一些申请的新企业向媒体抱怨,新规定“老酒装新瓶” 本应体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业“轻资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根本看不到所谓的管理规定,依然是汽车行业传统管理的老套路。特别在些互联网车企看来,申请的过程有种被“逼良为娼的感觉。由于,巨额的投资已经扔进去了,湿手沾了面粉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尽管有如此的抱怨,申清的企业仍趋之若鹜。

问题也从这一刻起,让有关部门变得尴尬起来了。短短几个月,随着一个又一个企业拿到“准生证”,另种担忧出现了:这么多企业加入到汽车行业,是否引发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谁都能进入到汽车行业这个准入门槛是否低了?与此同时,行业权威人士说:“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是有限定的。”暗示准生证发放大门随时可能关闭。

2016年6月,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后称“意见)。这份文件被申请企業称之为“开了扇窗又关了道门”加剧了仍在“门外排队等待审批企业的不安情绪。问题一开始发酵,随之就传出了有关部门暂停审批发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消息。

对于有关部门的这次变卦,有传言说是没有拿到资质的企业由于担心“准生证”发放大门关上,而对已经拿到准生证企业的条件资质提出质疑。有的说,有企业对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腐败问题,向有关部本门上级以及司法纪检机关举报。至此,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问题变得严重而复杂了。有的表示说,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准生证发放问题迟迟不发声,表面上看似在调查企业举报反映的审批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也表达出了对尚在“门外的举报企业的不满“,皇帝不急急死你太监。尽管这种情绪的表达我们无从考证,但的确有关部门在“审批大门”若虚若隐近年之后该给这些企业个透明公开的说法了。

我想要马上给这些仍然排着队又得不到任何消息的企业句痛快话,这是有关部门先要做的事,别让他们将仅存的点希望变成绝望。毕竟他们按照有关部门之前要求和规定已经投入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到头来政策变了、办法变了,甚至悄无声息地将门”关上了,这并不是个管理部门负责任的做法。

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党和政府这些年来直重点推动的工作。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将此次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看作为一个契机,让企业的事交待给市场去办,彻底改变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汽车行业管理办法。事实证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资质的审批管理办法,无论是2015年的那个“新规定”,还是后来的那份“意见”,最终都因轻视了市场主体作用,而让人为的因素占了上风,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得不到有效地贯彻。特别是管得越多,问题越多,滋生问题的概率越大。有关部门对此定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我始终认为,汽车行业管理在今天“放了又能如何?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国家已经确定了加大开放发展的步伐,其中就提到了放开传统制造业的管控。

汽车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典型肯定要与这个发展基调相致。以此来对照当下围绕着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是否意识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了呢?

猜你喜欢
资质汽车行业新能源
2017年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备案申请名单
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浅析
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探讨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隆重开幕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工程转包给别人出了事故我承担多少责任?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