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农夫对话:我们为什么要经营一个农场?

2018-12-29 08:56吴颖雯郑雯馨
海峡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场社区农业

吴颖雯 郑雯馨

“我们为什么要经营一个农场?农场之于人的意义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野、创办农场。对于那些不甘于纯粹的城市生活,在山间地头“折腾”的新农夫们,我们有所好奇,他们正在雕琢的农场,是否正如他们所愿?对话新农夫,他们给了我们关于人、关于农场、关于自然的更多理性的思考。

农场是生命在自然里的安置方式

小团山香草农庄

小团山香草农庄创立于2007年,占地近三百亩,位于距离合肥市区四十公里的肥西铭传乡。农庄内做生态种植、养殖,有薰衣草、百里香等生态香草数十种;2011年成立?中英书院?,包含书院、夏令营、各种游学活动等。

对话 郭中一

你为什么会从城市到乡下创办一座农场,而且是从台北到安徽的乡下?

直接原因是因为这是我父亲的家乡,他在1949年从安徽离开到台湾,我们落脚这里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当时我们对大陆在地状况没那么了解,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希望它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我们可以定下心来好好做事。这里多是丘陵地,当时很落后贫穷,也没办法像东北那样机械化生产。但是,丘陵地有高低变化,有山有水,是做观光农业最好的地方。如果做观光农业,可以把收益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另外,我在大学任教,我觉得大学教育已經是收尾了,孩子在大学之前不是你教的,你可以看到他身上很多弊病,到大学时要改变就很难。学校是一个象牙塔,能做的很少。做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农庄才是一个适合的场所,可以把我不满意的一个教育环境,重新做,从头做起。

农场之于你的意义何在,你是怎么定义它,这样的农场和传统意义上的农场有何异同?

农场是一个人找到生命在自然里怎样安置的方式。有些有情怀的人会去歌颂完全的自然环境,那是不实际的,因为人是活不下去的。人要有个方式和自然相处,而这个方式就是好的农业形态,就如生态农业。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我们自己有池塘,池塘里有荷花。荷花可以泡茶,荷叶也可以做荷叶茶,另外还有莲蓬、莲子。如果我种荷花只是为了藕的话,就是工业思维——材料进来,生产产品出去,很单一。我们过去的农业逐渐消亡,工业是一个主流思维方式,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做农庄的过程也是在教育自己,对自然理解更多。有多少人看过树的生长,看到蛹里跑出蝴蝶来?人来了一生,你对世界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是生命白走一遭。这也是城市人的一种缺失,不是说城市形态不好,城市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一辈子待在城市。

你的农场都做了什么样的布局?

小团山是石头山,土都没有,但它还长杂草、荆棘之类,我们把它们砍了之后,覆盖在地面上。这些枯枝残叶铺在那里,可以减缓下雨的迳流量。有水,树类、灌木类可以生长,它们的根可以松动岩石,植物就能生长,又有了落叶,这样慢慢累积。我们还种了许多绿肥植物,可以固氮,根部有根瘤菌,可以抓住空气中的氮元素。就这样,花了五年时间看到了成效。

五年时间里想过放弃吗?

没有,就是做自己的事情,读书、做教育、观察农场的发展。农场五年里一直在发展,我可以记录下来,跟别人分享。我们拿到的这块荒地,原始状况非常糟。一般的地两年或更短时间就能达到这样子,我们花了更长的时间,但是我学到的更多,前面的艰难是最好的老师。把不好的地做好了,成就感更多,学得更多。我做事情不思考是否有信心。说信心是代表有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不需要自信,做了就好,做了有成有败,从中学到东西就行。

现在中国的农场越来越多,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发展态势的?

往这个方向走是一个好事。其实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知道问题出来了,要怎么解决。但我觉得他们还没有想得那么深。我们很多人才都在工业界或者公家机关,真正做农业的人才很少,这个进展还是很缓慢。近几年,很多大企业都投农业,但还是工业思维,大量资金投进去,最终失败了。时间是农业最大的成本,它可以自身循环。但现在农地都是短期租的。实际上农业是越到后面产出越多,很多人等不到这个时候。“生态农业是有好处,但跟我有什么关系,生产、卖完就好了”,没人愿意做这事。土地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没解决好的话,农业是不可能振兴的。

你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办农场有何建议?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很多年轻人投入,但其实他们思考不够周详。他们创办农场,空有情怀,情怀是件危险的事,通常认知不清楚,知识背景不足。很多人问我的时候,我会说谨慎考虑。碰上一头热的,我直接说这是赔钱的事,不要做。

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农场?

我们强调四个“生”。“生计”,我能生存下去,把我的工作人员养活;“生活”,我们要有好的生活空间,员工福利越来越好。我们这边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带回家里头。很多工作人员从我们这里学做饭,学种花,还学会了插花。在这边帮忙的工作人员更会注意打扮了,以前有点呆笨,现在很有灵气、漂亮,东西会讲究了;“生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命”,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有些工作人员是阔太太,家里很有钱,没事干跑来我们这做事,天天学新东西。有些员工以前只做一些打扫工作,现在从课程助教做到老师,教孩子剪裁缝衣之类的。另外她们还和我们讨论北极冰融化问题、人工智能问题,而以前她们只是旁听,觉得我们聊很遥远的事情。他们到这里来才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有四点都做到,才是我所认为的完整的农场。

九善农植有机生活农场

九善位于上海川沙,占地四百亩,从事有机种植,致力于推广一种以农作、农艺、农育为基础,以永续与美为理念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对话 高 蓓

你当初为什么会创办一个农场?

偶然知道在上海有一片400亩农场要转手,我和我先生来看了一次,商量了一下就买了。土地就是希望。和很多人一样,我们都非常担心目前的环境问题、食品问题,有了孩子以后,更重视餐桌上的健康和品质,自己种自己收肯定是最放心的。不过,我一直都更关心和厨房与餐桌相连的土地问题。

我是一个建筑师,在从业的最初几年,还有一些创造的兴奋感,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愧疚和疲惫。建设问题太复杂了,简单地说,牵涉到环境、资源;深入地说,是政策体制,甚至是人类的价值观。我喜欢在专业上不断琢磨和研究,可是如果方向不对,跑得那么快有多少必要性?

有一个师长对我说:“忙事业,要思考自己忙的是事还是业。”我希望从土地上找到答案,用心对待一片土地,用心去观察、滋养、耕耘它,用心体会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让自己和这个本质多一点连接,而不是在链条的终端挥霍,这是我做农场的原因和目的。

你在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农场?

我们接手农场以后,就只发展有机种植,目前在实践生态农耕。我们已经是认证的有机农场,这个是我们的基础。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我们的农产品不通过大面积商业渠道销售,而是能够服务与农场有一定距离的居民,从而减少物流排放、包装浪费等等消耗。当季当地的“farm to table”是我们的选择。如果能向信任毗邻的农场购买食材,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这片土地,还能参与到四季农作的实践中去,能结识有同样追求的社区朋友,这种生活方式难道不值得向往吗?我们的农场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社区农场,这个社区不仅是距离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理念上的。让爱农、惜农、乐农的人们在一起学习分享,让对土地的热爱成为大家的纽带,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你是如何建立农场与城市人生活之间的联系的?

有一些小区里的邻居朋友会在农场订菜,我们当天采摘,回去的时候一起带给他们,也会分享农场的蔬果生长的过程,大家也会经常去农场玩儿,帮忙,放飞小朋友。對大家来说,农场就像生活中一个内容丰富的朋友,像一个可以归来的家园。目前,我们开始逐步开放义工招募,以农业工作换有机蔬菜。我们从年初开始提供多样的有机健康料理和多种农艺课程,农作实践和自然游乐项目,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农场做家庭日、聚会等活动。许多来过的人们因此和农场结缘,成了一直关注和亲近农场的好朋友。

农场在创办的时候,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不仅是在创办的时候,现在也是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政策和资金。目前的农业政策非常严苛,我们的农场400亩的范围,没有一平方米的辅助设施,铁锹、锄头、肥料等农业工具和设备都只能放在大棚里,老化严重,更别说农人休息、吃饭、室内作业的地方,捉襟见肘。很多相关的农业政策和规定与现实工作之间有很多的距离,我们的很多精力都花在这些让人头疼的地方。第二个困难是资金,农业是一个牵涉广,回收期长,需要不断投入的行业。我们在进入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无知的状态。我们的占地规模大,培育期长,我们的种植和销售方式也决定了在最初的这些年都是纯投入的状态,我们给自己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盈亏平衡,需要用更淡泊的心情来面对压力。

你现在的农场生活是怎样的?

因为小朋友的上学问题,我们只有一些休息日会住在农场。因为我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比较忙碌,只有一半的工作时间用在农场上。农场日常事务的打理主要靠我先生,经历了三年的风吹日晒,本来“肤白貌美”的他变成了一个肉糙皮黑的“老农民”。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完全和农场相关,孩子们从怕虫怕脏变成了常常一身泥巴。我们去旅行时,三岁的女儿已经能很熟稔地告诉别人田野里的作物都是什么。饭桌上我们一家的话题总是关于农场堆肥育苗,动物生养什么的,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和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几天农场来了两只洋兔,我们先拿回家养两天观察一下,再把它们放回农场里面。我们全家人无时无刻不意识到,我们是如此依赖自然和土地,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慰籍和乐趣。

对于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返回乡下经营农场,你有什么经验和意见可供参考?

负重的土地需要滋养,空心农村需要滋养。越来越多的人们返回乡下经营农场,是一件好事。经历了城市生活的消耗,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带着思考下乡,一定会唤起更多的责任和力量。只要努力去做,土地一定会有回报。

我有一些体会可以分享。首先,有机和生态种植不是一种情怀,而是真正的学习,技术和身心投入。我见过太多喊着无化肥无农药的口号,面对杂草和虫害束手无策的创业者。其次,我国的农业政策、技术环境、市场扶持、资源力量都比较匮乏,入行需谨慎。这个就不多展开讲了,总之,道阻且长,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

Forested森林生态农场

Forested森林生态农场是一片从化学农田恢复的土地,也是美国第一个社区支持的森林生态农场(食物森林)。

对话 裘 成

谈谈你在Forested森林生态农场里务农的经历

我觉得我能遇见Forested农场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它像是打开了我人生中另外的一扇大门。我在美国读硕士,毕业之后在华盛顿工作了四年,在那期间因为遇见了Forested农场,所以我开始亲自耕植作物、种树、接触土壤之类的,也因此开始实践诸如可持续农业和自然农法。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农业,去年秋季我开始到纽约大学读食物学博士,就没办法到Forested农场去,但是纽约大学自己在曼哈顿有一个校园农场,我会在那里继续耕植。

耕植这件事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务农是人与大自然连接的一种方式。通过种植食物,可以获得滋养身心、疗愈身心的食物。所以每次去农场我都觉得特别幸福,那是一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感觉。很多人如今都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而务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你可以通过观察一粒种子如何慢慢生长发芽,最后变成一个可以滋养你的果实的整个过程,从而学会耐心地接纳大自然,从大自然里学习到一种生命的规律和智慧。

福冈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里说过:“务农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生产食物,而是培养和完善个人。”当我们意识到自然的缺失,或是希望有更安全的食物时就会重拾农耕,尝试自然农法、生态有机农业等等,这些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和完善我们自身。如此一来,整个社会也会日趋完善,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贫困不平等也能够被慢慢解决。而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一片土地,去恢复它,开始和自然尝试连接。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因此有些人会开始思考有关社区营造的事,在城市里就会出现像社区食物森林、社区花园、社区堆肥这类的模式。

像社区花园这样的“都市农业”的兴起,反映了都市人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我觉得都市人其实一直在掩饰,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实际上是非常需要与自然接触的。如今我们都是和电子产品这样缺乏生命的物质去交流,非常缺乏与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体去交流,所以城市里有些人会养宠物,种花,或者在家里摆上一幅自然美景的画。现在我们社会的物质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大家不断地向外追求,很多人因此觉得焦虑、抑郁,他们开始去自然中旅行,去乡下务农或是在城市营造,社区花园就是这样的现象之一,因为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某些土壤微生物会释放抗抑郁的物质,多接触的确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虽然城市里空间有限,但是人们还是可以营造出一个种植的空间,去和自然接触。

你觉得Forested农场这样的新农场与传统农场相比,会更适应当下的发展和需求吗?

我觉得不能这样笼统地判定。农场都是由人去做的,不同的人或机构都有不同的使命和不同的理念,所以他的农场理念也是不同的。像Forested农场的理念是希望去平衡食物的产量和恢复自然,以及营造社区。其他人做农场可能会希望小而美,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最终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和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农场。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哪一种农场是最好的,而应该去了解哪一种农场是最合适那个想要经营农场的人。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农场的类型也可以是非常多元化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契合农场主的意识形态,最能代表他想要表达的理念,实现的生活方式就很好。

猜你喜欢
农场社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场假期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农场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