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谱师刻字,生死入册

2018-12-29 08:56郭钰婷
海峡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修谱宁化活字

郭钰婷

福建宁化,这片客家祖地拥有浓厚的修谱传统,木活字印刷术也因此得以传承至今。当地人习惯将用木活字修族谱的人称作“谱师”,他们大多以“堂”为单位,在村庄间游走修谱。然而当我们造访宁化时,这里仍以木活字为主业的谱师只剩邱恒勇一位,传统渐逝,谱师们早已各奔东西。

八年前,“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仅剩福建宁化县和浙江瑞安东源村仍在使用这项传统技艺。外界大多认为宁化木活字能保留至今,皆得益于客家人有修族谱的习惯,他们敬祖穆宗的传统由来已久,更是将修宗祠、修族谱视为宗族大事。直至今日,在这片客家祖地上,每个宗族依然拥有世代流传的族谱,泛黄的玉扣纸上详实地记录着历代世系图谱,更有甚者,能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衍祖。

在浓厚的族谱氛围下,宁化出现了一群被称为“谱师”的人,他们游走在大小村庄间,用一手祖辈传承的木活字技艺,将世世代代的生死入册。今年八月,当我们颠簸了五个小时的大巴来到宁化县城时,当地能称为“谱师”的人只剩下五位,在这之中,邱恒勇是唯一一位尚未转行、以木活字为生的人。

谱师,为世代流传的族谱而生

在宁化,谱师并没有所谓“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大多是自立堂号广纳桃李。邱恒勇作为“文林堂”的第四代传人,自20岁起就从父亲手中接过堂号。虽说谱师的手艺不分内外,但宗族理事会在聘请谱师时却看重师承。不仅要探清堂号,更要到修过族谱的村庄里打探消息。如此这般,请来的谱师自会得到全族人敬重,无论男女老少都敬称一句“先生”,遇上关于族谱的难决之事,也大多会请谱师帮忙定夺。

按照客家文化,族谱每三十年一修,是许多人一辈子只能遇上一两次的大事。所谓“修谱”,其实就是重印、更新族谱,每逢修谱时,谱师就住在宗族祠堂中,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两年,如此费时费力,皆因老族谱需用木活字印刷,从印刷到装订全部手工完成。谱师从雕刻木活字开始,拣字、排版、印刷,并手工裁剪、缝订族谱,有时还需上山勘地,绘制宗族坟图,用以标记历代祖先的安身之所。族谱修成后,要等到正月才能举办“发谱”仪式,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是族中最热闹的时候。此后,每年清明全族人便会聚在祠堂看族谱、添新丁,是以“宁化孩子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清明一定要回”。

掐指算来,上一次宁化县的修谱高峰期大概从198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年十多岁的邱恒勇一放假就跟着父亲到各个村里去修谱,同行的还有文林堂二十几个徒弟,饶是如此,一年二十多个姓氏的族谱修订,依然让他们忙得没有任何闲暇时间。转眼三十年已过,自2015年起,本应是邱恒勇成为谱师后的修谱旺季,然而他指着工作室墙上的谱师名录告诉我们,如今传统渐逝,谱师们早已经各奔东西。

字库,就是祖先留给他的家当

“这些(谱师)里面除了我和我徒弟,第三个给人家修锁配锁做了20多年,第四个现在当木工,帮人做家具,第五个平时给人做小工,有集市就去摆摊刻章……”虽说长达三十年的修谱间隔,致使谱师们在淡季转行以维持生计,但如今宁化谱师的消失速度,几乎令人瞠目。邱恒勇庆幸自己修谱刻字的手艺从没间断过,虽然也曾做过副业,但只要有修族谱的单子,他一定二话不说丢下手头的活,回归谱师的身份。这二十多年来零零碎碎的小单,让他好歹度过了生意最冷清的那几年。

在他看来,谱师的手艺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明显的莫过于写字、刻字的基本功。宁化木活字大多采用纹路细密、质地较硬的山梨木进行雕刻,谱师需要在长宽不足一厘米的木胚上,用毛笔写下老宋体的镜像反字,用刻刀刻出字形后,再统一在印刷盤上排字,行间以竹片隔开,排满一版后即可涂墨铺纸刷印。单是这一手写反字的功夫,就足以让人惊叹。而老宋体那遒劲有力的勾画,也在刻字时成了最让人头疼的阻碍,一个字刻下来,费神费眼,即使是邱恒勇这样经验老道的谱师,也需要刻几个字就稍作休息。木活字刻成之后,大约可以使用一万次,因此谱师家里大多有自己的字库,像文林堂这样的谱师世家,更是保留了几万个祖辈刻下的木活字,这套字库连同一幅印有谱师祖师爷字样的木雕版,就是祖先留给后辈谱师的所有家当。

一般认为,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元初农学家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而宁化的谱师们则将发明文字的仓颉、发明雕刻技艺的铁笔冯道先、制定修谱格式的欧阳修和苏洵视为自己的祖师爷。自族谱“开刷”之日起,印有祖师爷字样的红纸就要用鸡血撒花、贴在祠堂墙上,日日不可断了香火,直到发谱后才能“送走”。这样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是客家人修谱的重要仪式之一。邱恒勇翻开手机相册,让我们看他五个月前参加过的一场“开刷”仪式,那是他今年接到的第一单修谱生意,明明应是修谱旺季,但“现在一年只有一个姓氏的族谱可修”。

木活字,墙内开花墙外香

亲历过这二十多年,邱恒勇将转折点设在2008年,在那之前,还从未听说过有用电脑排版打印族谱的事,但在那之后,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包装更精美的打印版族谱突然涌现,几乎要断了谱师们的生路。

以前宗族理事会要修族谱,请几位谱师来“货比三堂”,如今邱恒勇到理事会去,却要跟电子打印族谱的人分庭抗礼。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木活字印刷的族谱放上一百年字迹都不会脱落,而且它是传统的东西,有收藏价值。”但在高出三四倍的成本面前,传统族谱的吸引力已经微乎其微。族中掌握话语权的老一辈对手工族谱早已见怪不怪,远不及电脑排版让人耳目一新。反倒是年轻人越来越看重传统技艺,更坚持用木活字印刷来印制族谱。邱恒勇发现,宁化木活字似乎也走向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十年前独立纪录片导演鬼叔中跟拍邱恒勇及徒弟修谱的过程,完成纪录片《老族谱》,使谱师这一职业首次有了影像记录,四年前策展人左靖印制《黟县百工》时同样找到他,用木活字印刷技艺制成别册,最终这本书荣膺“中国最美的书”。

修谱的生意淡了,邱恒勇想方设法将木活字往外推。2012年,完全没有经验的他摸索着开了一家名为“宁化木活字作坊”的淘宝店,原指望靠网络挽救生意,却被泛滥的“机打木活字”一朝打回原形。纯靠人工制作的传统木活字,始终逃不出成本高、速度慢的困局,若是站在比拼实用性的舞台上,无论如何也赢不过现代技艺。到底要怎么靠木活字活下去?直到现在,他依然没有答案。

猜你喜欢
修谱宁化活字
宁化府
宁化府:坚守酿醋初心 引领山西醋老大
明代苏州宗族形态探研
延续七百年的生命档案:湖北嘉鱼湖西李氏纂修族谱考述
因为修谱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毛泽东在宁化的四天三夜
活字蹦跳
精准扶贫的宁化实践
泥、木活字印刷工艺制作流程探究
从族谱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