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齐白石艺术的“雅俗共赏”

2018-12-29 09:28徐国喜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人画齐白石文人

徐国喜

摘要:“雅”與“俗”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齐白石艺术的“雅俗共赏”,源于他集有文化内蕴的草根农民与有农民气质的文人画家为一体的生命底蕴。他艺术的底色是“俗”,在题材上,有着“下里巴人”的民间味;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在情感上,有着质朴的乡土情愫。齐白石艺术的内蕴是“雅”,在文化内涵上,他亦诗、工书,篆刻自成一家;在笔墨技巧上,他将“写”转化成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在审美旨趣上,他深谙文人画水墨表现主题的文化心理及审美意趣。

关键词:齐白石 “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28-02

齐白石的独到,不是说他是一个诗书篆画俱佳的能手,也不是说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的全才,更不是在于他的作品在当今拥有的市场价格,而在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前无古人,现今无人超越的辐射力。齐白石的艺术为蹉跎年代的中国人保留着一份美好纯真和生活的情趣,由此,齐白石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可见,无论物质如何匮乏,思想如何被禁锢,人们追求美的天性不会泯灭。齐白石艺术的人民性、雅俗共赏性显而易见。

一、艺术的“雅”与“俗”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人们都说“附庸风雅”,没人说“附庸风‘俗”,尚雅贬俗,在传统文人思想里根深蒂固。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由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句,引出文学雅俗共赏。朱自清认为: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退让,“以俗为雅”,为的是争夺大众,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没有将来;俗文艺要极力向雅文艺靠近看齐,“俗不伤雅”,以得到正统和威望的认可。说到底,“雅俗共赏”是两种文艺的彼此迁就,彼此退让,彼此效法,逐渐融通。他的结论无论“雅俗”还是“通俗”,只有达到了“共赏”的局面,才能由量变到质变。

二、齐白石的生命历程与他“雅俗共赏”艺术的形成

齐白石,从木匠、画师到大学教授,步入艺术大师的行列,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国家最高荣誉称号,他一生精进的过程也是他艺术生命发展的历程。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道贫寒,半生困顿,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大部时间在民间卖画养家糊口。少时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学雕花木工,为雕花新样,习摹《芥子园画传》。1888年起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27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37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自40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55岁避乱北上,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初到京久久无人问津,被北京的画家所排挤,被称之为“野狐禅”。后遇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篆刻家陈师曾,在陈师曾的引荐下,齐白石得识姚茫父等画界名流,眼界渐开。且齐白石听从了陈师曾的建议,弃冷逸画风,转学“扬州八怪”、吴昌硕一派,3年而成,开红花墨叶一派,史称其“衰年变法”。后又遇上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徐悲鸿。时年,作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主张通过西画手法变革中国画,恰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画风新鲜淳朴,让徐悲鸿找到了国画创作与发展的实践依据。徐悲鸿竭力为齐白石宣传,称白石的作品“妙法自然”“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不仅在各种展览会上贴条预定齐白石的位子,以提升齐白石在京津画坛中的地位,还帮助齐白石编辑画集,亲自作序,聘齐白石到艺术学院任教。由此,齐白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画家,成为京津画派的扛鼎人物,后成为画坛巨擘。

(一)“俗”是齐白石艺术的底色

齐白石之所以能从名不经传的民间画家,到荣登世界艺术大师之列,除了贵人的相助,在于他既能走出传统文人画家身份的束缚,又能够超越民间画匠不事创新的惰性,更在于他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又抛弃了文人画里的死板僵化的程式。他既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又摒弃了民间艺术中低俗的成分;他将文人画的精髓与民间艺术的活力凝聚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呈现。齐白石的生命底蕴是集有文化内蕴的草根农民与有农民气质的文人画家为一体,如此多重的气质的混合体,造就了他绘画艺术的“雅俗共赏”。他艺术的底色是“俗”。在题材上,有着“下里巴人”的民间味,作品鲜见珍禽异兽、奇花名草: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偷油的鼠、跳跃的蛙;白菜萝卜、葫芦丝瓜、辣椒茄子……庄稼果蔬、农器家什、苍蝇蚊子……这些为传统文人画所不齿的题材,有了质心,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他的笔下,汇聚成真实鲜活的大千世界。在齐白石笔下没有什么可以画什么不可以画的清规戒律,他接续起生活、自然这一源头活水,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自然真切的世俗生活题材,让审美意趣接了地气,从而打破了文人画的程式化、凝固化,突破了中国文人画“雅”题材的范畴。这样的突破,唯有农耕生活体验,有世俗情怀,带有诗意情趣的草根农民齐白石才能做得到。在表现形式上,齐白石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在年画、漆画里找到了亲和、欢快、喜庆的民间风格。他在吸取近代赵之谦、吴昌硕大写意赋彩新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民间用色概念,注入了民间艺术的精神。采用了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要识,用色饱满炽热,“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以求夸张、鲜活、明快。画风浓厚瑰丽,率直简捷,随心所欲,个性张扬。传统文人画一直将色彩放在“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从属的地位,故“平淡老熟胜于峥嵘灿烂”为文人画的法则。齐白石突破了文人画用色法则,采用纯度高、视觉感强的颜色,变文人写意画的清淡典雅为艳丽稚趣,同时又保留了民间艺术中特有的纯厚质朴,率意明爽的文化精神,“红花墨叶”“大俗即大雅”。齐白石的“红花墨叶”的出现,与他崇尚自然、纯朴率直草根农民的审美取向和生命底色密不可分。在情感上,齐白石有着质朴的乡土情愫,善于攫取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审美气息见诸其笔下,原汁原味地描摹出饶有韵味的纯真生活,拟人化的童真画面、童趣般的绘画语言,都是他以特有的方式畅叙生命的体验。质朴天真、清新雅丽花鸟世界里蕴含着他田园诗意般的情感追求。齐白石成功地将旧文人笔下感伤晦涩的艺术情感,变为欢乐喜庆、乐观向上、健康爽朗、生机昂然的审美情调,在情感表达上有了与大众沟通的“天趣自然”。齐白石的“俗”,是他将中国画的根伸向了民间与世俗,抓住了现实生活与真情实感这两个基点。同时,他又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赋予画面浓厚的生活情调,故其艺术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二)“雅”是齐白石艺术的内蕴

齐白石艺术的内蕴是“雅”,在文化内涵上,他亦诗、工书,篆刻自成一家。齐白石所蕴涵的艺术特质,缘于他深厚的传统文人画功底和脱俗的雅致逸格,以及勤勉的艺术求索精神。他深入学习传统笔墨,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代大家,传承了他们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审美旨趣,他又以自身诗书画印的艺术修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灌注于作品,将文人意趣与民间情趣兼容并蓄,完美地诠释出世俗生活的诗情意蕴。在笔墨技巧上,他将“写”转化成为基本的造型手段,物象表现与笔墨意蕴完美结合,所以他笔下神韵悠然的虾子、蜻蜓……“似与不似之间”寥寥数笔挥就。“似与不似之间”只有在艺术涵养与绘画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人生阅历与情感积淀已趋于成熟的境地,才能企及的“无法而法”的艺术效果,他将中国写意画上升到了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旨趣上,他深谙文人画水墨表现主题的文化心理及审美意趣,将凡尘俗思与入世襟怀融为一体,取像于他的田园生活,又将稚拙童趣的心性延伸拓展,为观者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他以畅叙生命体验的特有方式,熔炼了中国人的审美认知,别有洞天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前所未有的面貌。

齐白石以平凡之路走出,以凡人之题材、凡人之情感,以文人之学养、文人之笔墨,“融俗于雅”“以雅化俗”,让“雅”与“俗”有机融通,使“雅”与“俗”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内涵,开创出雅俗相融,雅俗共赏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走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杨正发.试论齐白石花鸟画的写意精神[J].美术大观,2010,(11).

猜你喜欢
文人画齐白石文人
“文人画”里写春秋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当代画家 胡石
齐白石的半截虾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