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心理探析

2018-12-29 09:28田黛琳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西方宗教绘画

田黛琳

摘要:西方绘画作品折射出丰富的基督宗教心理,蕴含深刻的基督宗教认知、强烈的基督宗教敬畏感与安宁感以及坚定的基督宗教意志。西方绘画之所以表达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宗教心理,与西方普世的宗教环境、画家的宗教意识以及绘画作品的定制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 绘画 宗教 心理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38-03

绘画作品作为一种具有显著视觉冲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思想传播优势。在以基督宗教文化为主要意识形态的西方,绘画作品的视觉传达优势被广泛运用在基督宗教的宣传之中,折射着丰富而深刻的基督宗教心理。西方强烈的基督宗教思想与绘画艺术的连接,发端于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神学和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以强烈的基督宗教思想为中心,霸道地确立了艺术的服务方向,主张艺术的价值就是为宗教服务: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

正是圣·奥古斯丁的基督中心论与“神性美”概念,奠定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基础性服务方向与审美方向,使西方精端的绘画艺术在内容上向圣经故事集结,在地点上向宗教教堂集结,在心理上向基督上帝集结。

一、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本文仅以心理学的基本心理构成为脉络,探讨西方绘画作品蕴含的深刻的宗教认知、丰富的宗教情感、坚定的宗教意志。

(一)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认知

认知是主体了解客体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信息获取、信息记忆、信息判断的过程。西方绘画作品正是通过其特有的视觉传达优势,通过色彩、构图、形象的塑造,通过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体现西方宗教文化对宗教思想的深刻认知与认同。

首先,西方绘画作品通过明确的宗教色彩体系表达宗教思想。基督教用白色表示纯洁和完美。所以西方绘画作品中,白色常常用于诞生、洗礼、婚礼等人生的重大事件中,或者用以表示天使、圣徒和幸运者。同时,西方绘画也大面积使用基督教喜歡的红色,因为红色是圣灵的颜色,表明对上帝和对他人的爱,如拉菲尔的《西斯庭圣母》《椅中圣母》;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提香的《圣母升天》等一系列作品中圣母玛利亚都身穿红色的长裙,身披蓝色的长袍,因为红色代表深爱,蓝色代表真理。另一种在基督教中深受重视的颜色是紫色,它是红色和蓝色的调和色,主教所穿的衣服正是这种颜色,象征着对上帝的赞美。西方教堂的玻璃窗彩绘图案,是基督教色彩的最显目的标记,无论是法国的夏特尔大教堂,还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通过紫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玻璃窗,力图显示基督教的深沉与宁静。

西方绘画作品在形成基督信徒的宗教记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要求信徒熟读熟记圣经。基督信徒每天阅读圣经故事,去教堂听神职人员的告解,保持对基督教的初始识记,在日积月累的宗教活动中频繁的接触基督教,达到可以自如的回忆圣经故事的任何一段,直至可以将其中的段落运用于日常交谈,以完成对宗教记忆的全过程。显然,宗教记忆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西方绘画作品则通过艺术再现,以视觉为载体,形象生动地提醒宗教信徒按照宗教教义安排日常生活和理解生活事件。以马萨乔的《纳税钱》为例,《纳税钱》画面表达的是耶稣基督让圣彼得代为纳税的场景,画面的正中是基督说鱼腹中会有一枚金币用于纳税。画面左边是圣彼得在鱼腹中取钱,画面的右边是圣彼得将金币给予税吏。《纳税钱》通过三个小画面,叙述了纳税人自愿纳税的完整故事,这种形象化的表达,对宗教信徒的记忆与宗教教义的传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方绘画作品还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的宗教判断与思考。西方画家与宗教呈现出深刻的思想联系,他们必须用圣经故事的素材进行创作,因为圣经的精髓已经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之中,无论画中的内容怎么改变,都脱离不了基督教的价值判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描绘了基督与他的门徒共进晚餐的画面,画面中人物丰富,情态各异,但是重点非常突出。整幅画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基督和犹大,那些被极为精细的描绘的众多门徒,完全没有影响到作品表达犹大背叛基督的主旨,是对基督教价值判断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二)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情感

情感是主体认识客观事物时的态度体验,宗教情感是宗教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例如敬畏感、依赖感、罪恶感、安宁感、满足感等。宗教情感的重点是表达对宗教的敬畏以及宗教信仰下获得的生活安宁感,所以敬畏感与安宁感是宗教情感的核心。

敬畏感是宗教情感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宗教信徒把他们崇拜的神灵尊为高于一切的神圣,自然会在内心产生爱慕、尊敬、崇敬、畏惧的情感。为了教化民众形成对基督的敬畏感,西方教堂的绘画作品多会把基督画在墙面或是天花板的正中,并且艺术家也会想方设法的为画面营造宗教敬畏感。《最后的审判》就反映出了米开朗基罗的这种意图。在米开朗基罗绘制《最后的审判》期间,他不停地从赞美诗《最后的审判日》和但丁的《地狱篇》中吸收创作灵感,画面结构复杂,分为天堂人间和地域三个水平区域。升入天堂和堕入地狱的走向在画面左右形成垂直线,这些水平与垂直走向的极具动态的肢体都紧紧的围绕着画面的中心基督。加之教堂神秘的光线,这副巨大的作品足以让每个前去观赏的人都产生出对基督力量的敬畏感。

安宁感在基督教义中,被认为是信徒从上帝获得精神慰藉之后的最高境界。基督教徒寄希望于耶稣基督的拯救,当获得上帝的心灵庇佑之后,或者是向上帝忏悔之后,心中便得到宽慰。西方绘画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描绘着信徒被上帝庇佑的画面,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满足和安详。比如在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中,圣母抱着圣子走在画面的正中,两边是教宗西斯笃一世和圣芭芭拉,他们虔诚的低头屈膝,恭顺且崇敬,欢迎圣母子驾临。画面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端庄谦和,文静优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人类的救世主形象,下方的两个小天使仰望圣母,充满童趣,圣母圣子以及他们的子民脸上永远都呈现出幸福祥和的微笑。在《西斯庭圣母》这样的画面之下,民众获得圣母庇佑下的安宁感,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自己会像画中人一样得到圣母的眷顾。

(三)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意志

意志是主体为达到目的,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所遇到的阻碍的一种心理过程。宗教信仰本身需要坚强的意志参与,宗教意志就是宗教信徒克服各种阻碍坚持宗教信仰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既有感性意志,也有理性意志。感性意志反映主体生活工作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兴奋能力和克制能力。理性意志反映主体生活工作中对于理性刺激的兴奋能力和克制能力。宗教中的感性意志表现为信徒完成某种宗教活动而不惜克服身体的疲惫、痛楚等感性刺激,比如说朝圣、斋戒、苦修等;宗教中的理性意志表现为信徒对宗教思想的坚定不移,不受外界言论和自身消极情绪的干扰等。

西方绘画作品经典系列之一的教堂壁画,就是西方宗教意志的具体体现。教堂壁画是对艺术家身体承受力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宗教思想的巨大挑战。以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为例,《创世纪》画面面积达14×38.5平方米,米开朗基罗在4年内期间,基本每天都在18米高的支架上绘画,弯着腰,仰着脖子,屈着腿,当米开朗基罗完成《创世纪》作品时,他整个人都已经习惯于仰着头走路,另外教堂内部光线昏暗,严重的伤害了他的视力。绘制如此巨大的壁画不仅劳力而且劳心,他常常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又或者是与主顾意见不合而出现懊恼、烦躁等负面情绪。但是画中上帝的灵感即将触到亚当的这一瞬间,无疑使米开朗基罗受到的所有苦恼都得到回报。从画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不仅在绘画功底上的造诣极高,而且反映出他对宗教的极高理性意志,因为如果没有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是无法多年在重重困难或是阻挠劝说下坚持完成这幅宏伟的杰作的,正是乐观向上的宗教感性意志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西方绘画作品宗教心理形成的原因

西方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宗教发生如此密切而深刻的联系,与西方普世的宗教环境、画家的宗教意识以及西方的作品定制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普世宗教环境的影响

西方主流宗教信仰即基督信仰深入人心,形成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普世宗教环境,不论是贵族还是普通市民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市民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宗教生活,教徒在出生时接受洗礼,在教堂结婚,在礼拜日参加弥散,向教士忏悔,宗教活动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一种连接天堂和人间的媒介,他们希望通过宗教活动获得慰藉。意大利罗马教皇区的情况更是这样,罗马自13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正式的神职人员和世俗教士中,都出现了大量自发的宗教团体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精神需求。同时,在行政管理上,城市居民也每天面对教会的存在,因为“事实上,城市首先就是被划为教区的”[2]。

这种行政区划和团体组建有力的推动了宗教艺术品的生产,因为它们需要宗教艺术品来装饰宗教用地,并且需要购买大量的油画作品来引导群众。不仅如此,绘画作品还是证明该团体发展程度的有力证明,是在这座城市赢得民众信赖的必备条件。大量的宗教团体用地,大量的新建教堂,大大增加了宗教对绘画的需求,大力促进了宗教绘画的发展,以至于使宗教绘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宗教心理再现与宗教心理追求也成为普世的心理追求。

(二)艺术家的宗教意识

罗丹说:“人类中最顶尖的艺术家,总是宗教最为虔诚的信徒”。作为民众的一员,西方普世的宗教气氛也潜移默化的感染着艺术家,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处不接触着宗教。绘画作品作为生活的升华,也是艺术家强烈的宗教心理的必然流露。

无论是拉斐尔的《耶稣复活》还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都反映出纯净的宗教思想和虔诚的创作态度,作为文艺先锋,艺术家们也会对上帝充满赞美之情,表达对心中上帝的信仰与热爱。因为在他们心中,上帝是至高的爱与美德,是至上的真理,上帝就是他们的福音和希望,是他们的生命之光。这种宗教意识充满了艺术家的头脑,艺术家在宗教信仰中能充分的感受到神圣的力量。

(三)作品订制模式的影响

绘画作品的定制体制是西方绘画的重要特点,西方宫廷和教堂的画作大都来源于订制。同时在欧洲中世纪,教皇与教会作为艺术创作的最大主顾,其地位甚至比帝王更为重要。这种体制加深了西方绘画作品的宗教心理再现。

15世纪中期,西方教会大力扶植教会艺术活動,比如资助宗教艺术活动,赞助宗教艺术家,极力将罗马建成为天主教会的权力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教会的支持,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对油画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几乎所有的佛罗伦萨艺术大师,从乔托开始,在15世纪则从布鲁内莱斯奇、多纳太罗、马萨乔、阿尔伯蒂到安哲利科、波提切利,都曾在罗马教廷工作[3]”。

在具体运作模式上,重要的艺术品基本都是定做的。画家接受主顾的定制形成雇主满意的作品,或者直接到教堂绘画。顾主支配大部分的内容,比如题材、构图、色彩乃至人物形象等各种细节,还有材料的种类、作品的规格、完成时间等。据历史记载,在15世纪,艺术赞助人大多还不支持艺术家进行创新尝试,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宗教内容,在1480年一年中,所有标记有日期的绘画作品95%是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

以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在任为例,利奥十世在任八年,是基督教会历史中的文化大发展时期,他雇佣拉斐尔作为罗马教皇的雇员,拉斐尔将自己的宗教思想与绘画技艺完美融合,留下了许多历史性的宗教绘画作品,仅圣母像就创作了约50幅,其中西斯廷圣母就是他的代表作。

艺术定制模式与赞助模式成就了大批的艺术家,让他们拥有舒适富足的生活,促进了宗教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反映出鲜明而深刻的宗教心理,成就了西方绘画的宗教气质。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L.马丁内斯.权利与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国家[M].1988年版,出版信息不详.

[3]朱龙华.欧洲文艺复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西方宗教绘画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