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民间歌舞的文化特征管窥

2018-12-29 09:30马正国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

马正国

摘要:保安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为56个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了保安族历史源流,以及在不同文化交融下形成的保安族民间歌舞的文化特征,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保安族 民间歌舞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73-02

一、保安族相关人文背景

(一)民族概况

保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北部,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6505人,其中绝大多数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内大河家以及刘集一带。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经济方式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副业,部分人从事小商小贩。

(二)族源发展脉络

保安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对于民族的来源可供参考的确切资料少之又少,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而保安族学者马世仁先生关于保安族的来源归纳为“一主多元”,即“一主”是指成吉思汗西征期间从中亚西亚带过来的大量的色目人。“多元”是指保安族的发展过程中所到之处的各个民族,大部分学者关于保安族研究中多采用了一主多元的观点。笔者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根据“一主多元说”来梳理保安族民族来源的发展脉络。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展开了第一次长达六年多的大规模西征,这次西征期间把中亚细亚等诸国的大批青壮年纳入到蒙古军队之中,成了“签军”,人数将达8万之多。“这些人包括萨尔塔在内的回回、哈刺鲁、康里、阿尔浑、汪古等多种部族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眼睛、胡须等面部特征,所以在中国典籍中统称为‘色目人”。①成吉思汗把大量的青壮年编排成两路,有手工技术的放到“技术营”之中,为军队磨刀制剑,提供了较好的后勤保障。另一部分则成了“探马赤军”,走在了军队的最前沿,为军队的进攻开辟道路。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了六年之久的西征,带着“探马赤军”和“技术营”再一次攻击西夏,经过一年之久,占领了古河州(今甘肃临夏)、青海的循化、同仁县的保安城等诸多地区。为了稳定本地区,成吉思汗将把所有人员划分为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在这样的等级划分之下,色目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大削弱了汉人的势力。到忽必烈执政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边防重地,大量的修建了各地的城堡,在青海省同仁地区修建了“保安堡”,让色目人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及尕撒尔等三个地区,称之为最早的“保安三庄”。

明朝时期:“后来元朝灭亡,明朝的建立,‘色目人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明朝对色目人实行强行同化的政策。规定色目人不能穿‘胡服,不能说‘胡话,不能‘自相嫁娶。在这样的规定下,色目人以及色目人的后裔只能与藏、土、汉等民族通婚,这为后来保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

清朝时期:在青海地区生活了尽400年的保安人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迁移,这与当时清朝政府的政策以及当地藏族的宗教信仰、经济问题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地的藏族对于保安人的宗教信仰非常不满,强迫保安人信奉藏传佛教等,从生活、习俗各方面进行干涉,虔诚执着的保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受尽了忍辱,一些当地的部落头领与保安人之间也发生了战争。

保安人最后被迫离开了生活近400多年的家园,搬迁到青海省循化县(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带,投靠于“撒拉族”,而这一搬迁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几年以后保安人又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迁移,这次迁移他们选择了与自己极为相像的东乡族居住地,今积石山一带。到了积石山一带后选择了积石山县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地区,延续了之前的习俗,把这三个地区称之为今天的“保安三庄”。保安人终于结束了长达八年两次三地的迁移生活,在积石山下同居住在本地的少数民族一起借助积石山较好的地理环境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

二、保安族民间歌舞的文化特征

保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保安族人民开始当家作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舞文化。其民间歌舞主要有保安花儿、宴席曲、保安腰刀、秧歌、酒曲、财宝神③、咪咪④、民间传说、夺腰刀、摔跤等民族艺术之精华,体现了保安族的生活、习俗、审美等各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着保安族自身发展留下的痕迹,也有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些艺术形式影响的特殊标记。保安族在其自己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总结自身文化的显著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本论文在保安族众多的优秀歌舞形式中选择了《保安花儿》《宴席曲》《保安腰刀》三种民间歌舞作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其歌舞形态的文化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

保安族在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一路走来与很多民族之间不断的交流与融合,其文化形成了多元性的特征。音乐方面:保安族花儿是在原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回族和藏族音乐的特点,曲调婉转高亢,具有高原民族的气势,在花儿的演唱中藏族歌曲中的顫音应用较为广泛。词曲结构上深受回族的影响,多以两句式和四句式为主。舞蹈方面:保安族民间舞蹈中女性角色深受回族舞蹈的影响,表现得轻盈明快、风趣典雅。男性角色受蒙族舞蹈的影响,其动作粗狂豪放、舒展潇洒。动作上,受回族的影响多以碎摆头以及屈伸步为主,屈伸动作讲究稳、准、脆等特点,表现得干净利索。服饰方面:保安族的传统服饰与蒙古族的服饰极为相似,头戴礼帽以及长毛的皮毛等,上身穿袍子,腰间系有红色的腰带,脚蹬靴子等,而现代生活服饰上又受到汉族的影响,传统服饰较为少见,多以现代服饰为主,颜色艳丽,款式新颖。生活方面:刀在保安族生活中随处可见,既是餐桌上的日用餐具,又是屠宰牛羊的必备器皿,这和现在的蒙古族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他方面:保安族在举行婚礼时受到了土族和汉族的影响在家门上张贴对联,以求喜庆,这和传统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演唱宴席曲时会在院子中间点燃一堆篝火,唱把式和观众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欢歌起舞,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些少数民族都没有这种习惯。笔者为此分析和了解得知,保安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本无图腾崇拜,所以篝火只能起到采光取暖的作用,同时也营造喜庆的氛围,这和藏族的锅庄有着相似的形式。从以上特点看出,保安族文化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以及绿洲文化等多方的特点,才有了今天保安族色彩斑斓的文化魅力。

(二)以民俗事项为载体进行传衍

民间歌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由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并享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创造者既是表演者又是参与者。“从行为学论,歌舞艺术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传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⑤。由此可见歌舞的传承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深刻的感受到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才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

《保安花儿》《宴席曲》《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民间歌舞的一部分,是在特有的民俗事项中进行表演。《保安花儿》是在特定的花儿会中得以传衍和发展,花儿会既是所有花儿演唱者表演的场所,又是促进花儿传播与繁荣的平台。只有在这特定的场合之中才能敞开心扉吼出心中的花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演唱者在这里进行花儿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即兴创作,推动着花儿的繁荣与发展。称之为“家曲”的《宴席曲》,也是在特定的民俗事项中进行表演,唱把式在观众的呐喊助威中进行忘我的表演,婚礼的宴席场为《宴席曲》的表演提供了土壤。只有在夜幕降临下,人们不顾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着保安人的情趣,用粗狂豪放的舞蹈舞动着民族风韵。

保安族的民间歌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蒙古族、藏族、回族、东乡族、土族等民族歌舞的养分形成了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这就需要当代文艺工作者与勤劳的保安人共同来创造,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歌舞作品,来反映新时代保安人民的生活状况,推进和发展保安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再创美好明天。

注释:

①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马少青,马沛霆:《保安腰刀》,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③“财宝神”是产生于并流传于临夏一带,汉族群众中的说唱艺术,深受保安人民的喜爱。

④“咪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吹奏乐器,音色清脆、明快,有时用“咪咪”来伴奏花儿等。

⑤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
对我国传统服饰中蝶形纹样文化特征的探究
苗族“巴岱”吃猪祀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文化特征
浅谈闽东畲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