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有/无》跨界之谈

2018-12-29 09:30钟玉如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钟玉如

摘要:作品《有/无》是2018年6月29日,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上演的第一部跨美术馆环境与现代舞的作品。该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舞蹈艺术基于舞台、灯光、舞美等形式的表现,而是用以陈列展览为主的美术馆进行舞蹈编创,作品中更是用到投影仪、装置艺术作品等进行跨领域创作。其即是对空间的探索,更是对舞蹈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受老师之邀,笔者有幸浅谈该作品,文中若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关键词:跨环境 多维空间 语境再造 艺术意境 艺术意蕴

中图分类号:J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77-02

一、作品《有/无》缘起

该作品缘起笔者和四川大学美术系研究生杨秋阳第一次在美术馆的偶然相遇。此时刚好在前段时间接触到了,从美国回来的现代舞编导老师——梁樱子,便请她到美术馆参观,于是作品《有/无》就这样悄悄的萌芽了。

作品《有/无》历时了2个多月的时间,以即兴编舞,到提炼素材后予以成型,是一个快乐高效,让舞者在短时间内互相了解,并进行创作的方式,这种编创方法在美国现代舞编创中是非常常见的。

二、作品《有/无》跨环境形成的多维空间

多维空间,是物理学概念,其被定义为由四条或者更多条维度组成的空间。传统的舞蹈表演方式都是以舞台、灯光、舞美等构成的舞台表演艺术,而作品《有/无》根据四川大学美术馆的建筑空间,把作品融进环境。因空间的分割,作品被划分为《空气的流动》《一墙之隔》《声音的力量》《身体测量》等四个部分,在舞段《一墙之隔》中加入投影技术,舞段《声音的力量》中加入杨秋阳装置作品——《In My Secret Life》,从而形成了一个多维空间的舞蹈作品。

在《一墙之隔》的舞段中,编导梁老师加入了投影仪投影成像技术。投影技术在这里不再是传统的舞台表演LED中用于渲染环境、氛围等作用,而是对作品本身内在含义的引路。此处建筑被天然的划分为同一个空间中的两个小空间,在同一时空中,因中间的一墙的隔离,两个演员互不相见,诠释着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引领观众超越现有的立体空间,走向对过去及对未来时间的反思,从而形成了在同一时空中的平行多维度表演。

而舞段《声音的力量》则利用了美术馆中聚光效最好的空间,加入杨秋阳的装置作品《In My Secret Life》。《In My Secret Life》是杨秋阳对绘画元素——光的研究作为主要落脚点,试图从视觉的感知上转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并加入声控装置将声音力量可视化。该作品利用美术馆中三盏以展览为主的洗墙灯,结合三个80mm的人体感应小夜灯和杨秋阳的声音感知装置作品,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该舞段共分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以三盏洗墙灯的灯光呈现,第二小节则短暂音乐声关闭的安静环境中,演员通过人体感知小夜灯,以身体发声感知装置,从而形成不同的视觉多维度空间。在该空间中,因其很好的聚光效果,演员在空间里形成的不仅是身体的线条表现,同时也因灯光形成了身体的影子,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在第三小节中,演员运用简单的词语“毕业、迷茫、焦虑、方向”打破的现有空间的有限性,使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舞蹈演员一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一边用口头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这一跨环境形成的多维度表达为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三、作品《有/无》跨环境形成的语境再造

艺术语言是为艺术媒介提供艺术史的表达规则的,而物质载体或材料想要真正进入艺术世界并转变为艺术媒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语义、语法和表达规则,这些语义、语法和表达规则就构成了艺术作品的语言。艺术语言的“语境性”是指艺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其存在于具体的社会语境、艺术语境或现场语境中。艺术语言的语境可分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从微观方面来讲,每件艺术品都构成一个小的具体语境,并以形成自己意义的空间;从宏观方面来讲,每件艺术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等也是一种语境,这是从更大的范围制约着艺术语言的内涵和意蕴。

在舞段《空气的流动》表现中,编导运用了美术馆进门的这一功能大厅——通往美术馆里所有空间的圆厅。在这一空间中,圆厅是能量、气体的汇集中心。气体、能量通过圆厅进入,再分别汇入美术馆的各个空间。圆厅因其是美术馆进门后进入的第一个空间,透过圆厅顶部的玻璃,望向夜晚七点半的天空,此时成都的天空是湛蓝色的,正是演出时间圆厅的光源之一。编导在考虑建筑环境因素的同时,并同时考虑了自然环境因素,使这一空间意境性得以生成再创造的表达方式之一。

“空气触不可及,万物呼吸其中。在这里,我们用身体去表现建筑呼吸的痕迹,化抽象为形象,拾起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宣传中这样描述。在空气流动这一舞段中,空气以演员的身体语言进行表达,化抽象为形象。空气的流动在这里有了新的表达方式,舞者的身体即是这一表达方式的媒介,也是形成这一语境的载体。在圆厅这一功能厅中,有着其在美术馆的特殊的功能性与语境性的特点,《有/无》跨圆厅这一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语境,基于圆厅本身的语境性及功能性,从而形成了新的语境。

四、作品《有/无》跨环境形成的意境体验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现实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有/无》本是现代舞作品,为何会谈起意境呢?

在审美过程中,东方的审美与西方的审美本具有本质的差异性。在塑造形象、表达艺术思想时,西方重典型,而东方重意境。典型是写实、再现、塑造典型形象;而意境则是表现、抒情、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作品《有/无》并无传统美学中的艺术意境,但因其跨环境、链接心灵,让观众产生了新的艺术意境体验,从而达到对人生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传统的舞蹈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是现场传播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美术馆,则是以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展览传播场所。作品《有/无》融合了现场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在同一时空中面对面的直接传递和沟通,让其极具双向性的特点的同时,融进展览性传播的艺术空间,摒弃了传统舞蹈表演中对舞蹈艺术定义的舞台表演艺术,和展览性传播空间对其传统定义的作品的陈列场所,打破空间的局限性,从而对美术馆这一场所进行了新的定义。正如莱辛在《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中提出,绘画、雕塑可寓动于静,诗可化静为动。此时《有/无》的演员在美术馆中可称做流动中的雕塑,亦可是空间中的诗。

舞蹈本是造型艺术,在空间的流动中创造形象,以肢体语言形成语汇,用以达意。舞蹈是雕塑的艺术,是诗的艺术。

打破常规的艺术界线,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对于观众来讲本是一种新的接受方式。在美术馆最大的展厅中,编导呈现了“身体测量”这一概念。以身体测量美术馆的长宽高的空间为起点,从而到达人与人内心距離的哲学探讨。的确,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距离的,如何具象化这些距离,并打破这些距离、沟通内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艺术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更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和被大众所接受的动态回环的过程。杜夫海纳说:“观念不仅是认可作品的证人,而且还是以各自方式完成它的执行者;要显现,审美就需要观众”。在《有/无》——《身体测量》舞段中,舞者先是以不同角色的扮演来测量环境,其中有学者对空间的学术探讨,手拿尺子、书和笔,有高度近视者对空间的测量,有睡梦者在环境中的逃离、测量等,不同的测量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和距离。在身体测量舞段最后,演员邀请观众一起上来舞动,打破传统舞蹈舞者与观众的之间界限,观众是环境中的一员,更是作品组成的一环。在这里,舞者同观众一起体验空间,体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同观众问答时有观众提到:“让我觉得应该去重新审视同身边的人的关系”。此时的艺术意境,就给予了观众特殊的情感体验。

五、作品《有/无》跨环境形成的意蕴传达

艺术意蕴是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含义和意味,其具有模糊性、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点,是一种哲理、诗情或者神韵,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有/无》在意蕴传达方面,给予了不同观众不同的感受。在舞段《声音的力量》中,有观众在听到“毕业、焦虑、迷茫、方向”时,有的感受到了头皮发麻,有的则感觉到了鸡皮疙瘩,是一种内心的找寻。在舞段《身体测量》的最后通过舞者的引导,并传递给观众不同的声音。编导梁老师说:“我希望观众走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今天看了一个舞蹈作品,更是有身体的感知”。

艺术的人生价值在于疏导人的情感,扩大人生视野,恢复人的感觉,激发生命的运动,带来新的力量。《有/无》希望把能量传递给每一个观众,今天的艺术意蕴希望激发更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艺术没有界限,人与人之间更应没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