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钢琴教育的差异探讨

2018-12-29 09:30陈梦夏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关键词:钢琴教育中西方

陈梦夏

摘要:中西方在钢琴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演奏技术、作品把握、选曲三个方面对中西方钢琴教育做了对比,并对其中的差异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 钢琴教育 差异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79-0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钢琴艺术的中外交流中,无论是教育还是演奏,中西方在方式和理念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对中西方高校钢琴教学的对比研究中,笔者发现中西方在钢琴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同之处。

一、演奏技术上的差异

(一)弹奏姿势的差异

在国内高校的钢琴教学中,钢琴的弹奏姿势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钢琴弹奏基本功的重视,有助于加快学生学琴的进度,提高其演奏水平,使我国学生能够较快的拥有不错的弹奏技巧,对作品的演奏把控也掌握得非常好。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注重钢琴弹奏的姿势,固然可以让学生对演奏技术的掌握更加快速和准确,但是也固化了学生的演奏姿势,学生一旦出现手型基础姿势上的错误,改正起来会非常的困难。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反而将注意力放在手指触键时的姿态,从而导致学生在弹奏时手指关节的塌陷,使之与手背成一条直线,或者凹进去,手指的活动空间被缩小,手指和手臂也因此变得僵硬,不灵活,阻碍了力量的传送,无法正确使用力量。这对学生演奏技能的发展和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运动性损伤。

与国内高校钢琴教学相比,西方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奏的手指姿势时,更加地重视从声音、音色的角度进行指导。另外,在演奏古典音乐作品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手指收着弹,赋予手指更强的灵活度和机动性,这样弹奏出的乐曲会有着较为干净清丽的音色。而在演奏浪漫主义或印象派的代表作时,学生会被要求用手指肚触碰琴键,使弹奏出的音色呈现出绵延或朦胧的特征。西方学生在演奏时对手型结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视,他们的指尖、掌关节和手腕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弹奏,可以为钢琴弹奏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力,也能为手指提供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避免肌肉紧张[1]。

对学琴时间相近的中西学生进行比较,笔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弹奏技术难度比西方学生高,但是中国学生的演奏状态却没有西方学生自然。

(二)节奏处理的差异

受我国传统音乐自有节奏和散拍的影响,国内高校的钢琴教育对节奏的训练重视度不够。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脉搏[2]。一首曲子的基本风格、情感基调可以通过节奏展现出来。在钢琴教育中,忽视节奏的重要性往往会带来许多问题。而国际钢琴大师以及很多西方学生都非常重视对乐曲节奏的把握,国内高校的钢琴教育应该向西方高校学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

(三)演奏指法的差异

指法贯穿于整个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是钢琴学习各阶段中的重要练习内容。在学习钢琴的初期阶段,通过对指法的加强练习,可以大幅提升演奏者乐曲演奏的流畅性,使演奏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初学者也可以更加清晰的表达乐思。对于更高水平的演奏者来说,拥有熟练的指法可以进一步提升钢琴演奏质量,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展现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个性表达。

在设置指法时,作曲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手的自然生理形态,二是满足乐曲结构和弹奏的需要。“可以说,指法编定的原则是服从于音乐表现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要充分理解音乐的逻辑,合理安排指法”[3]。但是,演奏者之间存在着极其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指法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应该灵活地对待指法。当演奏针对某一指法的练习曲时,要依照谱面标记认真练习,对手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在对完整曲目进行练习时,需要使用多种指法,这就要求练习者重视指法间的转换练习,达到对指法的灵活使用,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演奏。

在国内,高校教师对指法在乐曲演奏中的意义认知不足。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严格依照谱面的标记去弹,指法的练习方式固化且单一,不利于培养灵活多变的指法。另外,一些教师忽视指法的指导教学,放任学生自由弹奏,对于弹奏水平较低的学生,完全自由的指法弹奏使得同一作品的每次弹奏呈现出不同的演奏效果,不利于学生弹奏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西方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固定指法进行初期练习,但并不是完全遵循谱面标记,教师需要根据每人手指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指法进行练习。

二、作品把握上的差异

(一)基本谱面把握的差异

读谱,是钢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学生必须通过读谱对音符、节奏、节拍等进行正确的理解,从而对演奏进行適当的处理。但是在钢琴练习中,学生对乐谱的学习更多的依赖教师的指导,对作曲家的谱面标记往往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养成自主思考乐谱的习惯,对乐谱的自我解读能力较差。读谱,是演奏者整体感知和把握乐谱的重要方式,通过眼睛看,再经过大脑思考,然后控制手指弹奏,最终再回归到耳朵和大脑,对所弹奏的音效进行辨析、反思、记忆,最终实现作品的完整学习[4]。

(二)抒情性表达上差异

作为打击性乐器,钢琴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械性的构件组成的,它的演奏比较重视乐曲的线条延伸。但是,国内的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在演奏时对作品的“辉煌”和“气势”的展现,而忽视了钢琴乐曲中所蕴含的气息、线条等抒情性因素。而西方国家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对作品基调旋律的把握,并鼓励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用唱的形式将乐曲旋律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演唱,可以更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抒情性和乐句走向,对钢琴乐曲抒情线条的理解和领悟都能得到进一步加深。

(三)风格区分的差异

自钢琴诞生以来,其演奏艺术历经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不同派系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乐曲风格各有特色。此外,乐曲的风格还受作品创作背景的影响。要在演奏上清晰明确的展现出作品的风格,演奏者必须对作者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如果把乐感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国内学生在弹奏乐曲时对音乐风格的处理则显得不够纯熟[5]。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内的教师可以吸取国外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让学生在读谱阶段多多接触和作曲家及其作品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作品风格。

三、选曲上的差异

(一)选曲范围的不同

鋼琴课的教学离不开乐曲,所以钢琴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师对教学用曲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在曲目的选取上,国内高校有着规定的统一教材。这些教材的乐曲选择倾向于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很少选择欧美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国内高校的学生校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按照教师指定的曲目进行练习。与之不同的是,国外高校的钢琴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曲目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课程及考核标准,教学内容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由教师自主研发。在选曲上,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们往往在教学内容上吸收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供学生们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多重的音乐认知。除了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的作品外,西方教师对现代派音乐也情有独钟,经常会选取1950年以后的作品作为教学曲目。另外如卡布斯汀这样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也常常被拿来作为学生的练习曲。

(二)选曲的难易度有别

在选曲时,要正确地看待乐曲的难易程度。在国内的许多比赛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认识,即选曲的难易程度体现了演奏者水平的高低。其实这种评判标准并不客观。作品演奏的难度并不是衡量演奏者钢琴弹奏水平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国内学生演奏表现的考察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来看,复杂的练习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并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考力,从而导致学生演奏整体质量的下降,起到和预期相反的效果。

中西方高校在钢琴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也各有的长处,国内教师可以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在钢琴教育上的优点,取长补短,促进国内高校钢琴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贤杰.谈中西方钢琴教学之差异[J].钢琴艺术,2015,(10):4-12.

[2]张欣欣.浅析中西方钢琴教学理念的差异[J].戏剧之家,2015,(04):70.

[3]贾义红.中美钢琴教育模式对比探析[J].黄河之声,2017,(08):33.

[4]张健影.中外钢琴教学的对比[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4):104-106.

[5]王菲菲.浅析中西方钢琴教学理念的差异[J].音乐大观,2014,(11):114.

猜你喜欢
钢琴教育中西方
关于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
浅谈高校钢琴教育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打击乐的融合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