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展业的烦忧

2018-12-29 09:02王漪
投资北京 2018年9期
关键词:展览业会展业场馆

王漪

9月27日,201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秋季)将在上海开展,作为亚洲地区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服装服饰专业品牌博览会,该展会是业界公认的中国服装品牌与市场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但对于北京會展业来说,如今再提到它时,伴随的则多是无奈与遗憾。而这只是众多曾在北京培育壮大,近年却相继流失的名牌展会之一。在这一现象背后,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让原本具备诸多优势条件的北京会展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会展业不断拉大差距。

因此,要想实现“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目标:将北京打造成为体系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环境优良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将会展业培育成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必须取长补短,迎头赶上,扭转北京会展业的现有局面。

稳中下降带来行业危机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举办会议或展览,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信息与技术交流、对外贸易,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还能拉动旅游、餐饮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电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和城市的“营销”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

“十五”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会展业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总量规模不断增加,行业地位初步确立,会展数量稳步增长,汽车、机床、通讯、纺机、印刷、冶金、制冷、工程机械、仪器仪表、计算机、医疗设备和服装服饰等展览品牌趋于成熟。截至2004年10月底,被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22个国内展览中,北京的中国国际机床展、纺织机械展、通信展、服装服饰展、制冷展、工程机械展、冶金展、医疗仪器展和印刷展等10个展览位列其中,国际品牌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与上海、广州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会展城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市会展业硬件设施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以“奥运”为主题的会展活动也使北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吸引眼球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为北京会展业提供了辐射和示范效应,同时带动了物流、交通、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2006-2009年,全市会展业收入年均增长19.4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被业内人士称作是北京会展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尽管北京会展业整体收入比“十一五”有所增长,但展览个数、展览总面积却开始走下坡路。“虽然近几年北京会展业与自己比,某些方面有增长与提升,但很多城市的发展速度都快于我们。”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羚表示,与上海、广州对比后很容易发现,北京的会展业其实是在稳中下降。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11年,在城市展览总数和展览总面积上,前三名均为上海、北京、广州。但自2015年后,广州的展览总数甩开北京,开始一路飙升;展览总面积方面,广州在2012年便反超北京,此后二者始终保持一定差距。而上海在这两项数据上一直遥遥领先,保持龙头地位。2017年,上广北的展览总数分别是767、662、365,展览总面积分别是1689万平方米、976万平方米、595.5万平方米,其中上海、广州的两项数据均比2011年有所提升,北京则分别下降约25%和29%。

在考量了各地展览面积、展览个数、展馆数量、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成员、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项目、行业TOP3与TOP10项目、政府主管机构等指标后,2017年中国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排序将北京市列为第4名,位居前三的分别是上海、广州和重庆。尽管北京会展业并非一味追求名次,但其他城市的快速崛起还是让业内产生不小的危机感,担心长此以往,北京会沦为二流会展城市。

诸多优势难挡

知名展会流失

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小众产业,但对关联产业可产生较大的经济带动效应,因此各国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国内会展业整体进入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各城市争相主办或引入专业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会展项目。

具体到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0%的北京,近几年正在通过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其中属于商务服务领域的会展业,被看作是首都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发展高精尖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识。

而从建设“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来看,北京拥有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首都比其他大城市更具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无论举办政治、经贸还是科技、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会展活动都具有较大吸引力,是国际组织、国家主导的会议展览以及需要政府高层出席的会展活动最理想的举办地;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举办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可有力提升各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文化中心,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已培育出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音乐节、电影节、艺术节、设计展、动漫展等展会活动。

在此基础之上,目前北京已逐步形成一些适应发展中大国首都的特色会展活动。一类是首都政务类会展,近年来数量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复兴之路、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等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系列会展任务;一类是部市合作的品牌化展会,包括科博会、文博会、京交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图书节、国际电影节等会展活动,成为国内科技、文化、服务业等领域的标杆,促进了首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还有一类是市场主体举办的茶博会、婚博会、家具博览会,满足了市场需求,丰富和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北京拥有众多全国性科研机构和行业商协会,在举办行业性专业技术展览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此外,早在2003年,北京市便建立了全面的会展业统计体系。全国第一部地方会展业发展规划也出自北京。

但从另一方面看,诸多内外部优势未能挡住那些在北京成长起来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名牌展会,相继出走外流。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举办UFI认证的展览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上海,总共18个,其中不乏从北京迁移过去的品牌展览会。以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为例,自1993年起在北京举办,主办方是中国服装协会、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等单位,展会面积从最早的1万多平方米逐步扩大到2014年的10万平方米,但2015年,该展览会开始南移到建成不久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并改为每年举办两次。

张羚感叹,这个展会从无到有,在北京举办了20多年,并最终发展成为国际服装业展会中的翘楚,是服装潮流的风向标,每年行业大咖们必去的盛会,但却最终离开了北京,实在是可惜。毕竟一个展览项目想要发展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展会,需要经过很多年培育运作,非常不容易。

而与之命运相似的还有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全国五金商品交易会、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中国国际企业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等一批优质展会,均已离开北京,入驻更适合自己的举办城市。而在知名展会离京的同时,原本前来参会参展的国内外专业领域中的高层次人士在京产生的高消费也随之流失。

“会展业讲求聚集效应,如果很多知名的专业展会慢慢流失,失去了这个行业非常看重的人气,势必会影响对北京市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每年在国内各地举办近百场专业会展活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振威展览股份董事长张学山表示,一旦展会外流,再想将其吸引回来,是非常困难的事。

缺少大型场馆是核心问题

规模大小是评判展览会价值与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括展览会面积、展览会数量、观众数量等。几乎所有会展专家在提到制约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原因时,都会把缺乏超过30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大型场馆,难以满足举办大型国际品牌展会的需求列为核心问题。

目前,北京市的专业会展场馆主要包括中国展览中心新馆和老馆、全国农展馆、北京展览馆、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等,2017年,室内展览场馆总面积26.28万平方米,在全國排名第15,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展览总面积达97.7万平方米,超过北京数倍,青岛、深圳、广州、西安、淄博、宜宾等城市均排在北京之前。

从现有硬件条件来看,北京的展览场馆绝大多建成时间较长,例如北京展览馆1954年建成、全国农展馆1959年建成、老国展1985年建成,设施设备比较陈旧。2008年在顺义区建成的新国展一期面积10.68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单体展览场馆,但在全国仅排名第18。2015年,在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建成的国家会展中心单体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一举成为目前我国单体展览馆面积第一,吸引了不少从各地转移过去的知名展览,很多国家级、国际间的大型会展活动也选择在此举办。以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为例,该展览过去长期在北京老国展举办,由于场地面积制约,2013年展出面积只有7万平方米,2014年移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后,当年展出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2015年则突破18万平方米。

排名第2的是位于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面积达33.8万平方米,昆明、重庆、成都也都拥有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可供展览的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第一大会展场馆。

反观北京,大部分单体场馆为4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场馆,且难以组合利用,因此所举办的多为中小规模展会,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北京国际汽车展近年同时在新、老国展举行,将两馆的室内场馆和室外场地全部利用,总展览面积虽超过20万平方米,但由于两馆距离较远,给参展商和观众带来不便,影响了展览效果。

由振威展览股份主办的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已在北京举行十八届,通过UFI认证,是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石油展会。2018年,展会吸引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家展商,46家世界500强企业,18个国家展团参展。张学山表示,这个展览专业性很强,展览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而且相比于南方,北京更靠近华北、东北等石油产区,因此一直在京举办,暂未考虑迁移。但当企业筹划在京举办其他新兴产业的大型展会时,便担心遇到面积不够的问题,感觉比较吃力。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如果北京不建设新的大型场馆,意味着自动放弃与上海、广州等城市在会展业领域竞争的机会,“北展南移”将成为展览主办方的必然选择。据了解,目前顺义新国展二期和三期工程已计划于2019年1月开始建设,预计2023年竣工投入使用。其中二期展览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主要承担举办展会等功能;三期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主要吸引会展服务、文化创意、商务金融、住宿餐饮等相关企业入驻。其他一些展览场馆的扩建工程也正在酝酿中。

产业发展软件条件有待改善

除了在硬件条件方面,缺少大型会展场馆,采访中业内人士都表示,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会展业的软件条件也需要有待改善提升,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近年来,北京市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展览,但尚未形成像广州“广交会”、上海“国际乐器展”等有较大和持续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在会展运营上,虽有一些知名的专业会展企业,但与巴黎、东京、法兰克福等国际著名会展城市的会展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影响力甚至也弱于上海、广东等国内城市的会展企业。

伴随国内大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逐渐意识到会展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一些地方政府近年专门设立了会展办、博览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并给予优质会展项目扶持基金,促进会展业在当地大力发展。但一直以来,北京市没有出台会展业管理办法与产业支持政策。

张学山介绍,由于一个会展项目需要培育三至五年,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才能逐渐提升。因此大部分项目一开始都是赔钱的,地方政府为了留住项目,会给予一些扶持资金或税收减免政策。

以深圳市为例,根据2014年印发的《会展业财政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只要满足条件,在举办展会的不同阶段,都可获得资金支持。展会培育期,在深圳市举办展览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及以上的展会,最高按照实际租用场馆场租费用的25%给予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资助不超过5届;在展会的成长期,举办的已过培育期的重要展会,其展览面积比上届扩大20%及以上,或展览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或以上且比上届扩大4500平方米以上的,最高按实际增加租用场馆场租费用的50%给予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此外,第三方认证、国际会议、重大活动也都有相应资助。

目前,各地很多由政府部门主办的专业领域展会,通过公开招标,也可由符合资质的民营会展企业承办,而非国企一支独大。因此一些民营会展企业希望北京市的会展市场可以更加开放,通过公平競争,承接政府部门主办的一些专业领域会展活动,激发首都会展行业的活力。

北京会展业未来何去何从

因此,北京市如何解决好会展业的软硬件问题,关系到产业未来的发展命运,而从各方获取的消息来看,北京为了推动会展业发展已有相关动作。

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于在现有的场馆基础上扩建,业内人士更期待在城南地区兴建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展览场馆,满足北京以及整个京津冀地区未来举办国家、国际级大型会议与展览的需求。

一方面新建或扩建展馆应从北京市的整体会展业布局来考虑,目前,全市现有的展览场馆设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2/3位于朝阳区、80%的展会服务单位集中在中心城区,展会举办期间增加了中心城区人口聚集、社会交通、周边配套设施、安保等各方压力。即使是在远离城区的顺义,每当举行大型展会时,交通拥堵仍是让参展方、观众和周边居民头疼的问题。另一方面,南部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靠近雄安新区,在此处举办大型展会,带动辐射天津、河北等地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强。

业内的这一想法早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中便有所体现,当时政府部门为北京市制定了四大会展业核心功能区,其中的首都会展片区位于大兴,计划结合首都新机场契机,建设大型场馆(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在北京南部地区(大兴)全力打造以会展业为龙头、配套齐全、设施一流、与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中国会展航母。在此后的“十三五”时期的会展业发展规划中也有相似内容。

随着国内会展业整体发展,为进一步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展览业发展新格局,北京市商务委联合八家政府部门,今年1月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创新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其中也提到,按照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功能战略定位,契合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集商务、办公及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会展服务设施,展示我国外交形象,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推广国家航空科技创新技术,培育南中轴首都商务新区国际交流服务功能,打造国际交往中心的窗口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交流合作的示范区。

除了解决展馆面积不足的问题,北京市如何为会展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根据《实施意见》,北京未来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市商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二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展览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出台北京市展览业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事中事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解决等机制,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展览业标准体系;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规范展览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展览业发展环境;支持展览业品牌化建设,培育、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牌展会;加强展览业国际宣传推介,鼓励展览机构到境外办展参展,支持搭建海外整体展示平台,提升北京展览业国际影响力。此外,在产业的金融服务、统计制度、人才建设等方面也都将一步完善。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在拥有满足产业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展览场馆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之后,北京市距离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便更近了一步,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加速器,也将发挥更大的优势作用,真正成为助力北京建设“四个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展示大国首都形象的窗口与平台。

猜你喜欢
展览业会展业场馆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京津冀展览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定位理论的河北省展览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