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人居环境“敌意”需要用户思维

2018-12-29 10:01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盲道报刊亭敌意

新闻事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最近在网络平台发表的演讲《“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引发人们共鸣。在演讲中,他控诉改造得很窄的人行道、蛰伏在十字路口的报刊亭、横亘在路中间的锋利铁丝……

李君一席话,点击“10万+”。网民也在同步思考,我们的城市明明有很多无法理解的规划设计,比如盲道被随意占用,无障碍通道设计被设计得有障碍等,但无奈的是,很多时候人们被迫忍耐这种糟糕的人居环境。学者的归纳与整合,把人们从琐碎的抱怨视角,带到了理性的批评维度:我们如何让人居环境不再“与人为敌”。

人居环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感情艺术的技术。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的生存与发展,体现城市化进程的人文关怀。人居环境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技术出了问题,而是人对于环境的理解出了问题。一个设计也许本身并没有缺陷,但是当它呈现在环境之中,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在路边种植什么行道树,本身是园林绿化部门的責任。但如果选择浅根系的树种,树根从透水砖和下面硬质铺装的水泥之间伸进去,人行道就会变得坑坑洼洼。显然,种什么树又牵涉到道路建设和维护的问题。对于人居环境,技术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系统精准协调,才能建设友好的人居环境。

不友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生活中的“断头路”。负责道路建设的两个地方都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问题,但是到了衔接处,要么发现对接不上,要么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建一座跨越分界河的桥。恰恰是这种只顾自己而不顾整体的思维,导致了人居环境的“与人为敌”。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热词,它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指用户对某个产品的视觉和易用性的主观感受,通俗说法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人居环境也需要这样的用户思维。在盲道设计和建设之初,让视觉障碍者走一走;让行动不便的人为无障碍通道提出建议;从孩子的视角考虑小区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是否安全……不同的用户存在不同的需求,而规划设计要遵从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尤其是要守住让每一个用户感到安全与舒适的底线。

跟人居环境有关的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数据标准。然而,满足用户需求,不能生硬地执行某种刻板的标准。不能因为把报刊亭搬到绿地和周围空地上的成本太高、审批太难,而让报刊亭只能安放在十字路口。

如果把人居环境比作一家巨大的公司,那么支撑这家公司奋力前行的是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位用户的尊重。不能因为大家都要适应环境,而不去做任何改变。人要在环境中生存,但人类文明就是基于对环境的改造而进步的,更何况,人居环境本身就是人类一手创造的。(据《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盲道报刊亭敌意
“盲道十八弯”之忧
短暂相逢?
城市中的另一种风景:报刊亭
盲道
城市报刊亭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从弗兰肯斯坦的个体内心冲突看敌意的消极属性
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
那些美国议员内心深处的“敌意”
跟踪导练(二)(6)
车站的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