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豆腐文化结合“互联网+”发展模式探究

2018-12-31 08:05徐昕瑶
关键词:传统工艺豆腐文化遗产

徐昕瑶,孙 丽

(1.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一、淮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淮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享誉全球的美食佳肴,这是中国和世界食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豆腐作为淮河美食文化在淮河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淮南等地豆腐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豆腐文化作为淮河流域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活态性,非遗工艺在生产推广中更要注重活化保护[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指通过实际的生产实践让传统非物质文化特别是传统工艺得到传承[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分类中,属生产范畴的传统工艺更容易也更需要与互联网结合,传统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走向市场,能够实现商品和文化双重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它藏于民间,作为民族悠久的生命记忆和活性的文化基因[3]。中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良传统,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已日渐深入人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就要向公众,尤其是要向青年积极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在必要的时候还要采用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新兴媒体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新一代驱动力。

二、制约传承弘扬豆腐非遗文化的因素

(一)传统工艺生产和销售方式的制约

传统豆腐制作工艺采用人力直接劳作的方式,历经选豆、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一系列工艺流程,这使得豆腐制作费时费力、总量有限[4],一些传承人只在豆腐这一产品表面做足功夫,品种也局限在少数几种。豆腐制品的加工者期待商品所带来更多利润,因而只能融入部分机器劳作代替纯手工制作,以改善这一困境。

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豆腐制品,在保守的传统匠人手中,只能在传统渠道销售,不搭载任何媒介平台。然而,如今传统市场销售方式正在经历巨变,依托新媒介对产品及其文化进行推广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开展“互联网+非遗”全新模式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包括豆腐文化在内的淮河流域文化,是难有大作为的。

(二)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功用

当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是互联网,并且互联网的地位也在不断稳固。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的高效等特点,深入发掘社会经济价值这一思维值得探究。互联网的特点是快捷、时尚,快捷即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快,这无疑给信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时尚传达的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思考如何在原材料、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意和新颖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当下,有些传统非遗制作工艺与互联网虽有结合,也仅仅局限在传统工艺的展示及其产品售卖,对“互联网+非遗”这一发展模式仅仅停留在对其商品价值的不断探索上,互联网渐渐变成辅助商品价值实现的渠道。一些非遗传承单位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却疏于更新,更新的内容也平淡无奇,甚至和企业网站内容没有任何差别。这些导致了即使使用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方法也极为单一,传播效果十分有限。

(三)忽略传统工艺文化价值的挖掘

对于淮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核心文化理念的深入挖掘,互联网运用领域及使用手段还显得狭窄。互联网+不应该只是线上销售产品,这只是对互联网+的一种最低层次的理解,它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用互联网思维为传统手工艺增添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深层次来说,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思维去塑造和建立起一个品牌,不单单是从商品的使用性来描述它。

互联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仅在于宣传,同时也在于促进非遗与社会大众的沟通,逐步使大众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事实情况是,不少传统工艺类非遗企业把消费当成主要目的,强调互联网广告的感官刺激,却忽略了对文化价值的思索。这就造成受众对某些广告比较熟知,对文化内涵却领会不到。因此,尤其需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思维去加强文化价值的体验,注重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将隐藏在商品价值下的文化价值利用媒介加以传播。

(四)非遗传播人才缺乏

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者需要具备完备的传统手工艺知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懂得文化创新。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还需要熟练掌握适度的网络传播知识,包括受众对象心理需求、消费特征和网络传播技能等。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不能拘泥于老一套,更不能对其他网站上的介绍照搬照抄,要注重原创性、趣味性、故事性,让受众感受到非遗并不遥远,传承与发展非遗是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5]。

三、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促进非遗传承与传播

(一)互联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机会

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高达达7.72亿,普及率55.8%,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7.5%,在网络娱乐应用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22.6%,年增长率最高,其中的游戏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3.1%,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1.9%[6]。我国网民规模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也在随之创新、线上线下的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体验步伐加快,都为非遗网络传播提供了条件。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网民的年轻化,互联网正在加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如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的网上支付、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等,这些都可以为非遗的传播所利用[7]。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体相比之下,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等特点,因而其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更容易实现,这无疑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福音。

(二)运用新媒体传承和传播非遗的相关策略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非遗的作用日渐式微,在不放弃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积极在新媒体上下功夫。2015年7月,有报告指出,互联网融合发展各领域,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具有无限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成为难以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

1. 整合社交媒体资源,扩大传播范围。社交媒体在信息传递、联系社会、休闲娱乐等方面功能强大,将社交媒体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在非遗的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不仅有网民个人,也有各类企业,社交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整合性以及信息检索等的特征,是品牌传播所能搭载的强大平台。在传播豆腐制作工艺上,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豆腐制作全过程,还原豆腐原材料的绿色、健康,与现代消费者追求的生活理念相一致,从而给豆腐制作工艺带来一定的观赏性与参与性。如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更新豆腐相关知识,普及豆腐的历史,挖掘豆腐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豆腐制作工艺所蕴含的情怀等,与消费者产生共鸣,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如有博物馆陈列展出非遗相关展品时,可以在旁边张贴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出现对该展品的介绍等内容,数字杂志在当下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微博上进行豆腐制作过程的直播,开通豆腐超级话题等,引发社会大众的讨论和思考,从中也能看到大众对于豆腐制作工艺的理解与建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上加以技术上的创新,从而达到传播与发展的效果。

2.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加强情感交流与互动。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化使得移动终端基因突变,移动智能终端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媒体、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移动智能终端在日渐向人类生活需求方面靠近,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个性化、多功能化。如尝试开发制作APP(移动端应用程序),在APP中以小游戏等形式让非遗与受众进行互动,创作软文,增进非遗与受众的情感交流,制作动画、微电影等,阐述非遗背后的故事。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生活中主要以物质呈现,辅之以多种形式的展示方法,较高频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让受众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也感受到非遗背后的匠人精神和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也是非遗被大众所接受、了解进而传播出去的重要方法。

当下的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倍受年轻人的青睐,年轻人是未来消费的主体,在日常中长期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大有裨益。当前大部分网络游戏者追求时尚,个性独特,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并且年轻人群体容易相互影响,在未来,必将成为高端客户的生力军。要想让非遗在年轻人中进一步传播,需要考虑更容易受到年轻人追捧的传播渠道。如依托网络游戏的娱乐性质带来的黏性和互动性,设置相关场景、道具、任务的植入,既可以丰富游戏内涵,又让非遗传播和游戏文化深入结合,利用网络游戏把虚拟文化的传播变为真实的非遗文化传播,让游戏玩家成为非遗的传播者。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8]。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将互联网与非遗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传承、传播非遗文化,更能将非遗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之一,同时也是凝聚全国人民,培育民族认同感的珍贵财富。“互联网+非遗”是实现非遗传承传播的新思路,对于凝聚和延续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茜,刘冬青.“互联网+”时代河北传统技艺类非遗媒介使用现状与保护策略探析[J].大众文艺,2016(23):270-272.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3] 裴世东.淮河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承的反思——以中国淮河博物馆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15.

[4] 程江华.安徽淮南豆制品加工产业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23-26.

[5] 吴祐昕.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非遗活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3(3):66-71.

[6] 王玉洁.安徽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N].安徽日报,2015-06-08(7).

[7] 陈静.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以界首彩陶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6):15-1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31)[2018-03-22]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豆腐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学做豆腐
与文化遗产相遇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豆腐睡莲
家常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