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2019-01-02 09:44张宇颖毕红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助养老社区养老社会保障

张宇颖 毕红霞

关键词: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20日

一、引言

根据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发表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显示,我国正致力于完善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期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良好的养老机制能够为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我国解决社会保障中的一大问题,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水平,因此对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

关于“养老”的相关研究数量繁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关于“社区养老”这一大类养老模式的相关研究伊始于1994年,并且在2004年之后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关于“城市社区互助养老”这一细分的养老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研究成果的数量仍然较少。从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关键词检索的结果来看,大约从2005年开始有少量相关的研究萌芽,而直到2012年之后,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从而文献数量也随之不断上升。因此,本文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综述,具备较强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此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结合笔者所学的知识及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进行评述并得出一些经验结论,能够对我国社区互助养老的实践提供一些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养老的定义

“养老”一词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出现,其原意指的是古时候的一种礼制,即选取贤能但上年纪的老人,定时地以美酒和美食侍奉并致以尊敬。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老”逐渐演变为一项常态化的行为,即上年纪的老人在家休养和青年人赡养长辈。在现代,“养老”成为社会保障当中的一大重要内容。社区养老是我国三大养老模式中的一类,其指的是老年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中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等,为高龄人群提供日常护理、清洁家政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同家庭养老的不同点在于,养老行为的提供方主要为社区而非原生家庭中的子女。社区养老同机构养老的不同点在于,社区养老是因地制宜,以高龄人口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地点,能够让老年人在最熟悉的环境当中接受养老服务,而不必花钱搬入某一养老院进行居住。社区养老还可以被细分为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互助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侧重的是高龄人口所在社区集中各种资源为高龄人口提供上门服务,而社区互助养老的侧重点则在于唤起高龄人口的生命活力,通过专业的身心健康管理,帮助高龄人口在社区中颐养天年。不过这两种细分的界限有时候比较模糊,其共同点都在于将“社区”作为了养老服务开展的平台。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在构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时应引入多方助力。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的民政局针对当地“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年轻人由于工作原因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实际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通过思考,四方区民政局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了“构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这一设想并付诸实践。四方区民政局同当地的民間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开发了一条社会养老的新思路。两位工作人员认为构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政府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从而减轻其工作压力。构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的宗旨在于“为社区内的高龄人口提供服务”,该项工作需要在社会、政府和社区这三方共同作出努力。

2016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吴香雪和来自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杨宜勇认为目前我国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渡时期,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各个地区应当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开展这种养老模式的建设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资源投入扶持责任,同时还应当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当中。

2016年,李莉和裴瑞娟等五位学者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之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这几位学者认为社区居家护理模式结合医疗保健和老年护理模式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不明确、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资源网络不完善。所有这些因素造成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的使用不足。为此,我国应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促进新的需求。

(二)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中发挥老年人余热。2012年,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梁巧惠对城镇社区的老年群体开展了“互助养老”模式的相关研究。其提出,尽管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已经确立了“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但是显然我国许多高龄人口尚未达到富裕水平已经面临着衰老和失业的状况。梁巧惠在预设了高龄人群物质水平不发生较大改变的前提下,探究了如何通过城市社区形成互助养老机制,她认为应当在城市社区中普及高龄人群以互助为乐的道德观念,树立“互助之星”的榜样,同时社区互助养老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是完全依照高龄人群的意愿来决定的,并且社区互助养老机构的资金管理应当完全公开透明。只有让高龄人群在这一社区互助机构中感受到尊严和快乐,才能够使其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2014年,来自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学者班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帮助下对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中增权模式进行了探究。随着高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于青年人的需求程度上升,在未来高龄人口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帮扶将成为养老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班娟对于社区互助养老的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养老与增权之间的关系,其对互助养老中的权力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相结合的增权模式。

2016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吴香雪和来自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杨宜勇对社区互助养老的功能定位、模式分类以及机制推进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些学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由于原生家庭的家庭养老能力有所下降,而社会养老对于国家社会保障的压力又过大,所以基于此种现状,充分发挥高龄人口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互助、互惠的社区互助养老方式正符合当下的需求。高龄人口在社区互助养老的帮助之下不仅可以在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能够在互相帮助中寻得精神慰藉。

(三)政府应出台扶持社区互助养老政策。2013年,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董自龙对我国城市社区的互助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其认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伊始于1999年,并且老龄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高龄人口对于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更高的需求水平和不高的供给之间就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社区规模小难以引入机构支持,许多人尚未接受这种养老观念,由于各个城市社区分布较零散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大多由一些民间组织或者社区自治管理机构在牵头进行,政府对于这一块的资源投入较少,但民间组织及社区自治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经济实力等也存在不足。因此,董自龙认为要想提高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质量,必须寻求政府的扶持、社区的良好执行以及高龄人口的认可。

2015年,来自南昌大学的程敏以江西省南昌市的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的社会环境。程敏借助SPSS软件对江西省南昌市城市社区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回归,并运用卡方检验来判断结果,得到了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同子女住所的距离、社区周围的公益组织数量、高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这四个因素会对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由此,我国政府应该从这四大因素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和改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运营的环境。

2016年,来自吉林大学的王洋和王西鸽等五位学生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满足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这几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长春市6个社区的33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通过比较了四种需求的服务供需差异,包括心理舒适、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和经济支持,得出了老年人对于心理需求、医疗保健、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护这四大类服务的需求率分别为37.89%、30.43%、18.63%、13.04%,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率较低。在问卷调查的19项养老服务中有11项(57.9%),需求满足率低于10%。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提高家庭养老生活质量。

(四)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帮助构建互助模式。2016年,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芷珊和施润和对养老社区环境健康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他们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体质较弱的老年群体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现代信息技术与养老社区相结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动态、个性化的环境健康信息服务。因此,两位学者设计了一个基于Java Web的预警系统,用于动态预测疾病指数,包括感冒、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和其他疾病。该系统可以实现医护人员的管理,及时提醒老人,并向家庭成员或是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发送通知。

2017年,来自南华大学护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几位学生,在创新性项目研究中对社区居家互助养老需求量表的编制进行了研究。这些学生进行该创新性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初步形成“社区居家互助养老需求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量表共包含29个条目,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因子,解释总方差达到67.448%,且各条目在相应的因子上有较满意的因子载荷量(>0.4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达0.842,各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0.869;量表的5个因子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量表统计的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所以这几位学生认为可以运用“社区居家互助养老需求量表”用以评估社区居家互助养老需求,以便更科学地按照需求程度从高到低进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构建。

四、总结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回归了近年来关于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逐渐深入并不断创新的。通过上述的文献研究,笔者认为我国想要更好地构建城市社区的互助养老模式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强政府的公共资源投入;第二,要借助社会非盈利机构的力量来共同促成这一模式的构建;第三,还应该注重对于高龄人口思想的引导。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青年人将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而越来越多的高龄人口也应该学会自给自足、互帮互助。通过在社区中互相帮扶、互相照顾,一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余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奉献当中寻得精神上的慰藉。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多方的资源来蓄力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鹿美华,王蕾.发挥社区民间组织优势 创建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J].中国民政,2007(10).

[2]吴香雪,杨宜勇.社区互助养老:功能定位、模式分类与机制推进[J].青海社会科学,2016(6).

[3]郝亚亚,毕红霞.山东省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8.39(2).

[4]Li LI,Pei RJ,Sun T,et al.Research on supply-side reform o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providing home based pension service[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2016.

[5]梁巧惠.城镇社区老年群体“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2(12).

[6]班娟.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中增权模式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8).

[7]董自龙.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

[8]程敏.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

[9]Wang Y,Wang X,Liu Y,et al.The current status of home-based pension service demand and supply in Changchun community[J].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16.

[10]Zhi-Shan L I,Shi R H.An environmental health warning system for pension communities[J].Computer Engineering & Science,2016.

[11]张志雄.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2]蔡婷婷,曹梅娟.国内外时间银行下的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10).

[13]李益倩.社区互助养老实践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4]汪霏.社区互助式养老发展的多层次原因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24(2).

[15]杨静慧.互助养老模式:特质、价值与建构路径[J].中州学刊,2016(3).

[16]牛梦茜.互助养老模式浅析[J].生产力研究,2016(3).

[17]张会霞.新时期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

[18]张泉,邢占军.社区自生型非营利组织:整合三种养老方式的可行途径[J].河北学刊,2016.36(1).

[19]张志雄,孙建娥.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5.3(5).

[20]余甜,薛群慧.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2).

猜你喜欢
互助养老社区养老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84岁老太征室友你会响应“互助养老”吗?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