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手机使用问题

2019-01-02 09:00周曦
西部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娱乐儿童学校

摘要:从对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巾石乡罗文村小学留守儿童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断层等客观原因,也有留守儿童心理匮乏等主观原因。正确引导留守儿童使用手机,应完善农村社会教育模式、老师引导方式、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发挥社会心理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沉迷手机;心理匮乏;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9-0088-03

为了改善生活,提高收入,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有许多年轻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料,而自己外出务工,造成了许多孩子在家没有父母陪伴,这一类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笔者连续五年在国家十大贫困县之一的江西省吉安市巾石乡罗文村进行暑期支教,当地留守儿童较多,由于近年来通信及网络的建设,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造成了“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的现象愈发严重。笔者使用了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比了城乡儿童手机使用习惯。在支教的过程中采取访谈、观察等方法,分析了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客观原因,并用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剖析了沉迷手机的深层原因。最后,从农村社会教育模式、学校老师引导方式、家长与孩子互动模式以及社会心理机构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正确引导儿童使用手机的对策。

一、调查情况

2019年8月1日至20日,笔者前往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巾石乡罗文村和沙田村,向当地小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共回收215份问卷。2019年8月21日至9月10日,笔者向某城市儿童发放网络问卷调研,共回收291份问卷。总共506份问卷,有效问卷数占94%。其中男生(52.17%)、女生(47.83%)人数基本持平。

1、网络新媒体的普及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将近9成的家庭拥有手机。其中城市家庭媒体设备的普及度前三位分别是:手机(97.39%)、电脑(89.57%)、电视(92.17%)。在乡村家庭前三位分别是:电视(90.43%)、手机(88.7%)、电脑(34.78%)。

2、获取知识的方式

城市儿童的信息源分别来自于手机(71.3%)、电视(67.83%)、书籍报刊(60%)。留守儿童的信息源为手机(90.43%)、电视(84.35%)、广播(36.52%)。手机已经成为儿童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

3、首次独立上网年龄

将近一半的儿童首次独立使用互联网年龄在7-10岁之间,其中城市儿童占比为41.74%,乡村儿童为50.43%,城市儿童首次上网时间略早于乡村儿童。城市儿童7岁以下独立上网的有31.31%,乡村儿童比例为12.17%。

4、上网时长

近半数青少年每天使用互联网,其中城市儿童占比为51.3%,乡村儿童为52.18%。多数儿童单次上网时长都能够控制在1小时以内,其中城市儿童为62.61%,乡村儿童为59.13%。近两成(18.16%)的儿童每次上网时长达到4小时。

5、上网内容

从上网的兴趣点上看,城乡儿童的差异较大。城市儿童上网内容的首选三项为玩游戏(65.22%)、看视频(52.17%)、查资料(51.3%)。而留守儿童的首选五项为听音乐(72.17%)、玩游戏(59.13%)、看视频(52.17%)。其中,城市儿童首选三种网络视频内容为动漫(73.91%)、娱乐综艺内容(55.65%)、科普小栏目(32.17%),而留守儿童为电视剧(75.65%)、动漫(65.22%)、娱乐综艺内容(33.91%)。由此可见,手机的娱乐功能对农村留守儿童更重要。

6、上网目的

城市儿童上网有明确目的,首选三项是娱乐游戏(73.91)、完成作业查资料(57.39%)和沟通交流(46.96%);而83.48%乡村儿童上网漫无目的。

7、家人对儿童的监管

城市家庭中,38.26%家长限制儿童使用时间;30.43%的家长限制时间和内容;23.48%的家长会在孩子上网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提醒一下。在乡村家庭中,21.74%的家长限制儿童使用时间;22.61%的家长限制时间和内容;23.48%的家长会在孩子上网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提醒一下。

8、学校对儿童的监管

城市中将近九成的学校都对学生互联网及手机的使用提出了要求,在乡村,将近半数(46.96%)的学校对儿童上网无任何的要求或者引导。另外,82.61%的城市儿童希望学校设立课程,教自己如何正确使用网絡,而在乡村儿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44.35%)有这种愿望。

9、网络媒体对生活的影响

城市儿童对网络认知相对明确,他们认为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新的娱乐方式(73.91%);获取知识变得容易(57.37%),人际沟通方便(46.96%)。负面影响是爱在家里不爱动(31.27%)、学习时间减少(20.87%)、信息混乱真假难辨(13.91%)。而乡村儿童对影响的认知相对模糊,79.13%的人不清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10.43%的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10、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认识

过半儿童表示在上网过程中遇见过“少儿不宜”的内容,其中67.09%城市儿童见过,51.3%乡村儿童见过。可见虽然网络环境在改善,但“少儿不宜”内容的确存在。48.7%的乡村儿童认为从未看过这些内容。我们不可得知孩子是真的没有见过不好的内容,还是缺乏识别能力。88.7%的城市孩子希望拥有专门更多适合小朋友的网站,只有56.2%的留守儿童希望如此。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手机上网普及率很高,大多数孩子在十岁以下就开始独立使用互联网。大多数儿童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数儿童单次上网时长都能够控制在1小时以内,近两成的儿童每次上网时长达到4小时。从用途来看,相比城市儿童使用手机的目的是娱乐和学习并存;而留守儿童更注重娱乐功能。留守儿童上网更加缺乏目的性,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而乡村家庭学校对孩子上网的正确引导和监管力度不如城市家庭。

二、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分析

为验证问卷调查的结果,进一步剖析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背后的原因,笔者对于造成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20天的支教活动中,家访团队走访了约100名罗文村小学生家庭。调查问卷虽然显示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孩子占总数一半,但是其中父母双方长期都在家的也很少。一般父母在家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以在当地开超市、跑运输为职业,其他家庭皆为隔代抚养或是寄生抚养,没有父母直接约束,孩子容易对手机游戏等上瘾。一般来说,祖辈年龄大、文化有限、力不从心。很多老人甚至把学校看成了“托儿所”。在家访中,爷爷奶奶告诉我们:“去学校多读书识字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让孩子不要闲在家里。”另外,有的父母与子女长期不在一起,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情感表达方式不合理。有家长说,“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补偿。”

2、学校教育的断层

据受访的老师介绍,他们工资低,月收入低于千元(人均要管35个孩子)。因为乡村教师严重缺乏,难以顾及上全部的学生,所以多数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滋长。留守儿童普遍认为,读大学的目标不现实,能上中专或者职高是最好的选择。在2018年支教期间,支教团队组织“七夕许愿活动”,请100个同学将自己的愿望写书来挂在树上。其中只有1名同学的愿望是“希望考上大学”,其他同学中关于学习的愿望很少。可以说,学校老师也很少有精力监管学生使用手机。

3、社会教育资源的匮乏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极为不均衡的现象,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如罗文村校室破旧,小学6个年级只有3间教室。虽然近几年是有爱心机构捐赠多媒体设备和图书,但孩子们告诉我们,老师因为人手少,怕设备损坏,所以不让他们使用图书和设备。

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说到为什么沉迷手机是因为没有别的好玩的。除了在户外游荡之外,好像也只有漫无目的地玩手机。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书籍的渴望强于城市儿童,在实地走访中,村里根本没有图书馆或者书店,但是村上也无其他的儿童娱乐休闲场所。

(二)深層原因

留守儿童之所以沉迷于手机娱乐,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匮乏有关。网络聊天、网络剧、网络游戏都跟游戏本身是有关系的。德国哲学家席勒把游戏认为是人类的本能,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美国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的《欲罢不能》一书分析了令人上瘾的人类活动的根源于人类的痛苦、人类有未被满足的欲望,需要通过寻找短期的精神的满足而放弃烦恼。就像游戏心理学家萨顿史密斯所说“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将人的需要划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过早的跟父母分离,所以心灵缺少寄托。《普通心理学》中指出:“如果缺失需求得不到满足,寻找这种需求的动机就增强。”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是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满足了他们的这几种需求:一是安全需要是人类满足生理需要后的最基本需求,刚出生的婴儿对母亲怀抱的依恋便体现了对安全感的需要。留守儿童过早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而网络中的交往无须和陌生人直面接触,令人感觉更安全。二是当青少年生理趋向成熟,他们的情感和归属需要就会加强。留守儿童更愿意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人际支持,从而获得归属感和爱。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掩饰了他们的性格缺陷,孩子被尊重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另外,强烈的互动感(网剧的弹幕、点赞、游戏中打赏、赠礼物)也满足了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需求。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娱乐产业的创新,编剧和设计者们更加愿意从满足人类心理的角度设计产品。游戏可以满足人类的求生、控制、成长、创造、探险、挑战等需求。网剧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满足了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都是乡村留守儿童所缺少的,所以他们相比城市儿童更容易沉迷于其中。归根结底,对留守儿童而言,不在父母身边所以缺失了心灵寄托,所以他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实现,渴望更直接的体验社会的情感。

三、对策与措施

(一)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环境,建设社会教育资源

虽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书籍的渴望强于城市儿童,他们认为书籍(30.43%)比电子屏幕(27.83%)有趣;但在实地走访中,村里根本没有图书馆或者书店、娱乐休闲场所。所以,首要改善的是农村的教育环境,大力建设公共的教育资源,让孩子有地方学习、有地方看书,这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素质。另外,适度建设体育场、游乐场,让孩子有属于自己可以娱乐的地方,消耗多余的体力,而不是把时间完全的浪费在网络上。

(二)合理配置教学模式

受教育是通过合法途径进入现代化生活的常规基本途径。如前文归纳,留守儿童所在学校除了教师素质、教师待遇不高,教育设备不足以外,当前着力改变的是单一的学历型教育模式。留守儿童需要的更多的是实用技能,贫困的农村需要的能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实用型人才。我国正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留守儿童沉迷手机,那么可以教会留守儿童甚至广大村民使用手机的线上交易功能,使用手机做“微商”,把农村更多的特产卖出去,打造地方特色,促进贸易、快递业发展等等。另一方面,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也可以减少当地外出打工人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三)学校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引导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城市中将近九成的学校都对学生互联网及手机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而在乡村将近半数(46.96%)的学校或老师对儿童上网无任何的要求或者引导。孩子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宜“疏”不宜“堵”,学校老师要留守儿童进行指导,让孩子充分了解新媒体使用的利与弊,引导孩子加强自控能力,不被手机控制。以村或者县为单位,为留守儿童展开相关讲座,引导学生用手机看书、学习幕课、学英语,强调手机是学习的工具。教师言传身教,引导留守儿童正确使用手机,多用手机阅读而不是娱乐。

(四)父母以合理的方式爱孩子

留守儿童父母的不能一味地外出打工挣钱,而忽视了养儿育女的责任,更不能因为对孩子感到愧疚,就给孩子物质补助,而忽略精神的交流。留守儿童父母要改变爱孩子的方式,把原本默默灌注在物质支持上的爱,转变为对孩子在真切的关心、对意义的强调,让孩子接收到亲密信号,长此以往亲子关系才会加深。不能忽视面对面的亲子沟通,要多回家看看孩子,更不能让短暂的亲子团聚使亲子关系蒙上一层理想化的色彩。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不能局限上网时长的管理,还要加大对内容的监管。

(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以指导留守儿童成长

留守儿童因为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失去了心灵寄托,所以比起一般儿童心理更加的匮乏。归根到底,这个是社会转型期是引发普遍的问题,也是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缺乏以及认同危机的客观因素。留守儿童是否出现沉迷于手机、是否在网上表露不健康心态甚至出现线上下的反社会行为还要取决于个人价值观、信仰的影响。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當地需要有专门的心理机构指导他们自我认知、疏导情绪、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提高媒介素养,从而则可以有效地防止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发生。

四、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不仅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的监管和引导不足、社会教育资源的匮乏等因素造成的,主要还是由于儿童心理上的匮乏造成的。因为缺少爱,所以他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实现,渴望更直接的体验社会的情感。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只有国家不断地推进精准扶贫;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多点付出、多点爱,才能逐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涂秋元.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现实状况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2](美)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林崇德,张春兴.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4]陈京炜.游戏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5]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周曦(1988—),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动画艺术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娱乐儿童学校
娱乐眼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