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作用探讨

2019-01-03 15:07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步态肌群肌力

赵 泽

(辽宁省本溪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辽宁 本溪 117000)

对于偏瘫患者而言,脑卒中后85%的患者可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但仍有近50%的患者在步行站立期出现膝过伸。膝过伸的患者在步行特别是上下台阶时极易发生跌倒的情况,严重影响步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类患者群对身体平衡情况控制能力差,长期膝过伸还会破坏关节软骨,诱发关节疼痛。经研究显示,对于此类患者跌倒情况而言,采取预计性和补偿姿势可减少跌倒情况发生[1]。经关节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运动、强化肌肉以及感觉冲动信号的输入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身体平衡情况。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可直接影响膝关节活动,可提高膝关节的感觉功能,增加对膝关节的刺激,使膝关节功能处于稳定状态[2]。现对脑卒中患者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其下肢功能和膝关节过伸情况的影响作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在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36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均分2组,各1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8例,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75.21±3.1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9例,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75.01±3.27)岁。分析36例脑卒中患者的基本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或者MRI诊断确诊为脑卒中;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所有患者的年龄在50-80岁之间;均行GCS昏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其评分在13分之上;均行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其评分在6分之下;伴有单侧患肢偏瘫的患者;不伴有肝、肾、心等重要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不能积极配合训练的患者;由严重骨折造成站立和步行影响的患者;由运动型疾病造成站立和步行影响的患者。

2 方法:对对照组脑卒中行运动再学习、神经促通技术等康复训练。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主要对膝关节处于0-15°范围内进行屈伸训练。(1)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位膝关节控制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健侧下肢伸展,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膝关节伸展和屈曲运动,对髓关节的代偿运动起抑制作用;按照医师的要求指导患者将患肢停留在膝关节的多个角度,医生在小腿远端施加相应的阻力。(2)指导患者进行负重膝关节控制训练:告知患者取站立位,对患肢施加负重,让患肢在膝关节5-15°内进行屈伸运动,每个位置均保持5-8秒,其重心在患肢上,防止身体发生前倾。(3)指导患者进行摆动膝关节控制训练:让健侧肢体处于负重状态,指导患侧膝关节在屈髋下进行伸展和屈曲训练。防止在活动中踝关节出现背屈内翻情况。(4)指导患者进行半蹲式训练:让其将双脚分开,与双肩宽度一致,健侧腿部前伸,让患侧负重并进行半蹲训练。其角度从0°-45°转变,每次1分钟,共反复练习10遍,2次间需休息2分钟。每天训练1次,1次时间为30-40分钟,坚持训练8周。患者在训练中需有家人或者医护人员陪同,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将依从性提高。在训练时需让患者自行完成,将患者的依赖性予以降低。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下肢功能进行评估。

3 判定指标:判定36例脑卒中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5次坐立试验:对患者下肢肌力和功能进行评估,测试3次,每次间隔1分钟。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测试3次,取最终最大步行速度值。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使用Breg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使用步态评估量表对患者的步态情况进行评估。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使用MICroFET-2型数字式肌肉力量测试仪对患者的下肢伸膝肌群肌力进行评估,共测试3次,以平均值为准。

5 结果:分析36例脑卒中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FTSST评分为(31.81±8.61)s、MWS为(0.52±0.32)m/s、BBS评分为(10.34±4.11)分、TCA评分为(5.92±3.41)分、左肌力为(17.62±6.57)kg,以及右肌力为(19.36±5.32)kg;对照组FTSST评分为(32.63±9.13)s、MWS为(0.61±0.47)m/s、BBS评分为(11.24±5.26)分、TCA评分为(6.14±4.32)分、左肌力为(18.23±7.35)kg以及右肌力为(20.84±7.21)kg;组间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t值=0.2772、0.6715、0.5720、0.6012、0.2625、0.7007,P值=0.7833、0.5064、0.5711、0.5516、0.7945,0.4882>0.05。治疗后观察组FTSST评分为(22.63±7.62)s、MWS为(1.58±0.53)m/s、BBS评分为(17.32±5.37)分、TCA评分为(8.96±3.28)分、左肌力为(30.42±8.64)kg以及右肌力为(37.65±9.58)kg;对照组FTSST评分为(28.63±8.67)s、MWS为(1.21±0.37)m/s、BBS评分为(13.42±4.28)分、TCA评分为(6.23±3.65)分、左肌力为(24.37±8.61)kg,以及右肌力为(31.12±9.51)kg;组间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t值=2.5053、2.4285、2.4095、2.3602、2.1043、2.0523,P值=0.0343、0.0206、0.0215、0.0241、0.0428、0.0479<0.05。

讨 论

下肢姿势控制主要受下肢本体感觉信号影响,经整合视听、前庭平衡等信号向中枢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对状态、姿势位置等进行处理和整合,进而传导至肌肉,完成一系列动作指令,人体动作的平衡情况是机体主要制成部位[3]。对患者予以强化的康复训练,可使感觉和运动冲动增强,进而向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输入。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主要对膝关节起针对作用,可适当的提高患者患侧膝关节的感知功能,将刺激输入增强,可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4]。指导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肌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屈伸肌的协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使膝关节的姿势得到改变,进而将患者的步行能力予以提升[5]。

现对脑卒中患者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将膝关节在选择性屈伸运动中稳定状态,使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明显增强。患者在练习时,需使用伸膝矫正器,防止膝关节长时间向外伸展,将异常感觉的输入予以降低,减轻对膝关节的损伤度[6]。增强屈膝肌、股四头肌以及胫骨前肌的训练,可使膝关节周围深浅感觉恢复正常,进而将脑卒中患者膝过伸情况予以纠正,使患侧负重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对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控制训练,可感觉信息的输入能力提升,进而将膝关节的主动控制能力予以改善。膝关节控制能力逐渐恢复正常,可将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予以加强,将身体协调能力增高,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情况[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TSST(5次坐立试验)、MW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以及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行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可使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予以改善,进而将生活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步态肌群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步态识人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