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阴转1例

2019-01-03 17:35邵慧江侯志君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茵陈苍术白术

邵慧江 侯志君 时 祯 徐 黎 陈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1 病案举隅

患者,男,33岁,因发现慢性乙型肝炎(CHB)“小三阳”13年,于2012年5月12日至陈建杰教授处初诊。患者1999年体检发现慢性乙型肝炎(CHB)“小三阳”,肝功能、HBV DNA不详,未予治疗。2003年复查HBV DNA示104IU/ml,外院予雷云肝泰治疗1年后,复查HBV DNA(-)。后定期于我院复查,肝功能(-)、HBV DNA(-),HBV-M:小三阳。期间间断自服利加隆片治疗。2006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肝功能示胆红素轻度升高,每3个月复查:HBV-M示小三阳,HBV DNA(-),肝功能正常。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陈建杰教授处诊治。辅检:2012年5月12日HBV DNA(-)(血清 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HBV-M示HBsAg126.84IU/ml,HBeAg0.24S/CO;肝功能示总胆红素27.3μmol/L,间接胆红素23.2μmol/L。刻下症见:一般情况可,晨起口干口苦,无胁肋部不适,偶有齿衄,纳可,寐安,大便调,溲色略黄,舌淡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肝着病;辨证:脾虚湿热内滞证。予健脾,清热化湿治疗。处方:①茵陈、炒白术、茯苓、车前草、苍术、金钱草、延胡索、黄芩炭各12g,黄连3g,乌贼骨6g,炒山栀9g,14剂,2次/d,水煎服。②胆维他25mg,tid,口服。并嘱患者饮食清淡。

二诊: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时有右侧胁肋部不适,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苔薄黄, 脉小弦。处方:前方改茵陈30g,金钱草30g;加藿香9g。14剂,2次/d,水煎服。停用胆维他。

三诊:患者一般情况可,纳可,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舌质偏红,脉弦滑。辅检:2012年7月14日 HBV DNA(-)(血清 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HBV-M示HBsAg76.77IU/ml;肝功能:总胆红素27.3μmol/L,间接胆红素22.3μmol/L。处方:前方加炙黄芪12g,炒党参12g。14剂,2次/日,水煎服。

持续服药1年后,患者诸症平稳,舌淡苔薄白,舌质偏红,脉小弦。复查HBV DNA(-)(血清 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HBV-M示HBsAg44.43IU/ml。肝功能正常。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胆囊切除。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处方为:苍术、延胡索、茵陈、丹参各12g,炒白术、制半夏、陈青皮、大腹皮、炙鸡内金各9g,半枝莲、蛇舌草各10g,黄连3g,吴茱萸1g,煅瓦楞子30g,14剂。

后定期随访,服药期间HBV DNA均阴性,HBsAg定量持续下降直至2014年3月17日阴转,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共复查3次,HBV DNA均阴性(血清 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HBsAg均阴性,并出现HBsAb,2014年8月4日HBV-M:HBsAb 30.31mIU/ml,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肝实质回声粗糙,胆囊切除。嘱患者继续清淡饮食,定期门诊随访、复查。

2 按语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主要用药是干扰素和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似物。但临床抗病毒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而对于对低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定量<104拷贝/mL)或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乙肝表面e抗原阴性的患者尚且缺乏针对性治疗。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慢性乙型肝炎这个名词,但中医学中的黄疸、胁痛、积聚、肝着、虚劳、腹胀、鼓胀、萎黄等疾病与此病关联。《金匮要略·黄疸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相搏,民病黄瘅。”可见湿邪是CHB的主要病因。临床中慢乙肝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冗长,与湿邪粘滞之特点相契合,且随着慢乙肝病情发展,临床多见乏力、腹胀、黄疸、纳差、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溲色黄、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等系列症状,为湿邪困阻之征,久而化热。因此陈建杰教授总结提出“慢乙肝当从湿论治”的观点,主以清热化湿。且中医五运六气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故脾主湿;湿邪犯人,脾胃常先受病,脾胃属土,居于中焦,受湿当化之。故陈教授认为脾虚乃CHB发生的根本,临床上以固护中州为大法,重在化湿运脾。

该患者病程较长,纵观其诊疗经过,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湿热内滞为主,脾虚尚为次。患者初诊,症见晨起口干口苦,偶有齿衄,溲色略黄,舌淡苔薄黄,且总胆红素偏高。其病因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困遏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湿郁生热、湿与热并,湿阻中焦;湿热毒邪内蕴,郁结于肝胆,故肝胆失于疏泄,而见口干口苦,溲色黄,胆红素升高。陈教授辨证为脾虚湿热内滞证,湿热之象明显,治以理气健脾,清化湿热,予自拟茵栀清化方加减:茵陈、炒白术、茯苓、车前草、炒山栀、苍术。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炒山栀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二者并用利湿清热,共为君药。苍术燥湿健脾,白术健脾益气,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苓术相配,健脾祛湿之力益著;三者共为臣药。车前草清热利湿,为佐使。另辨证加减,灵活用药:该患者晨起口苦明显,溲色略黄,湿热较重时,加金钱草;偶有齿衄,加黄芩炭清热止血。复诊中患者诉右侧胁肋部不适,考虑湿热内滞,郁阻经络所致,故增加茵陈、金钱草剂量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同时因患者就诊时值6月,梅雨之际,恐外在湿邪加重患者病情,故因时制宜予藿香芳香化湿。

第二阶段:湿热之邪渐清,脾虚为主。患者持续服药后,湿热之症渐除,症见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且血清血清胆红素趋于正常。湿邪困阻,脾胃虚弱,临床重在化湿运脾。宜健脾为主,佐以化湿。予自拟健脾清化方加减:苍术、炒白术、制半夏、陈青皮、大腹皮、半枝莲、蛇舌草、延胡索、茵陈、丹参、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炙鸡内金。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兼可发汗解表除湿,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者相伍加强益气助运之功;制半夏归脾、胃经,性辛味温,长于健脾胃、除湿;陈皮辛行温通,苦温燥湿,亦可健脾理气;青皮性峻烈,行气力猛,偏行肝胃气滞,俾气机畅达,湿邪不滞留中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均可清热利湿解毒;延胡索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良药,助诸药直达病所,黏滞湿邪得化;肝病日久多有血瘀,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防湿热与血结,防病于未然;另佐以煅瓦楞子、炙鸡内金、黄连、吴茱萸制酸护胃,固护中州。

3 体 会

陈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CHB的核心病因为湿邪,脾虚乃病机根本,正气亏虚、湿热邪气留恋,致使CHB迁延不愈,治疗宜固护中州,重在健脾化湿、清利湿热。同时根据临床辨证,随证加减,灵活用药。本案虽为个案,但纯用中药治疗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CHB患者,最终使得HBsAg转阴,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茵陈苍术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不负春天
湿热黄疸有茵陈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HPLC测定苍术中的3种成分研究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二月茵陈最为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绵茵陈养肝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