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证经验

2019-01-03 22:28孔梦梦黄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桂枝病机黄芪

孔梦梦黄平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由于患者血糖控制欠佳,以及高龄、高血压、肥胖、吸烟、血脂异常等重要危险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约为60%~90%[2]。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较为隐匿,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出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运动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肢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症状,病程晚期可出现肌力减退,甚则出现肌肉萎缩,可并发溃疡及感染,形成糖尿病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有关[3]。西医治疗多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及代谢紊乱等治疗。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口苦、嗜睡等[4],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中医有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一定优势。黄平教授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多年,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围绕气虚血瘀为中心,从血痹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强调治本,灵活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临床疗效明显。笔者有幸跟随黄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黄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糖尿病在中医病症中属于“消渴”范畴。“消渴”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初步说明长期食用肥甘厚味是消渴的重要病因,而且根据其不同的症状及病机,分为“消瘅”“消渴”“肺消”“消中”“膈消”等。随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设消渴篇,并将消渴作为病名正式提出。消渴多以口干、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目前普遍认为消渴基本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黄教授认为消渴病基本病机与五脏关系密切,既各有偏重,又互相联系,且在此基础上常常易夹湿、夹痰、夹瘀,形成虚实错杂的复杂证候,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为其常见的一种。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开始变得不典型,转以神经病变的症状为主,包括下肢麻木不仁、四肢不温,甚则痿软无力等。

中医认为,随着病情发展,以神经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可归属于“血痹”范畴。“血痹”首见于《灵枢·九针》,所谓“邪入于阴,则为血痹”,指出血痹的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营卫气血,气血阻滞,痹阻不通,形成血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指出平素过于安逸不劳作,外表肌肤虽盛,但实则筋骨弱,稍稍劳累汗出,便可感邪,阳气不畅,血行涩滞,而致血痹。患者阴阳俱虚,呈现为肢体麻木不仁、痿软不温等症状。

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金匮要略》中血痹的症状表现和病机吻合,即消渴病久,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脾肾两虚,最终形成阴阳气血虚弱。其中久病脾气虚为始动因素,气血无以化源,一则肢体筋骨失于濡养,肢体痿弱无力;二则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行血,血滞成瘀于皮肤,不得畅行。肾阳虚则无以温阳四肢,故患者四肢发凉。

2 辨证论治

黄教授认为本病论治应从血痹之气虚血瘀入手,以益气通痹、养血和营、阴阳调和为基本治则,根据其兼证佐以祛湿除痰之品,标本兼治,而强调治本。黄教授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金匮要略》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为君,黄芪补脾益气,一则使气血生化有源,肢体筋脉得于濡养;二则健脾,脾健则痰湿无以为生。辛温之桂枝,温通卫阳散风寒,以求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络,桂枝得黄芪散邪不伤正,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酸苦之芍药,收敛相兼,养血敛营而通血痹,桂枝芍药相配伍,营卫调、气血利,收散相宜。辛温之生姜,散风邪、畅营卫,既能生发气血,又能止不通之痛。大枣甘润,气血双补,以资芪芍之功,与生姜为伍,和营卫、调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报道,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通过改善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黄芪中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通过改善内质网应激状态,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6]。

此外,临证时还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轻重随证加减。患者麻木甚者可添全蝎、地龙、僵蚕、桑枝、鸡血藤祛风活血通络;刺痛者加桃仁、赤芍、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下肢萎软无力重者加白术、茯苓,取其“治痿独取阳明之意”;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肝肾亏虚明显者加炒杜仲、牛膝滋补肝肾;口干口燥明显者加玉竹、知母养阴生津;视物模糊者添谷精草明目;脾胃虚弱者加炒麦芽、炒山楂等健脾胃之品。

3 病案举隅

患者付某,男性,57岁,2017年5月8日初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门诊查空腹血糖10.1mmol·L-1,糖化血红蛋白7.2%。患者自诉双下肢麻木,四肢不温,伴双下肢痿软乏力,纳谷一般,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涩紧。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消渴病(血痹证)。治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30g,桂枝 15g,赤芍 15g,生姜 30g,川芎 15g,鸡血藤15g,葛根 10g,桑枝 10g,怀牛膝 15g,炒杜仲 15g,炒麦芽 15g,大枣6g,甘草6g。上药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并且嘱患者辅以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的按压和按摩,15min/次,1天2次。

2017年5月1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四肢不温症状减轻,仍感麻木,乏力好转,近来时有胃纳不佳。效不更方,故原方添炒六神曲10g、僵蚕10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避风寒,慎起居,畅达情志,继续穴位按摩按压配合治疗。

2017年5月22日三诊。患者诉胃纳可,麻木症状有所好转,继续守前方7剂,以巩固治疗。

按:本案中患者年过半百,各脏腑功能皆有所衰退,加上胃纳欠佳,精微物质不能上达,气血不足腠理开,久病外邪入血脉,痹阻不通而致病,脉涩紧为邪滞血脉、凝涩不通所致,此为消渴病之血痹,病位在血脉,其发病与气虚血瘀密切相关。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标本兼治,取得较好疗效。

4 结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病程发展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及诊断明确,主症以下肢麻木、发凉不温或刺痛,甚则痿软无力为主。黄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金匮要略》中血痹的临床症状,由于消渴病久,气血阴阳虚弱,故滞而成瘀,并且易夹湿夹痰,因此在益气和血通痹的基础上,酌情加以祛湿除痰之品,标本兼治,并强调治本。临床上灵活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黄教授治疗本病还有两大特色,一则重视僵蚕、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的使用;二则强调综合治疗,在内服汤剂的基础上,常酌情配合推拿按摩手法等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桂枝病机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黄芪是个宝
喊魂
我的发现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
Big Head大头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