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李泽厚的双重错位

2019-01-03 09:37新垣平
南方周末 2019-01-03
关键词:李泽厚孟尝君错位

新垣平

传统社会需要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保护自己,“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

不久前,在公众视野中退隐已久的思想界大V李泽厚,以一种没人想得到的怪诞方式重回公共舆论的中心。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的金庸去世,年事已高的李泽厚应约写了一篇悼文,略述自己和金庸不多的交往。其中写到,1990年代初李泽厚移民美国,因为工作不稳定,经济状况吃紧。经过香港时,金庸“知道我的情况,便邀我去其家,赠我六千美金。这当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为何如此小气,当时我还正接济国内堂妹寄出工资中的三千美元,我既应约登门拜访,岂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对待,于是婉言而坚决地谢绝了”。(李泽厚《悼金庸先生》)

这篇文章被注意到后,自然舆论大哗。人们普遍认为,在1990年代初,金庸能拿出六千美元(就当时内地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言,能买得起北京半套房子)来接济落魄的李泽厚,深情厚谊,实在难能可贵,反观李泽厚不但不感恩,却指摘金庸小气,真真岂有此理。当然,也有人为李泽厚辩护,称其坦率直爽,个性鲜明,或者认为以李泽厚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完全不止这个价码。

其实这里有一个相互认识的错位。这笔对一般学者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对李泽厚来说的确也不算多。早在1950年代后期,当时崭露头角的李泽厚就发表了不少文章,稿费丰厚,即便困难时期也经常下馆子。“文革”之后,他的几部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等石破惊天,掀起了思想界的解放运动,声名如日中天,单就作品销量来说也是洛阳纸贵,收入绝非一般学人可比。李泽厚到了美国,还接济堂妹数千美元,也足见他并非饭都吃不上的困窘。当然,出国后今非昔比,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用钱的地方又多了很多,但缺口也并非几千美元能够填补。金庸认为这一笔钱已经相当足够,但李泽厚期待金庸能给他更多的支援——毕竟后者的豪富又要高出几个数量级——但却失望了,所以感到对方只是打发乞丐。

从今天的观念看来,给多给少都是恩惠,何况六千美元的绝对值怎么都不算少。李泽厚的期望不切实际,而且不要就算了,在数十年后的悼文中还抱怨对方“小气”,被人诟病也不为过。不过撇开个人品性不论,其中还有另一重价值观念的错位,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中国传统中向来有一种从百姓到士大夫都喜闻乐见的故事母题:有才华的士人遇到有权有势之人,提出各种“非分”要求,对方慷慨而热情地一一满足,士人看出此人是真心相待,因此也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来辅佐,在危急时刻甚至能够拯救对方。

比如说战国时代的冯谖,作为孟尝君的低级门客,乱世中有口饭吃还不满足,没事弹着长剑唱歌,抱怨吃饭没有鱼肉,出门没有车马,老妈生活费不够,孟尝君一一满足后,冯谖也没说个谢字。但到了孟尝君需要的时候,却为他营建了“狡兔三窟”,关键时刻挽救了孟尝君。再如信陵君纡尊降贵拜访看门人侯嬴,侯嬴却拿他当仆人一般,让他驾车等候,各种无礼,信陵君毫无怨言,这才得到了侯嬴的效忠。还有三国中刘备“三顾茅庐”等故事等,大家更是耳熟能详了。

当然,这些其实是主臣之间的关系,似乎和朋友之交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隐形逻辑实际上也适用于平辈交往:必须拿出对自己来说相当比例的财产来招待或馈赠朋友,才能显出结交的诚意,对方也才会认你的交情。《水浒》中宋江“仗义疏财”“挥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所以成了“及时雨”,成了大事;反例也有,周通、李忠等人,每天杀猪宰羊,好吃好喝地招待贵客鲁智深,只因为没有把山寨中的钱财送给他,就被鲁智深暗骂“好生铿吝”,抢了他们的金银扬长而去。

略显反讽的是,金庸自己的作品中也渗透着这种传统价值观。比如李泽厚说“看了一大半”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女扮男装的黄蓉不过一面之缘,请了一顿天价饭不说,还又送银子又送皮衣,最后连汗血宝马都送出去了。虽然后来发展为浪漫的爱情,但底色却是宋江式的仗义疏财。或者李泽厚的期望也是因为受到金庸小说影响的缘故?

虽然大部分人财力和金庸不可比,也不太可能认识李泽厚这种特殊朋友,但类似的观念错位也并不罕见。传统中推崇倾尽全力,不计得失帮助朋友,并非毫无道理的愚昧。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第一普遍贫困,个人财产观念淡薄;第二社会环境不稳定,指望法律能保护自己,还不如靠亲友组成的共同体,“重义轻财”也就是一种必须的关系投资。但在成熟稳定的商业社会中,首先要清晰的就是个人财产和权力的边界,在原子式的个人权利基础上建构社会体系,观念可以说截然相反。

在高度西化的香港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金庸,固然笔下可以写出动人的传统道德典范,但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完全按这种价值观念生活行事——其实六千美元已经是相当“仗义疏财”了。李泽厚来自发展并不同步的内地,本身也习惯于寄出巨款接济亲友,这种错位的冲突如果说并非必然,有个性的因素,也不是个人龃龉可以涵盖。如何同情式理解地处理其中的冲突和矛盾,找到一种恰切的伦理观念,也是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未竟的话题。

(作者系学者、作家)

猜你喜欢
李泽厚孟尝君错位
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李泽厚 思想者归来
冯谖拿钱买“义”
冯谖拿钱买“义”
角色错位